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道大家谈,坛坛都是好酒】第八期阅读会回帖集萃(一)

 

【我的话题】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本期两个话题,请选择其一回答。...



【我的话题】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本期两个话题,请选择其一回答。

话题一

文中九十多岁的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你是怎么看待这段话的?

话题二

“春节不回家无家,清明不回家无祖”蔡崇达母亲的话语用最通俗的表达,告诉了我们最质朴的情感,让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坚信自己是有家的人。请您说说您对家的牵挂吧?





【回帖汇总】

1、周兰美(话题二)

“春节不回家无家,清明不回家无祖”蔡崇达母亲的话语用最通俗的表达,告诉了我们最质朴的情感,让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坚信自己是有家的人。请您说说您对家的牵挂吧?

首先感谢燕子提出的这个话题,让我来思索这个话题;感谢老师们每次的真诚的回帖,你们的真诚感染了我,让我今天真实地剖析自我内心。说说对“家”的情感。其次进行回帖。

女人出嫁后,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娘家一个婆家。在我内心深处,一看到家这一字眼,我想到的是我的娘家。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丝丝缕缕的牵绊。而说起对家的牵挂,我觉得特别惭愧。我对娘家的印象最深刻的词是逃离。

读大学前没有走出过我们那个县城。多亏有个亲戚在县城,要不可能除了代表学校参加类似县城的跨世纪知识竞赛,我就没有走出我们那个乡镇。高中才开始住校,高中之前一直住自己家中。即使高中住校,但平时假期、寒假暑假未外出过。而且高中也坐落在那个乡镇。故20岁前,一直生活在那个乡镇。婴幼儿时代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天真烂漫的童年、青少年时光在乡村度过,痛苦地想要蜕变的“少年强说愁”的青春岁月也在小镇上度过。那里对我来说是一个幻想中充满温情的地方,幻想破灭带来的是心中的阵阵刺痛。

逃离前我也曾固守过那个地方。那是初中毕业后的那年夏天。那个暑假特别长,6月18、19日就已经中考完毕,中考完毕后彻底放暑假了。70天的假期对我来说犹如70年一样长。如今想来也不知是何原因,堂叔说要带我去广州打工。我坚决拒绝了。在他们看来真是不可思议。多大的人情啊,被如此冷酷地糟蹋着。至今还记得他说,可以亲自带着我去广州,然后推荐到他小姨子的工厂上班,工资还挺高的。他一点都不嫌弃我是他的累赘。似乎是我应该感激涕零的一件事。而16岁的我却似乎嗅出了阴谋的味道。我说我不去,我要上高中,如果没考上高中再说外出的事情。他类似于嘲讽的话语犹在耳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还真是一门心思想着读书”。我父母是极其感谢他的,也想我能去广州打工,更何况有人“引路”。但无论如何,不管他们如何说,我没有感受到任何善意,也没有动摇的坚守着。我就那么窝在家里。哪也没去。虽然有时也恐慌,害怕接不到高中录取通知书。但不外出的念头却是那么坚定。说来也奇怪,现在想来居然颇有几分惊诧之感。16岁就有了那样的心机。为什么坚决不去,好意的引荐在我的眼中变成了阴谋?那时我就想,去了广州天高皇帝远的,万一到了开学时候不让我回来上学怎么办?这样的事情想来都是极其恐怖的。坚决不让让万分之一的可能变成现实。那时,乡村还在种植双季稻。割完早稻就得播种晚稻。在辛苦的劳作中,我双手十指全部都在脱皮,掉了一层又一层。我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劳作,未言半分辛苦。还真是成长需要蜕变,蜕变是痛苦的脱皮?真是绝了。但不管怎样,我坚守在乡村中。真是没见过世面的小丫头,不知道外面的好?外面固然是好的,可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又有何干系呢?眼见着同龄的伙伴们陆续辍学,尤其是女孩,坚持读完初中就是更少了。因为大家都说女孩读书有什么用啊,还不是要嫁到别人家去的。那时食不果腹未免过于夸张,但不必说贫苦家庭,一般家庭里,却是绝没有好衣服穿的。同龄的小伙伴从广州回来,却是穿上了漂亮的衣裳,整个人看上去正如乡亲们评说的特别时尚。他们家人也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家里又多了个挣钱的,而且听说收入还相当可观的。于是我就听到了乡亲们对我的劝说,你也去广州啊,那里好。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当做没听见。诚然看到他们漂亮的衣服,我也是很羡慕的。但有时候的羡慕是不必做出任何行动的。广州那个地方,终有一天我也是会去的,但终究为了几件漂亮的衣服还不能使我产生任何出走的冲动。此刻,我就固守在乡村。

