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瓷】葫芦形陶瓷器(下)

 

葫芦形陶瓷器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所折射出的“福文化”已深深地浸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新石器时代的葫芦形陶器

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葫芦形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葫芦形陶器已是常见甚至流行的器物,以仿天然葫芦形为主。主要器形是葫芦瓶、葫芦形束腰罐、雕塑的人面葫芦瓶等,有彩绘和素面两种,纹饰有鸟纹、鱼纹、弦纹、涡纹、网格纹、花形纹饰、线纹或划纹等。



新石器时代  彩陶葫芦形瓶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的大量的彩陶葫芦形瓶。这些器物不仅有装水的实际用途,而且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葫芦的崇拜。,即“人从瓜出”;同时,这些陶葫芦也是死者灵魂安息的地方,体现了魂归壶天的观念。



新石器时代  红陶人面葫芦瓶、

青海乐都柳湾出土

葫芦腹部膨大,象征人的母体;葫芦腹中种籽密集,象征人类自身的生育繁衍,葫芦旺盛的生殖能力更使远古人产生崇拜之情。此时期的人面葫芦瓶,采用模拟类比的手法,把鼓腹的葫芦比拟为孕妇形象,意在突出孕育、繁衍的主题。

夏商周时期葫芦形陶瓷器

夏、商、周三代,我国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发展成奴隶制社会,考古学界称之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这时期葫芦形陶器仍然生产,但新石器时代仿天然葫芦形的彩陶瓶极为罕见,而出现了似葫芦形的双腹彩陶罐、壶和尊等,开始与其他造型的器物成套组合,作为容器,带有祭器的性质。此时葫芦形器皿有彩陶、釉陶和灰陶等,纹饰有乳丁纹、斜线、回纹、三角纹、条形纹、菱形纹等,与同期的青铜器纹相似。



夏家店上层文化  彩绘双腹陶罐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出土

祖先崇拜是从图腾崇拜与灵魂崇拜发展而来的。祖先崇拜是夏商周三代宗教活动最核心的内容,人们要在祭祀、宴乐和丧葬中表示其身份地位,需要用各种器具来表示,礼器便应运而生。这时期墓中出土的精美彩绘葫芦形双腹罐、葫芦壶、葫芦尊等配套成组出现,作为礼器或祭器,它们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等级,是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的物化表现。进入奴隶社会,作为新石器时代母体崇拜的葫芦,已转变为祖公崇拜。



西汉  原始青瓷匏壶

浙江瑞安下山根出土



战国  原始瓷戳印纹匏壶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

 

战国秦汉时期葫芦形陶匏器

封建社会始于战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及两广地区(古为百越地区)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印纹硬陶匏壶和原始青瓷匏壶极富地方特色。该器仿匏瓜造型,与瓮、罐、杯、提筒、盒等器物组合,出土于秦汉墓中,是百越地区的典型器。匏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战国,西汉早、中、晚期,东汉早、晚期六个阶段。陶匏壶仿匏瓜造型。其功用有二:一是作为日用器;二是作祭器,其内装玄酒,用以祭天。《礼记•郊特牲》说:“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



东汉  褐色釉五联陶罐

浙江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东汉  青瓷五联罐

浙江鄞县沙河出土



三国  青釉堆塑罐

浙江嵊州浦口镇大塘岭东吴太平二年墓出土

东汉三国两晋葫芦形五联罐

东汉时期标准的瓷器诞生,青瓷达到成熟阶段,黑瓷水平大幅提高。该时期出现了一种高级随葬品五联罐,流行于长江下游,古代吴越之地,颇具地方特色。最早的五联罐基本上由五个葫芦形的壶构成,器身较矮;以后器身逐渐提高,肩和颈之间出现鸟、熊等少量堆塑;至三国(东吴)、西晋时期,五联罐演变为谷仓罐,亦称神亭壶、魂瓶,此时装饰特别繁复,罐体塑有百戏飞鸟、楼阁人物、乐舞杂耍,罐腹多为各种陆地或水生动物。

