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会第七期读书笔记集锦

 

上周六,我们举行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期的读书会,下列是书友们深度的思考,以飨读者。



目录:

1、《理想国》读书笔记——王宇

2、正义的名声及题外话——贾维平

3、不正义比正义有利——杨辉

4、呼唤苏格拉底,正义到底好在哪里?——田秀秀

5、《理想国》之盲人摸象:不为名利的纯粹正义有生存空间吗?——江宁

6、遇见他,是这个春天最美的事——陈薇

7、一以贯之——美好生活的根本——石头

(注:第6、7篇附在本期推送里)
1
《理想国》读书笔记
王宇
本则笔记主要梳理《理想国》第二卷的前半部分,即王扬译本的第42-55页。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凭借着他的反讽艺术,逐一驳斥了珀勒马科斯和忒拉绪马霍斯对正义的功利认识。前者代表着商人阶层的认识,后者代表了智术士派也即统治者的认识。但是第一卷里从珀勒马科斯开始,几乎所有的辩论都是围绕着正义有什么样的功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来展开的,至于正义本身究竟是什么,则没有顾及。所以苏格拉底在第一卷的末尾感叹道,对于正义,“我竟然什么都没弄懂”。

从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谈论风格为之一变,由第一卷中主要是发问者,变成了主动的引导和阐发。第二卷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为了获得对正义的真知,自愿作为假想敌,接续并总结了忒拉绪马霍斯在第一卷中的立意,对正义作了进一步的非难;后半部分是苏格拉底开始了逐层的反驳和阐述。我们通常比较注重苏格拉底的论述,所以在第二卷中自然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后半部分,想当然地认为前半部分不过是柏拉图有意为苏格拉底后续的论说而设立的一个活靶子而已。但我的疑问是,苏格拉底后面的论述都是针对他的这两个学生所虚拟的观点而展开的,如此重要的反方论点,为什么柏拉图要通过设置假想敌的模式,从苏格拉底的两位学生口中以虚拟的方式说出来,而没有让从智术士派的代表人物忒拉绪马霍斯口中说出来。作为正常的安排,让真正的论敌真刀真枪地对正义本身进行质疑,岂不是比设置一个假想敌更有说服力?作为作者的柏拉图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这样安排了,究竟意欲何为?

一个方便的解释是,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的需要。一般作者写一个群体聚会,涉及众多人物,总得让聚会里的各色人等都露个脸,有话说,借以营造气氛,不使文意太过单调。在第一卷里,克法洛斯、珀勒马科斯、忒拉绪马霍斯都相继作为主要的谈话对手露过脸了,所以第二卷就该格劳孔、阿德曼托斯兄弟俩露露脸了。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全然没有道理,但柏拉图的立意肯定绝不会如此肤浅。