后来我就变得越来越想逃离了。大学里,我谈恋爱了。我告诉了姐姐。于是爸妈也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最开始啥也没说,就问那男的是哪里的。我告诉他们是江西的。他们坚决不同意。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高中的时候就想以后嫁人绝对不嫁本县城的人,如果是湖南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最好不要是本省的。我爸说,女孩子嫁远了,被婆家人欺负了,没有娘家人撑腰,日子可不好过。我想他们要欺负我,你就是给我撑腰也于事无补。大概是从小被亲朋好友欺负狠了。也许是从初中起我就有个想法,以后嫁远一点。我的日子不要和他们有太多的牵扯就好。不管日子过得好不好,不要让他们知道就行。哪怕是过得不好,因为他们不知道,告诉他们我过得很好就行。这样就少了很多麻烦的羁绊。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少平的口对于亲戚如此说:“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见鬼去吧,亲戚!”读到这句话,我觉得路遥说出了我的心声,觉得於我心有戚戚焉之感。甚至小时候都不觉得亲戚是多么美好和重要。于是乎父母不同意,但男朋友没有换。恋情持续到了大四。大四快要毕业了,意味着找工作。很是荣幸地得到了他人关照。这他人是周姓家族里的人,颇有点亲戚关系,任县城教育局局长。说在我回县城应聘教师时愿意帮忙。我却没有半分回县城的想法。那时年少轻狂,不想当中学教师的。读的却是师范学校,于是就想即使要当中学教师也不要回家当吧。于是选择了考研继续读书。很庆幸居然被我考上了。为了让爱情不毕业,我选择的学校是男朋友想报考也已报考的学校。玩笑开大了,我考上了,他却落榜了。研一开学,他把我送到了武汉,又落寞地走了。所幸研二那一年等到了他的到来。这就意味着我晋级为师姐了。研三要毕业了,不想当中学教师的想法被现实粉碎了,但少了些抗拒回湖南工作的想法。只是没有太多期待。与深圳教育局签约后,感觉很高兴。听说工资高,而且不是湖南,觉得挺好的。

如今在深圳工作,嫁给了江西人。回家没有那么方便了。但却觉得没有太多遗憾,生活哪有那么圆满的。终于逃离出来了,我觉得如释重负。人道“月是故乡圆”,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对家的情感却没有那么浓烈。身在外地我也时常想起故乡,想起亲人。可那是也许是带给了我太多的伤痛。想起来也是痛痛的,少了些温情。想起那里就会有种压抑感。那个乡镇似乎还坚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而只有男孩才能延续家族血脉的观念自不在话下。然而我是极其憎恨这二者。其他诸如势利、欺善怕恶、落井下石、目光浅短之类的姑且都可以容忍。

现在的故乡,不在是我久居的故乡,变成了久别已久的故乡。回到故乡,应该会感到更亲切才是。而前些年,当我带着老公牵着女儿回到故乡之后,耳听着你们是不是只能生一个的关切的关怀话语,得到肯定答复后,听到他们“哦”之后的欲言又止外,又要接受他们抛来的意味不明的又夹杂着几丝惋惜的目光。在这目光中,我居然有丝颤栗感。逃离后的回归,接受如此目光不是我所期待的。回到深圳的感觉真好,很多人即使是陌生人,尽管他并非出于关切,也许只是出于礼貌。他们的你女儿长的真漂亮,或是这小女孩真可爱之类的话语,让我感受到善意。我会微笑着说谢谢!