东汉两晋时期的五联罐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的神山信仰有关。成书于晋代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中的神山作了详尽的描述: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无底之洞谷,名归墟,虽然环宇间各条河流的水,最后都汇集到这原始而神秘的无底洞里,但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这里平空耸起了“五座神山”:“岱舆(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山高三万里,平顶处达九千里,各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山上的平台上金玉比比皆是,美兽成群,到处是挂满果实的树木,其果实甘甜美味,吃了都能长生不老。这里所有的“居民”都是“仙圣”之人,每天飞行往来于五山之间。可以说这就是人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啊!陶思炎先生在《风俗探幽》中说:“五联罐的构造正是对‘五山’神话的仿效:五口罐主体为葫芦的造型,恰好与壶形的三神山一致。其罐腹是大海的象征,故多以水族动物堆塑;而顶盖则为神山的模拟,故以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佛僧乐伎等表现一个金玉满屋、吉鸟翔集、歌吹宣阗、人神交混的长乐未央的世界。……五口罐具有‘五山’的邹义:其口圆平,为‘天’之指代。五口与罐相通,表神山相邻,……罐口成了绝地通天的天门象征,拟指亡灵进入天界的门户。五口罐是道教对壶天信仰的真实写照。”



五代  青釉葫芦形执壶

湖南省博物馆

隋唐五代葫芦形瓷器

隋朝的陶瓷生产,出现了“南青北白”及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该时期的葫芦形瓷器品种比较丰富,两晋以来以葫芦为主体结构的五联罐已消失,各种釉色的瓷葫芦形瓶首次出现,17厘米以下的小葫芦在此时最多见,25厘米以下的较少。



五代  越窑多角葫芦形罐

浙江上虞章镇洛头村出土

上虞市博物馆

隋唐五代时期,儒、释、道教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由于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作为道教的圣物,有关葫芦的道教神话在唐代非常流行,壶天、壶公的故事大行其道。

唐代,小葫芦被追捧。唐代文学家李肇《瓢赋》说:“有以小为贵,有以约为珍”,可见,唐人是多么钟爱小葫芦。这种精神需求是唐代出现众多小瓷葫芦器的社会心理原因。



唐  青釉葫芦形小瓶

湖北荆州张家山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

宋代葫芦形瓷器

宋人延续了“以小为贵”的审美取向。著名诗人陆游也喜欢小葫芦,有位刘道士赠他一枚小葫芦,他甚为喜欢,作《刘道士赠小葫芦》诗四首: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

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

贵人玉带佩金鱼,忧畏何曾倾刻无?

色似栗黄形似茧,恨渠不识小葫芦。

短袍楚制未为非,况得药瓢相发挥。

行过山村倾社看,绝胜小剑压戎衣。

个中一物著不得,建立森然却有余。

尽底语君君岂信,试来跳入看何如?



宋  三彩葫芦形执壶

山东淄博博山区出土

淄博中国陶瓷馆

宋代是世界公认的我国陶瓷历史的高峰期,无论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均有很大提高。此时的葫芦形瓷器有瓶、壶和执壶。宋代的葫芦形瓷器,除北宋初期与唐代器型接近,后期,尤其是南宋器形较唐代秀美挺拔。



宋  磁州窑墨绿双系葫芦形瓶

河北磁县观台窑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北宋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宋真宗、宋徽宗特别崇尚道教,宋徽宗自称为“道君皇帝”,托言自己是神霄帝君下凡,在宫中设醮,广建宫观,如江苏句容九霄万福宫、四川成都青羊宫等,这些道观均用葫芦形塔刹,说明宋代对壶天的信仰。



宋  定窑白釉葫芦形执壶

北京海淀区南辛庄出土

宋代,佛教也很盛行。作为道教标志物的葫芦瓶被用做盛装佛骨的舍利罐。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江苏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真身舍利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天宫内都出土了葫芦形舍利罐,表明宋代佛道的进一步融合。

北宋  青瓷葫芦形瓶

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海青寺宋天圣四年(1026)封闭阿育王塔地宫出土

 

辽代葫芦形瓷器

辽瓷在吸收中原地区传统形式的同时,还创烧了适合本民族生活特点的器物,在陶瓷造型与装饰上,有的模仿唐三彩、定窑或磁州窑,同时还有鲜明的本民族特点,这是在陶瓷史上的一大贡献。辽代葫芦瓶(壶)类似中原的葫芦形瓷器,但又有很多创新,主要仿契丹的皮革制品和木金制品。其单色黄釉亦呈色稳定。辽代的陶瓷葫芦形器高度在13-43厘米,唐宋时期的小葫芦瓶此时不见了。



辽  绿釉刻花葫芦形瓶

内蒙古敖汉旗出土

瓷葫芦瓶主要用作酒具。,在敖汉旗康营子辽墓壁画《侍奉图》上,方桌上除布陈碗、盅诸器外,还有件黄釉葫芦形注壶,是辽代的典型器物,表明葫芦形酒器已融入当时人们的宴请礼仪中。