第二个方便的解释是,我们知道,柏拉图在希腊城外开办了自己的学园“阿卡德美亚”,教授来自希腊各地的学生。限于手头的资料,我不是很清楚柏拉图日常究竟是如何开展教学的,不过可以想见,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置正反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而明辨是非,应该是一种通常的教学方式。那么,柏拉图让格劳孔两兄弟来作为假想敌,只不过是对其日常教学的一个真实写照罢了。但这样的解释我仍然不满意,我不相信柏拉图对其如此重要的一部作品所赖以立论的基础会如此地轻率处理,我相信他必定另有深意。那么,他的深意是什么呢?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到了他著书立说的盛年时期,雅典已经战败,其城邦政治逐渐堕落并平庸化了,社会动荡加剧,人们的信仰和正义观也必然会发生动摇,于是出现了众多对正义的质疑。我们不好说这种质疑是因为雅典战败才开始出现的,但泛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应该还是在战争后期以及战败以后。柏拉图在第一卷里通过商人珀勒马科斯对正义的功利认识,智术士忒拉绪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故意混淆,让读者明白地看到了在雅典的两大社会阶层里对这种质疑思潮的呼应。在第二卷中,尽管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兄弟一再声称自己并非就是这么认为(格劳孔,P43),只是为了想听到苏格拉底对忒拉绪马霍斯一类人的反驳,而尽自己最大能力把话说成这样(阿德曼托斯,P55),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其实他们内心还是对苏格拉底所宣扬的正义存有许多真实的疑惑,而非是像演双簧一样,仅仅为了配合苏格拉底的论说。格劳孔说自己每当听到“忒拉绪马霍斯以及无数的其他人那么说,耳朵里总是嗡嗡直响,真不知所措”(P43);阿德曼托斯虽然一边模仿着智术士的口气质疑着正义,言语里却又充满了对非正义大行其道的质问与不满(P51-54)。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兄弟俩的观点真实地代表了雅典社会里年轻人对正义的疑惑和迷茫。至此,柏拉图完整地描述了雅典城邦中三类公民对正义的质疑,从而体现了整个城邦公民社会对正义的质疑,里面还包括苏格拉底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已经把苏格拉底孤立地摆在了整个城邦社会的对立面,既体现了苏格拉底先知般的孤独,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只能一个人踽踽独行,同时也突出了他无所畏惧地探求真知的勇气和毅力。正可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仅如此,我认为柏拉图这样的安排,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在这里,先梳理一下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的论点,可以使我们看得更为清楚。格劳孔承继了忒拉绪马霍斯的观点,认为首先,正义的产生不过是人们为了相互之间不干也不忍受非正义的事,是强者和弱者妥协的产物,远非什么高尚之举;其次,每个行正义的人并非是自愿的,只是缺乏干非正义之事的能力,人们当面夸奖别人正义,也只是生怕自己的利益被人侵犯,所以爱好正义都是表面功夫;再次,如果真的将非正义与正义相比较,就要把他们各自看作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极端的非正义就会看起来像正义一样,既为自己赢得正义的美名,又能得到非正义的实利;而本质的正义则不能贪图名义,更不能有种种由正义的外表带来的荣誉和礼物。相反,为了说正义的本质是如何的优秀,还要给正义加上非正义的恶名,好看看仅有本质的正义是不是还值得拥有。那么,这两种人究竟谁更幸福,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吗?这里,格劳孔提出的主张其实是要让正义所带来的“报酬以及通过它们而产生的结果统统站到一边去”(P43),然后看一看正义本身究竟是什么。

阿德曼托斯接过话题,又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他先论述了一番那些赞美正义,指责非正义的老生常谈。比如父辈对后代,上级对属下,都说要坚持正义,可是“他们所赞扬的并非是正义本身,而是与正义相连的名望荣誉”(P49),以及由这个正义的名声所带来的一切。诗人的诗篇里,神话故事里,都有对正义者的如此许诺,以及对非正义者的相应惩罚。但不过如此而已,再也“没别的可说”(P50)。然后,阿德曼托斯引述了另一种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说法。“大家异口同声地唱着一个曲子,自我制约和正义是好事,可做起来困难费劲,而自我放纵和非正义则做起来痛快、容易成功,尽管在名声上和传统观念上让人感到耻辱”(P51),这种说法要比前一种说法普遍得多,强大得多,也更能俘获人心。诗人们这样说,祭司、占卜士也这样说,并且还许诺可以通过祭礼和欢庆活动来打通天神,以解脱和清除自己的罪孽。如果真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选择正义,不选择强大无比的非正义呢”(P54)?在这样的舆论氛围和教育引导下,又会对年轻人的灵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能促使人们去贪图一个正义的名声,换取这名声所带来的好处,私下里却去行非正义之实。

由此,阿德曼托斯展开了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从其言论流传至今的古代英雄开始,直到当今的人们,你们中根本没人指责过非正义,也没赞美过正义本身,除了赞美正义的名声和威望以及它们所招引来的种种礼物”,“从未有过一人在诗歌中或在私下的交谈中用理性对此作过充分的阐述,证明非正义是灵魂本身所能拥有的最大的低劣之物,而正义则是最大的高贵之物。因为,如果你们一开始就这么说,并且从我们年轻时代开始就如此说服我们,我们现在也就不会互相防范,不让对方惹是生非,相反,每一个人会成为最好的自我监护者,生怕做了非正义之事后,自己便和最大的低劣之物住到了一起”(P54-55)。这一段话包含了两重质疑,一是对功利主义正义观的质疑,这是对格劳孔前面主张的呼应,认为应该阐明正义本身究竟是什么,而不是纠缠于其外在的现象是什么,以及这些现象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一是对正义教育缺失的质疑,从反面呼唤了正确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这段话非常重要,以对立面的形式呈现出了苏格拉底后面所阐述的关于正义的几乎所有主要的论点,毫不夸张地说,这段话是后文一个重要的伏笔和引线,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小的纲领。