故乡,那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记得上小学上初中,走了五年的路旁,有一口古井。口渴了可直接去井里汲水喝。稍微大一点的年纪,我会挑着家里的水桶去井里挑水,桶里的水从半桶慢慢变成满桶,我也就慢慢长大。等可以换容量更大的水桶挑水时,古井的水却变得不再清澈了。现在那口井还在,井水却只是摆设。曾经从小路上走过时望到的广阔的田野被乡村住宅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如今的孩子们很少走这条路上学,如果他们要走这条路上学的话,要走九年。本村那原本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小学也被搁置。那小学还在时,乡村还有些田园牧歌式感觉。老人们听着小孩朗朗的读书声,许是心理更安宁些。如今乡村人烟稀少,可却变得更为喧嚣些了。从乡村马路上穿梭而过的客车发出的喇叭声响彻整个村庄。通往小镇变得便捷起来。但我却怀念去上高中时,需走一段路才能坐车的那一段路来。似乎那一段路是乡村的标志,乡村就该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旁有碧绿的田野。然如今乡村似乎更城镇化了。曾经与小伙伴们一起放牛、一起扯猪草的场景没有了。电视变得很普通,普通到孩子们也不太喜欢了。孩子们玩起了电脑,连接上Wifi玩手机。孩子们也不再像我一样那么老土,20岁之前都没走出过县城。他们在暑假时,多半会到他们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过暑假。大城市他们早就见识过了。也许以后更能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以后走出乡村是否会多些对故土多一份牵挂?

我这个曾经固守着那个乡镇的人,那时,城市对我来说格格不入。如今早已是融入城市生活,心里固然有着对故乡的牵挂,却终究是逃离了出来。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故土,又离开故土,又回到故土。我大概是不会如此循环吧。故乡也已经不再是那个故乡了。

2、徐亚舒(话题二)    

                  爸妈在哪儿,哪儿便是家

我们每个寒暑假逢假必回,想念的人太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妹妹妹夫,还有我的外甥们。妈妈总是在春节的时候特别心疼我们,因为票不好买,无论高铁还是机票,有一次为了买高铁票我的手机天天挂线抢票,半夜听到手机有动静就会突然爬起来买票.还有一次春节为了回家,我们开车两天,路上塞死、累死,总之各种痛苦,就是为了回家。春节我们也会想爸妈来深圳过年,可是那时爷奶健在,爸爸说:“父母在,不远行。”去年夏天,随着我亲爱的奶奶的谢世,至此爸妈在家中再无老人可以牵挂,今年,爸妈开始牵挂我们,为了免去我们的归途劳顿之苦,他们两人要来深圳过年。于是我们一家现在开始都在盼望着......

爸妈以前的家在一楼,因为妈妈总以为一楼有些潮湿就报了新房。按照单位的各项指标排名,爸妈的分数可以分到新落成的漂亮小区。暑期回家,爸爸妈妈搬了新家,新家座落在油田的新区-----华山小区,小区的路宽大,路灯明亮,楼房漂亮整齐。

新家温馨美丽,甚是舒适。但我对于它来说是初来乍到,总会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像是住宾馆或是在哪里旅游。偶尔想起那个从前的小区,从前的家,心里便会涌出许多的不舍来,想起小时候家门前的那棵枇杷树,想起门前爸爸种的太阳花,每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便争先地怒放着。还想起来了那年的大雪,爸爸和我带着我的女儿在门前堆了一个大雪人,女儿鼻子冻得很红也不愿回家。

