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吴”姓的溯源与繁衍

 



源出自姬姓。黄帝传至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亶父生3子,长子太伯(亦作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



溯    源


出自姬姓。黄帝传至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亶父生3子,长子太伯(亦作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子名姬昌,天生聪明能干,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古公亶父对姬昌特别宠爱,另眼相看,曾有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和仲雍为了顺从父亲立少子再传圣孙之意,乘古公患病之时,结伴托辞到衡山荆蛮为父亲采药,一去不复还。季历被立为太子。泰伯、仲雍三让王位,举族南迁至江苏无锡梅里定居,与当地人一样断发文身,并将中原文化带到江南,推动江南发展。当地人民遂推泰伯为首领,建立姬姓吴国。泰伯死后,仲雍继位。迄周武王灭周后,封仲雍曾孙姬章为吴王,追封泰伯为吴伯,吴遂成为正式诸侯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王族子孙以国为姓,尊泰伯为开姓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郡望渤海。泰伯裔孙季扎与当年泰伯一样,三逊王位,并迁居常州武进,为延陵一世祖,逐渐形成延陵衍派,后又分衍出濮阳、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

源于吴权。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有吴权,其后为吴氏。

源于虞舜。《史记•索引》中舜后有吴氏。

源于吴贺。《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

源于少数民族。宋代西夏人、金时女真人、清时满洲人均有吴姓,现代的鄂伦春族、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哈尼族、佤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中有吴姓。
入    闽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国,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祸患,由吴国迁徙入闽,西汉后期已聚族6000多户,人口3万多,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南朝陈后主至德三年(585年),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九世孙吴惠觉人闽任建安郡(今建宁县)内史,因功擢授丰州刺史(即泉州守)并定居泉州。传至吴礼孙,为泉州黄龙望族。元大德四年(1300年)吴礼孙之三世吴德移居永春县吴坑。

唐中和三年(884年)延陵衍派裔孙吴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里人,赐进士出身,官授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与堂兄弟6人随王审知人闽居侯官县(今福州市),唐光化三年(900年)迁居莆田黄石钱坡(今莆田市黄石镇沙坂村)定居。

渤海郡吴宣为唐朝驸马,其十七世吴万灵调任德化县知县,遂定居于上瀚(今美湖乡上岸村)。
肇    基
塘头新厅吴氏唐宣宗兵部尚书吴阕,又名尚智,号十一郎。“广明之乱”时携家眷随王绪人闽,初居福州南台,后迁兴化塘下,再择塘头新厅。其后裔移居山雅、锦亭、永宁、山边、塘边、莲塘、东埔、庵上、伍堡、祥芝、石狮市区等地。

坑东吴氏吴仙护,字公祐,号赘翁,于南宋景定年间从莆田平海迁居坑东。后裔移居宽仁、杆头等地。

锦里吴氏吴仁甫于元至顺年间从南安黄龙迁居蚶江。吴仁甫生2子:长子吴均举传至九世举族移居锦里,次子吴均德移居水头。吴仁甫后裔移居山雅、塘边、莲塘、大厦、石湖、锦江、古浮等地。

后垵吴氏吴平庵于元至元年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闽,初居莆田平海,后迁居后垵。四世吴阳生,号安石,移居松茂。五世吴训,字传教,号开文,移居湖边(玉湖)。吴平庵后裔移居宽仁、蚶江、莲塘、林边、永宁、曾坑等地。

祥芝吴氏吴尚启于明代从河市马甲迁居祥芝桥尾。

前山吴氏梅溪支系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从江苏延陵迁居前山。其六世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从晋江磁灶迁居前山。

长福吴氏吴忠从晋江新街迁居长福。

院东吴氏明洪武年间一支从晋江吴厝迁居院东。

还有从晋江高坑迁居锦亭称下吴,以及从晋江灵源小浯塘、内坑、东石坑园、龙湖古湖、永和山前、南安诗山、惠安大吴等地迁居石狮市区及蚶江、永宁、港边、宽仁。

欲知“吴姓”的繁衍及外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版



来源:末路计划闽南号

爆料有奖!接收一切石狮或周边地区爆料,最好有图有真相有录音有视频啥都可以。拒绝官方立场,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爱石狮。大家有任何有图有真相的爆料消息,都可以加小编微信:molujihua3300
扫描识别二维码,更多石狮资讯,更多爆料


    关注 石狮一路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