以上是对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观点的大致归纳。试想一下,这样的话语,这样直敞心扉、开诚布公的谈论方式,老于世故的忒拉绪马霍斯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他也不屑于这样做。如果硬把这些话加到忒拉绪马霍斯的身上,则会减损这个人物的真实和可信度。而商人珀勒马科斯不具备这样的学养,没有能力把反方的观点分条缕析地阐述清楚,所以只能让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说出来。他们作为年轻人,以这样毫无遮掩的方式谈论,会让读者感觉更自然。同时,他们身为贵族,又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有着基本的学术根底,通过他们的论述使读者能够更为透彻地了解一般人对于正义的真实想法。更为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谈论,以及其欲图教育的对象,最主要是面向他的学生和一般城邦公民,而非智术士之流。让既是城邦公民,又是苏格拉底学生的兄弟二人来论述最为重要的反方观点,会使苏格拉底后面的回应与探讨更具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在第一卷中面对忒拉绪马霍斯的汹汹来势,苏格拉底不过在多半卷的篇幅里就让其低首认输了。那么,忒拉绪马霍斯的强人正义观看似霸道无比,实则不堪一击,不过是“山中贼”,套用王阳明的话,可谓是“破山中贼易”。而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难于取舍,摇摆不定,却代表着我们常人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反反复复,最难克服,正是我们的“心中贼”。“破心中贼难”,所以苏格拉底才在后面用几乎整本书的篇幅来为我们破这个“心中贼”。而破的前提是要先弄清楚“心中贼”究竟为何,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言说其实就是我们大家“心中贼”的完整表露,从而为苏格拉底后面的“破贼”之论作了完美的铺垫。

以上是我对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二卷前半部分谋篇布局的一点小识,也许是小题大做了,谨就教于各位学友。
2
正义的名声及题外话
贾维平
《理想国》第二卷开篇,格劳孔从“善的三种情况”提出问题:人们1、要善本身而不是后果。2、爱善本身及后果。3、不是要善而是要随之而来的报酬或利益。苏格拉底回答:正义是最好的一种。一个人要快乐,就得爱这种善----既为了它本身,又为了它的后果。

从这里引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格劳孔认为:人们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所以成立契约,守法践约就是正义,最好与最坏的折衷就是正义的本质。同时提出:真正有能力做恶的人不在乎契约,做正义事的人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没本领做恶。再以戒指的故事引出人都是经不起诱惑的,都受欲望的指引,正义与不正义的人都在干不正义的事。一般人都愿意做一个看起来正义的人,得各种因正义名声而来的好处,不愿做一个看起来不正义(没有正义名声)也无利可图的人。

这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明显的趋利避害说。

阿得曼托斯进一步从诗人、诸神的角度说明现实生活中有正义之名的人能得到许多实惠、吃肉喝酒、儿孙满堂、拉帮结派、高官厚禄、生活舒坦,万一做了恶也有钱祭神消灾,而不正义(没有正义名声)的人则因穷困潦倒,无权无钱无势,诸神也不会眷顾,所以人们都乐意做个有正义名声的人。有正义名声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拿道貌岸然装点门面,干不正义的事,一种是自己没有能力干不正义的事,他们都因此获取好名声,得好处。包括父亲教诲儿子、史册记载、诗人颂扬的都是出于好名声的原因。

这兄弟俩的话是当时智者派的理论根基,确实有现实基础,听起来也有理有据,所以说苏格拉底的对手相当强大。

现实社会是人们生存的根基,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保障。绝大多数人考虑问题首先是站到对自己个人是否有利的角度,完全不考虑正义与否。而真正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境界、大智慧、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的人是不会从一己私利去权衡利弊,他们不在乎是否有好名声,不在乎是否有戒指的约束,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做事,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冒着有杀身之祸的危险,为真理、为正义而斗争。比如苏格拉底。

八十年代初,我上初中,政治课上第一次听到关于改革开放,用词“趋利避害”,我很震惊, 因为历来的教育都提到为革命宁可抛头颅洒热血,并且这个词在我心目中属于贬义词,利就是得到实惠,获取好名声,害就是被侮辱,甚至被杀头。改革开放怎么还有趋利避害?疑惑多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来知无知,被谌老师的精神感动。让我们用古今中外、几千年的话题,探讨到底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当我们以正义的名义干正义的事,要再次反思自己到底是出自对真理的追求还是为了获取好名声带来的好处,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或者世俗的洪流裹挟甚至国人皆曰可杀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依然正义凛然,追求真理,终生不渝,我们是不是仅仅是书中“没有能力干坏事的人”。我们是不是遇到拷打折磨、受尽各种痛苦、死到临头也会说,一个人不要做真正义的人,还是做个看似正义的人吧。