辽  黑釉花鸟纹葫芦形瓶

内蒙古敖汉旗新惠乡坤龙宝和辽墓出土

敖汉旗博物馆

辽代的酒壶也被赋予了仙道的神话色彩。《万历野获编》记载:“辽史记其国圣宗开泰八年五月,留打鲁瑰部节度使嗦鲁里至鼻洒河,天地晦冥。大风飘,四十二人飞旋空中。良久堕数里外,有一酒壶在地乃不移。此宇内极异之事,断无再见者。”



辽  侍奉图

内蒙古敖汉旗康营子辽墓出土

金代葫芦形瓷器

金代是女真族于中古时期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王朝。金代的陶瓷是在五代、辽和宋代陶瓷烧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此时的葫芦瓶有很大的创新,一般上腹较瘦小,下腹为垂腹;非常讲究用贴塑等繁复的手法装饰葫芦形器,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葫芦形瓶高度在13-36厘米间,20厘米左右的器物较多见。



金  白釉黑花葫芦形壶

辽宁阜新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

 

元代葫芦形瓷器

元朝是蒙古民族统治的王朝,地跨亚欧大陆,蒙古统治者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结束了元以前瓷器似玉类银的单调釉色。元代的葫芦形瓷器,全国很多窑口都有生产,不仅供应国内,还出口海外。此时新出现了多棱葫芦器。



金  定窑黑釉双系葫芦形瓶

河北曲阳出土

曲阳县文物保管所

因为葫芦包含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还能满足文人欲在“壶天”里寻觅一种理想或者是虚无的境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道家出世之想,因此,葫芦是金元文人隐士情感的寄托。他们吟咏葫芦,借葫芦喻己,有的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有的欣赏葫芦孤高的品格。



金  耀州窑青釉葫芦形执壶

北京丰台乌古沦元忠夫妇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金代诗人麻九畴诗曰:

为爱葫芦手自栽,弱条柔蔓渐萦回,

素花飘后初成实,碧阴浓时可数枚,

试问老禅藤缴去,何如游子杖挑来,

早知瓠落终无用,只合江湖养不才。



元  磁州窑白釉剔花缠枝牡丹纹葫芦形瓶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博物馆

元代范梈《种瓠二首》记:

或言种瓠蔓长必剪其标,乃实余斋所种,因树为架蔓缘不已,果多虚花,欲去之,忧伤其凌霄之意,因赋五言为之解嘲云:

岂是阶庭物,支离亦自奇,

已殊凡草蔓,缀得好花枝,

带雨宁无实,凌霄必有为,

啾啾群鸟雀,从汝踏多时。

秋后瓠果成一实,轮囷可爱,余嘉其晚成而不群。答赋云:

嘉瓠吾所爱,孤高更可人,

不虚种植意,终系发生神,

有叶诚藏用,无容岂识真,

明年应见汝,众子亦轮囷。



元  钧窑天蓝釉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青花凤凰草虫纹八棱葫芦形瓶

日本山形掬粹巧艺馆



元  黑釉葫芦形执壶

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境东胜州故城出土

葫芦形酒具被用在元代宴飨礼仪中。蒙古人酒文化非常发达,元人好饮之风极盛,以葫芦形瓷瓶作为酒具特别普及,内蒙古赤峰沙子山元代壁画《布宴图》就有葫芦形瓷壶。



元  青釉褐斑葫芦形执壶

韩国沉船出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明代葫芦形瓷器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瓷器的生产出现了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新局面。葫芦瓷瓶的烧造贯穿了整个明王朝。在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瓷器,是该时期新出现的器形。葫芦形瓶的纹饰,早期布局疏朗,线条苍劲;晚期画面层次繁复,多道教题材,如八卦、八仙、云鹤、璎珞、松竹梅和福禄寿,有“万寿清平”“永保长春”“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等吉祥文字。



明嘉靖 红地黄彩缠枝莲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嘉靖 青花云鹤八仙祝寿图上圆下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   五彩“大吉”缠枝莲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瓷瓶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儒道思想有关。明代末年的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从贵族到百姓,人们的观念、心态、行为方式,很少不被纳入儒道学之中。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是以“天圆地方”观念为主流的。嘉靖、万历年间流行的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瓶,象征“天圆地方”,它是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反应。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是晚明葫芦形瓷器流行的主要原因。道教在明末极受推崇,明代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表现在信仰方面,就是希望各路神祇都能帮助他们维护至高无尚的权力与地位,希望道教能使他们长生久视、永享国祚。嘉靖皇帝对道教十分推崇,葫芦这一道教圣物在明代嘉靖时期非常流行,明末出现了大量的葫芦形瓷瓶就是证明。其纹饰上突出表现了“灵芝”、“万寿清平”“福寿康宁”“寿山福海”以及八仙、八宝、八卦、老子讲经、灵芝和云鹤图样等,反映了道教所信奉的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的观点。