想起却总只是想起,因为那里留下了我几十年的回忆,我自认为是一个怀旧的人,新家离旧家骑自行车也只有十五分钟的路程,可我却从未再去过,倒是女儿和我的外甥女却天天吵着要回以前的房子看看。看来她们童年的记忆也在那里,爸爸在某一天开着车带着这两个孩子故地重游了一回,回来时两个小家伙的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我没有再回那个旧家看看,我想是因为虽是放假,但每天也像国务院总理一样把日程排得满满的,无暇回去看望那个旧家。早上爸妈很早起床后,会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我起床,然后是和爸爸一起早上锻炼身体,我由于常常起不来,爸爸在叫我几遍后就独自出门了,就这样在不安中我又小睡了一会儿,妈妈要上街买菜了,我挣扎着起床,然后陪着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我是非常喜欢陪妈妈上街买菜的,这样可以帮妈妈提提菜,和妈妈一起做个伴,那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菜市场离新家不远,七点多出门,到了市场,那里的菜又多又新鲜,完全不像在深圳,只有一个小小的华润万家能够给我们提供餐桌上的食品。妈妈一边走会一边说:“今天买些东北的粘玉米,给你们煮煮吃,早上街头的一家卖葡萄的也很新鲜,一会儿买点。再买条鱼,中午给你们做水煮鱼。哦,要是看到有卖柴鸡的买一只,那是老百姓自己养的,肉好吃有嚼头。妈妈天天想着趁你们在家,把能做的好吃的都给你们做了,到深圳就吃不到了。娃儿,你看看还想吃些啥?”

她生怕我吃不完这家里的美味,天天研究着要在这些日子里,都要让我把这些尝个遍。我的妈妈是个十分讲究的人,穿衣打扮不能容许衣服哪里宽了些,哪里长了些,要非常合身才行。每次回家第一眼见我总会先对我评价一番:“娃, 这件衣服好看,穿上很利索,不显胖。你还得再瘦些,那样我的娃会更漂亮。”唯独这个时候,妈妈满眼都是我的好。

买了菜,妈妈从不让我掏钱,在她的眼里我还是个孩子,可是我的孩子都比我高了,跟着妈妈,岂有让妈妈掏钱的道理?但似乎是如果我在争执获胜后把钱付了,她总会一脸的疼惜与不快:“娃儿,这些钱你妈我掏不起吗?你们在深圳花销大,我和你爸的退休金怎么用都用不完。你要再掏钱我就生气了。”我的心里总是像打翻了五味瓶,这就是天下的父母,甘愿付出一切,不求回报。

买了菜从菜场返回,她却又要把大包小包拿在手里,非说这个你拿不了,那个你拎不动。可是我一个成年人,怎会有拿不动之说?就是这样在妈妈的呵护下,我从未觉得我长大过,就像小时候。妈妈抢不过我,经不住我的硬缠,最后还是让我拎了菜袋子,回到家里,妈妈总是说:“我的娃,天这么热,拎这么重,快去歇歇。”这就是那个天底下最挂念你的那个人。

我坐在屋里吃着水果,看着电视,而妈妈则在一旁择菜,爸爸就问问我工作上的事情,再就是叮嘱我要好好工作,踏踏实实教书,对别人的孩子(学生)要好,领导交待的事情要勤快些。爸爸是一个工作严谨认真的人,妈妈总说,那年新兵两千多人入伍,只有几人提干部,你爸爸是第一个。我的爸爸让我很自豪,以至于长大后多年,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军人情结。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总是看着一桌的饭菜而把减肥计划抛到脑后。妈妈还在一旁无限疼爱:“娃儿,吃这个,你都没吃,那个也没吃。”而爸爸总是看着妈妈欲言又止,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对妈妈说:“她吃饱了,就别让她吃了,那不是什么好事。”爸爸是为我好,我知道,他怕我胖。小时候,爸爸都对我说过:“娃儿,如果你能瘦点儿,让爸爸少活十年爸爸都愿意。”现在想想,我的爸爸居然可以用自己的十年来换回女儿的美丽,每每想到此,心里总是无限感动,无限幸福,无限温暖。可是爸爸又终究忍不住对我说:“老爸都忍了几次了,减肥要得管得住自己才行,否则再胖,那可对身体没有好处。你回来就住几天,老爸说多了,好像你爸连这点东西都是小气的。”我那时是只管吃:“爸,就这二十多天,我妈做得菜太好吃了,去了深圳就没得吃了。你该说只管说,其实我心里记着呢,每想多吃几口时就想起你的话了。”爸妈听了,呵呵一笑。

