让不哭的娃儿也有奶吃

 

每一个会哭、吃到奶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不哭不闹的“乖孩子”。前几天和一友人闲聊。期间他不免长吁...



每一个会哭、吃到奶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不哭不闹的“乖孩子”。

前几天和一友人闲聊。期间他不免长吁短叹,倾诉了自己的郁闷:一个科室就他和另外的同志两个人。那位同志经常干了一点工作就喜欢邀功造势,长期嚷嚷觉得自己的工作任务重,要求减负;而他则沉默寡言,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工作,长期加班也不言不语。最后,科室有一个评优名额,领导竟然给了前面那位同事。最后,朋友不禁唏嘘,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啊。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的贫困县脱贫后仍不愿摘帽,一直哭穷,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有的人在工作中动辄哭天抢地,喊苦叫累,给领导营造假象;每到年终,各单位总会到上级部门“串串门”“亮亮相”,汇报汇报工作,倒倒自己的“苦水”,把酒言欢,争取项目资金。

每一个会哭、吃到奶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不哭不闹的“乖孩子”。

会哭的娃儿有奶吃的现象背后却折射出了谁叫给谁、不叫不给的“显像哲学”,最终吃亏的还是那些低头干事、闷声耕耘的老实人。长此以往,埋头拉车的少了,抬头看路、找路的多了;踏实耕耘的少了,嚷嚷发声的多了,不利于“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真正要杜绝这种情况,切实让每个“娃儿”都能得到均衡、充足的“奶水”,关键还是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和上级机关擦亮“眼睛”、“竖起耳朵”、俯下身子、动动“脑子”。

擦亮“眼睛”,就是要认真观察下级单位和下属的实际表现和实际需求,真正做到眼见为实。

竖起“耳朵”,就是要多听意见反映,通过定期例会、平时了解和群众访谈等形式,加强信息收集渠道。特别是要多听普通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实际地了解他们的实际表现和实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做到不偏听。

俯下身子,就是让上级指导部门沉下身子,深入实际,切切实实地了解每个单位、每位同志的实际表现和现实需求,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动动“脑子”,就是要认真思考,结合平时掌握的知识信息,对资源分配、下属奖惩等决策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分配,切忌因关系远近、话语权多寡等局外因素而影响判断决策,真正做到有理有据,科学分配。

作者:重庆市江津区委组织部 赵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先锋观点


    关注 复兴路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