明  彭城窑划花勾莲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葫芦形陶瓷器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葫芦形瓷器大量制作,除延续明代上圆下方葫芦器外,还新创制了三节葫芦形瓶、三孔联体葫芦形瓶。器物高度从5厘米到70厘米不等。其中,并首次出现了70厘米高的大器,纹饰有动物、植物和人物等,十分丰富。



清康熙  矾红勾莲纹绶带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受当时外销瓷影响,康熙时期新出现了三节葫芦形瓶,器形新颖,前所未见。



清康熙  青花松鼠葡萄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雍正时期,仿明代的上圆下方葫芦形瓶仍然生产,但器物矮小,此时新创的三孔三联体葫芦形瓶,后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器形。雍正时期的葫芦瓶有的十分小巧,高度在10厘米左右。



清康熙  五彩“寿”字璎珞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的葫芦形瓷器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釉色品种,其生产量之大、品种之丰富,远远超过前朝。此时,葫芦形瓷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阶段,流行“瓜瓞绵绵”、洪福齐天纹、大吉葫芦瓶等,其中“瓜瓞绵绵”纹饰最有特色。



清康熙  五彩缠枝莲“寿”字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雍正帝是清朝诸帝中崇奉道教最为突出的一个。做皇子时,他就对道家药石产生了兴趣,登基以后更以帝王之尊倡导道教。北京故宫现藏有多幅表现雍正帝扮成道士或与道士交往的绘画作品,例如“雍正道装双圆一气图”就表现了雍正帝身着道装与道士交谈的场面,两人之间有一葫芦瓶,瓶中冒出一股紫气。这幅画将雍正帝绘成超脱世俗的道士形象,反映了他意在求得道神的保护,追求长生不老并能成仙的思想观念。



清康熙  青花酱釉葫芦形瓶

福建平潭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

在清代,人们认为葫芦的壶天宇宙中有绵绵长久的无量寿,葫芦是福禄寿的化身。“无量寿”又称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康熙帝被认为是无量寿佛的转世轮王,乾隆帝崇信无量寿佛远胜以往诸帝,当时宫中所建的无量寿佛佛堂遍布宫禁各处,并用描金漆葫芦形佛龛供奉“无量寿佛”。



清康熙  五彩缠枝莲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形状外,谐音表达是中华吉祥文化、吉祥物的特色,谐音效应在清代突出。“葫”代表“福”,“芦”代表“禄”,“蔓”代表“万”,福禄用葫芦表示,子孙万代用枝叶繁茂、多果的葫芦藤蔓表示。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又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更要想方设法地维持这种全盛“盈满”的局面,以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份永久的基业。该时期“瓜瓞绵绵”葫芦瓶突出表达了乾隆帝对福禄万代的强烈渴求。



清雍正  白釉葫芦形小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宫廷葫芦形瓷器的大量出现,是清朝尊儒崇道、注重文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满族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附会的结果,表达了满族贵族对葫芦所折射的“福”文化的理解和狂热追求。



清乾隆  粉彩绿地折枝花纹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结语
葫芦这一人文瓜果在古代文化中经历了多次文化嬗变:原始社会,人们将葫芦视为母体崇拜的对象;随着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的过渡,将葫芦作为祖公崇拜;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人们心理追求的需要,又逐渐从带有自然崇拜性质的母体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化出一个“壶天仙境”。



清乾隆  粉彩紫地勾莲纹如意耳葫芦形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汉,追求壶天仙境的道教应运而生,从此,葫芦与道士和仙人结下不解之缘,葫芦文化具有了宗教意义;宋元明清之际,葫芦的宗教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伴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葫芦为统治者所利用,而更为黎民百姓所喜爱。随着时代的变化,葫芦总是不断地满足不同时代人们在宗教方面的不同需要,使得葫芦文化长盛不衰。



清乾隆  红地描金大吉葫芦形挂屏

北京故宫博物院

随着葫芦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它是女性、母体的象征;到先秦的奴隶社会,它是礼器、祭器之一;东汉六朝时期,它代表了壶天仙境;唐宋以来,葫芦又与道佛结缘,是道教的法器之一,佛教的“八宝”之一;金元时期,它是文人情感的精神寄托;明代,它象征“天圆地方”;清代,它寓意“福禄寿”。



清乾隆  松石绿地粉彩开光花卉纹葫芦形壁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

葫芦形陶瓷器,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它所折射出的“福文化”已深深地浸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本文刊于《文物天地》2015年第五期


    关注 文物天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