老爸他是这么一说,可我分明记得那次吃饺子的时候,爸爸把最大的一个盘子递给了我。

就这样足不出户,吃了这顿吃下顿,也像个总理一样忙忙碌碌,却抽不出去老房子看看的时间,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光总是愉悦的,回家日子就是贴在他们身旁的日子。

转眼快要回深圳了,妈妈总是说同样的一句:“为啥每次回来都感觉没住几天就又要走了。”然后就是这个还没做给你吃,那个你还没吃到等等的话。哈哈,从小到大,妈妈就是我的司务长啊,把我们喂养好就是她的职责。

夏日的那个下午,妹妹妹夫开车带我离开油田,要回郑州第二天坐高铁返深。上车的那一刻,妈妈又哭了,老爸的眼圈红了,我极力地忍着,嗓子像哽了个鱼刺。尽管我先前告诉女儿不要在爷爷(外公)、婆(外婆)面前哭,否则他们会难受,可是女儿在那里却也没能忍住,只顾自己呜呜的哭。车子要开动了,妈妈还在叮嘱这叮嘱那儿,复恐匆匆说不尽啊。

路上,我和女儿沉浸在离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五岁的外甥女看了看我,忽闪忽闪眼睛欲言又止,妹妹安慰我说:“姐啊,没事的,别难受啊。下回一放假就回来啊,想我们了,我们就坐个飞机就过去了,快得很。”妹夫想化解这一气氛说:“姐, ‘明朝那些事’中讲古代时,各地的驿站每年招待费用要到京城去报销一次,走了几个月赶到京城时,因为有小小的疏忽又要回去重新签字,临走时负责报销的官员说,这来回一年就过了今年报销的日子,干脆一起等到后年把明年的帐目一起拿来报吧。想想那个时候,你们要是去深圳,那得走上大半年吧。看看现在多方便,当天就到。别难受了。”

“是啊,你是不是想搁在古代,姐去个深圳还值得哭一场?现在掉泪是不是有些好笑?”我接口道。一车的人都笑了起来,妹妹却对妹夫说:“那不是远近的问题,你从小独立惯了,你的爸妈都不怎么管你,你是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的。”是啊,在爸妈的面前我永远长不大,妹妹懂我,她亦是如此。

夏日的傍晚,天空红得像火烧。车子在高速上飞驰,我离父母的家越来越远,想念起那个只住了几十天的新家,却不曾想起那个住了几十年的旧家,幡然醒悟,爸妈在哪儿,哪儿便是家。

3、田丽(话题二)

                         我没有家

我没有家。

从前我是这么说的,现在我还这么说。

怪我吧。笑我吧。可怜我吧。

我反正是没有家的。

所以,作家蔡崇达先生的母亲在《皮囊》里说:“春节不回家无家,清明不回家无祖。”真真是狠狠啄疼了我的心。

我想起那个,盛产柳笛、毛毛虫、溪流呓语和泥土芬芳的地方。有着令我到现在还心有余悸的大山,有着让我一度失去呼吸的溪流,还有着拐了十道八道弯的小车,总是巴巴地望痴痴地想:妈妈是不是就在那辆伴随滚滚浓烟而来的车上。

尤其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夜色中的手电筒光中延伸。摇摇晃晃中,我担心走在前头的父亲看不清,特意让光一个劲地往前照。等到自己终于摔了几跤,父亲怒了:连手电筒也不会打吗!我嬉皮笑脸答道:这些软软的路,摔的跤也软的,不疼!

