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的成语典故

 

鸡年即将到来,祝大家有只下蛋金鸡。...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鸡是指鸡鸣,舞是舞剑、习武。它说的是晋朝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开阔,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踢醒刘琨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

他们曾经相约:天下大乱,豪杰共想,他们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难。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闻鸡超舞",后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
鸡犬升天


通常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记述的一则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刘安炼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临去时,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鸡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宙官,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而那些依附权势而长官发财的人,也被讥为"淮南鸡犬"。
鸡口牛后


鸡的嘴巴,牛的肛门。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鸡口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联合各国为一体,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前都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

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今年给这一块,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着秦国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韩王听了这一番话,又气又急,大叫道:"先生说的对,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苏秦是劝韩国宁可作一自由独立的小国,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牛后虽大,却是出粪的地方。也有人认为"鸡口牛后"应为"鸡尸牛从",鸡尸比喻独立作主,牛从比喻臣服于人。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已广为流传,并被人们以常使用。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杀鸡焉用牛刀


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杀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鸡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杀牛的刀来宰鸡岂不是小题大做吗?这个典故出自懦家的经典之一《论语》。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施行礼乐教育。但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论语》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而杀鸡用牛刀,就是小题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碎,不片段。

鸡虫得失:比喻细微的得失,无关紧要。

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等纪律严明。

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

杀鸡儆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别的人。

狗肝鸡肠:比喻斤斤计较,心眼小。

偷鸡摸狗:指小偷小摸,也比喻乱搞男女关系。

鸡皮鹤发:形容老人的肤皱发白。

鸡骨支床:鸡骨比喻瘦弱,支是支离,形容憔悴。意为哀伤过渡以至于瘦弱疲惫于庆席之上。

鸡胸龟背:形容人突胸驼背。

牡鸡司晨:母鸡报晓,比喻女人干政。

鸡争鸭斗:比喻为琐碎的事争吵。

嫁鸡随鸡旧时比喻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宝儿微谈
长按二维码关注宝儿微谈
微信ID:baoerweitan


    关注 宝儿微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