是的,摔跤不疼。可是,回不去的感觉会疼。

昨天晚上,妈妈坐在沙发上,幽幽地说:“你外公回不了家……”我心里一阵发疼,问:“怎么了?”还没开口,她便潸然泪下:“梦里他蜷在一个角落,没有地方回去……”我懂她的意思。我知道,他确实没有地方可去了。多年以前,我便说过,要将他带在身边——可是,我又没办法做得到!我没有办法给他一个家,我没有办法给任何人一个家,我甚至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家……

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和他一样,做一只“孤魂野鬼”,一只“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这也就是我现在,为什么如此贪婪地过每一天的原因吧。

4、龚卫兰(话题二) 

                                   漂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大约,古今中外的英雄与凡夫,都是因着这个原因,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忍着饥渴,忍着思念,忍着一切原可以不忍的事与实。只是,心中的“燕然”不同而已。

漂,是一直的状态;守,是终生的奢求。

游牧民族的兴趣热爱在于征田夺粮以绝季节的荒寒,奋斗厮杀。故蒙古民族铁蹄硬是践踏红海,欧洲人民对中国的野蛮热泪流到至今。

海洋文明的大海颠簸起初也是为了几顿温饱,不过长期的文明延续,造就了征服与挑战的冒险个性,因着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和天圆地方的梦幻破灭。

中国的内陆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更迭,岁月轮转。鸟语鸣啼即是开始,炊烟四起就是黄昏。

盼归是游子不变的主题,守候是妇人一生的等待。

汉文明的渊远与浓郁,尽在二十四节气的美好与温馨。清明谷雨的播种,小暑大  暑的耕耘,立秋露水的收获,终于还是为了等待冬至人归。

归,是始终的期盼。

漂,是一生的现实。

身,在异乡;心,牵故乡。

游子的离乡,或迫于生计,或迫于国计。

百姓,固守本土,狐死首丘,叶落归根。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土,远走他乡,甚至飘洋渡海来到异国他乡,更多的,不愿意再回。

因为回忆,因为固守,我们不肯远离。因为向往,因为接纳,我们不肯回归。唯一牵念的,是家中的年迈父母。漂泊在外,见识文明与先进,包容与接纳,与老人相处,反倒更添几分拘束。他们对外来文明的不理解,不接受,那种与故土文化冲突后的拘谨,茫然,紧张,无助……有时候看了心疼。

许多的民工,宁愿待在北京、上海、深圳那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也不愿意再回故乡谋事,建起的高门大楼,也只是空着。问起原因,答曰:“已经不习惯了。”“哪些不习惯?”笑笑,说:“都不习惯。”

融入城市的白领,抛却阿花、发根的名字远去,琳达、汤姆们大致也喝惯了苦涩的咖啡,怎么再喝的下故乡浑浊的被工业污染的井水?

乡音无改,容颜不再。

故乡,或,已经是一个回不去的梦了。

周兰美:@兰果果 这”漂“一下子变得“家国情怀”起来,具有某种“历史的厚重感来”,呈现出文明冲突的带来的惨痛代价,透着对现实无奈的深重思虑,夹杂着丝丝对“家"无限牵绊。一切编织成一个”故乡“的梦里!

王凤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林颖(话题一)

                   和时间、和身体做朋友

文中九十多岁的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我想就这句话说说我的感受。

肉体指的就是身体,用肉体就是使用身体。这样的思路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把时间当做朋友,友好相处,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时间就能够让我们进步,让我们获得成就。

我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九十多岁的阿太说的这句话。我想,这世界再不会有时间和身体这两样对你更忠诚的朋友了。只要我们每个人合理利用时间,就能在这个过程有所收获,能够积累知识、友情、技能和财富。同样,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也是我们最最忠诚的伙伴,任何人不能离开身体,身体与我们分秒相伴,只有通过身体我们才能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去表达和创造,身体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就像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匠人用时间让身体和材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不断、不断建立联接,去感知去发现,才有了对材料最敏锐的直觉,有了不可复制的高超技能。

结合我自身经历,我觉得正确地使用身体有这几个方面:

一、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用时间把身体雕塑成最美的艺术品。我是今年2月20日开始跑步的,从开始艰难的五圈、六圈、七圈、八圈到后来的五公里、六公里,连续坚持了三个月我就看到了自己身体明显的变化。虽然本学期因为工作忙碌暂停了一段时间,但现在重回跑道,我是连续跑二十圈都不累的。流汗、喘气、酸痛、缺氧……这个过程的体验和收获只有我自己知道。运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变化,更有毅力、自信等各方面的启发。我尝到了运动的甜头,也希望更多的人参加运动,摒弃“我不行”、“会很累”的想法,因为一件事不去做才难,做了就不难。只有你做了才知道,没有什么比身体更忠诚,你的付出一定能看到回报。

二、通过时间和身体这两个载体,做积极的事,体验人生,发挥我们的人生价值。如今工作、恋爱,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可贵,可是身体需要休息,事情永远做不完,所以我们就要提高自己的效率,高效地利用时间,同时照顾好身体,管理的自己私欲,把时间和身体运用在需要的方面,比如:中午吃完饭回家午休,是先玩一会手机还是直接午睡呢?晚上是先放松放松拖一拖玩一会还是先洗澡呢?身体被大脑所控制,大脑由我们每个人都心智所控制。升级我们的心智模式,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和身体为自我服务。对身体和外貌适度的修饰是必要的,这也是内在的一种表现,也是自我的一种表达,如果像阿太说的,去伺候这个皮囊,比如贪吃,满足口腹之欲;比如过度重视和修饰外表,过度整容、过度地用化妆品和奢侈品去装饰身体,我想这反而是给身体带来累赘,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身体本身的性能不见了,而纯粹做了一个陈列的架子。

三、与身体亲密友好相处。我们东方人是不怎么关注自己身体感受和感知的,其实我们的身体很多时候都在给我很多信号,心情方面的:焦虑、失眠……健康方面的:疼痛、抽搐……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接受相关培训更敏锐地感知自己的身体变化,比如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还有素黑的一些书籍,都能够让我们获得相关知识,从而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更平和地相处。给自己一段宁静的私人空间,感知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亲密相处,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6、卓文青(话题二)

                         家·味道

书中作者蔡崇达的“春节不回家无家,清明不回家无祖。”我是第一次读到这句话,但这好像是我三十几年生活的指南啊!因为春节、清明对于我而言不只是节日,而是有实实在在仪式等着我们归家完成的,打从我记忆起我家的年三十的上午必是父亲领着我们回祖屋祭祖,清明节必是要上山扫墓的。家乡对我而言不过是三百公里不到的车程,但几小时的车程足以拉开开故乡和他乡的距离,也牵起我对家的惦念。也得益于教师这一职业,总是能如期享受每一个节假日,所以每年的春节我都是早早回到家,和父母团聚。

说起家,想到的是父母。爸爸精明能干、能说会道,还烧得一手好菜。小时候很崇拜爸爸,总觉爸爸肚子里装着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笑话。小时候爸爸给我讲李文固的故事,我还记忆犹新,现在我也讲给我的孩子我的学生听。我虽为人师多年,总觉我讲故事不如爸爸讲得好。现在我也总算明白我儿时伙伴,现已是高校的老师了,每每寒暑假到我家里来,还让爸爸讲故事给他听。还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念的童谣(客家话):“懒人妇道,讲起好笑,半昼起床,冷锅冷灶,头也不梳,地也不扫,锅台灶尾,老猫拉尿!”到今天想起我还是忍俊不禁。爸爸是要告诫我要做个勤快女子哈。小时候不懂,就是觉得好笑,边笑脑子里边出现一个邋遢妇人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手忙脚乱的样子,更觉好笑!我自小就想我不要成为一个邋遢的人,到现在我也还没养成睡到日晒三竿才起床的习惯。出来工作,结婚成家后,和先生回家时,我也会提前跟先生打招呼,我家的规矩早餐是一定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的,所以你也不准睡懒觉的,而先生也因为喜欢我们家的氛围总是欣然接受,每每春节假期在家,不管头一晚会亲探友多晚,我们姐弟仨、弟媳、妹夫还有孩子们也一定会在早餐前收拾停当自己端坐桌前。先生还会比我早起来,跟爸爸一起洗茶杯,泡上一壶爸爸爱喝的茶,聊一聊一年收获得失,新年的工作计划。氤氲的茶香拉近一家人的心,而此时爸爸定是已将家里里里外外收拾得清爽整洁了,而厨房里妈妈准备的早餐也将开锅了,一家人围在在一起聊聊过去的一年,聊聊新的一年。家,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温暖的一饭一粥中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说到家,绕不开记忆中味道。也因孕中口味奇怪,更怀念家里的美味,家的味道。每次回家,早餐必有一道鲜美的三及第汤,百吃不厌,营养美味。虽这三样食材普通,到处可买到,但做出来的,跟在家喝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做三及第汤,还得爸爸一早到市场,用爸爸的话说:必得是猪肉刚上肉桌,还冒着热气的肉才叫新鲜,挑上好的瘦肉、猪小肠和猪肝。而经验丰富老爸一定能在整片的猪肉中找到最适合滚汤的那一块瘦肉,他想要的一小段厚实甘甜的猪小肠,和那么一小块合心意猪肝。回家后,把瘦肉、猪肝切成薄片,粉肠切小段,加入油、盐、生粉和少量酱油、白胡椒粉腌上半小时。取砂锅烧水,待水沸,把腌好的材料尽数入锅,待汤滚上三滚,加盐调味,出锅撒上妈妈花盆里栽种的香芹,三及第汤做好了,香气四溢,冷冷的早上喝上这么一碗暖心暖胃的汤,真有人生圆满之感。还有一道道心心念念的客家菜酿豆腐,据说酿豆腐是客家先祖,从中原搬迁到岭南山区后,因山区不出产小麦,而就地取材发明的等同饺子的年节美食,所以客气人的年夜饭上没有饺子,而家家必备酿豆腐。酿豆腐因每一家的馅料不一,而味道不尽相同,每一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我们家的酿豆腐馅料是用上好的精肉剁碎,加冬菇、虾米剁碎和入肉馅中,调味,打入一鸡蛋搅拌均匀,爸爸知道哪家豆腐铺子的手艺地道,选好嫩滑的山水豆腐,接下来的工序就由妈妈完成了,等妈妈把冒着热气的一砂锅豆腐端上桌,我们也准备好了,鲜嫩碧绿的生菜,客家出产的紫金椒酱,把一片生菜叶放在碗里,夹一块冒着热气煎得金黄的酿豆腐放上面,再点一点椒酱,金黄的酿豆腐,碧绿的生菜叶,红红椒酱,光是看颜色就令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了。这会你可别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时看着碗里的美味,你也只能先小尝一口,免得烫到了嘴。吃一口生菜包酿豆腐,喝一口妈妈自制客家糯米酒,真是回味无穷!家的味道就在这烟火氤氲中,留在漂泊在外儿女的记忆中,在被称为节日的特定时候牵引着我们,又回到记忆中的熟悉的家里,在熟悉的家里寻味记忆中的味道,在一年一年的轮回中家的味道就这么深深地烙在脑海里。


    关注 王凤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