人生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让人唏嘘不已。七节课了,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真正的正义、真理在何处,但心中已经有了最起码的标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杨辉
格劳孔继色拉叙马霍斯之后和苏格拉底摆开了论战,而且来势汹汹。格劳孔首先提出了三种善的概念,本身、本身和结果、不爱本身只爱结果,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既爱其本身亦爱其结果,格劳孔对此却不认可,他认为正义本身人们是不爱的,人们爱的是正义的结果。格劳孔认为正义能给人们带来名和利,但正义本身却是一件苦事,我的理解是正义会使我们失去实在的好处得到的是外在名利,换句话说人们是担心自己名誉受损被迫正义,这是一种虚伪的正义。

紧接着格劳孔又提出三个问题,1、正义的本质和起源;2、正义的人不是为了正义本身,只是不得已而为之;3.不正义的人过的日子更好。对于第一个问题,格劳孔认为正义的起源是人们订立的法律契约,原因是人们为了不得不正义之惠和不吃不正义之亏。第二个问题,格劳孔认为做正义的事情的人只是因为没有能力作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出了人的本性就是非正义。第三个问题,格劳孔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假设两种人,极正义和极不正义的人。极正义的人只为正义本身而正义,因此他不追求名利,他虽然不做坏事却有恶名,国人皆曰可杀但他却始终刚正不阿,受尽折磨而不改。极不正义的人做尽恶事,但在表面却装出正义的样子,收获极好的名誉,受人称赞,也受神明保佑,永远不会因为不正义而受罚。

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是最好和最坏的折中,不正义可以带来利也可以带来害,所以人们被迫订立契约,避免不正义的利害。违背契约就是不正义,格劳孔还认为订立契约并非出自人们的善,而是因为不正义的力量不够强大被迫妥协选择的。契约是人们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产物,自然状态下盛行丛林法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裁判,自力救济为主,不正义的强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不正义的事得到更多的利,同时也可能会遇到更强大的不正义者或弱者的抵抗遭受不正义的苦头。格劳孔说任何一个真正有力量作恶的人绝不会愿意和别人订立什么契约,答应既不害人也不受害,除非他疯了。的确如此,强者一般是不愿意和弱者坐下来谈判的,但强者无法保证永远强大,所以订立契约是最有利的选择,是否遵守契约成为判断正义与否的标注。

正义的人不是为了正义本身,只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仅仅是因为没有本领作恶。格劳孔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牧羊人偶然捡到一个金戒指具有隐身的功能,这个牧羊人就像被撒旦附体一样开始作恶,杀了国王夺了王位。正义者被格劳孔描述成弱小与虚伪,他不相信有真正的正义者。不正义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个人只要能干坏事就总会去干的。格劳孔在这里似乎忽视了人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认为人们只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权力而不想为非作歹就是傻瓜。正义之人受苦,不正义之人享福,历史上这条规则也似乎一次次被验证着,耶稣为救世人被钉十字架,窃国作恶者成为国王。格劳孔所谓的利益只是现实的眼前利益,他回避了长远的利益,耶稣行正义受尽磨难致死却留下了救世主的美名,因钉十字架损失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呢,作恶的国王在世时享受了荣华富贵,死后留下千古骂名。

不正义的人日子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格劳孔首先塑造了正义者和不正义者的形象,也就是给他们以具体的定义。不正义的最高境界是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正义者必须是真正的正义者,而不是利用正义的虚名来谋利之人,必须是表里如一。格劳孔接着描述了正义者为了坚持真理说受的种种罪,不正义者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这里的描述以及前面色先生的类似描述,都充满了愤世嫉俗,我们的现实中也是常见的腔调。格劳孔论证的基础始终是从世俗出发的,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审视好与坏。正义与不正义哪个更好,判断的标准是第三人眼里看到的,过的幸福就是好,贫苦就是坏。正义与不正义的好与坏还应该是他自己内心的感受,富有的人不一定快乐,贫苦的人也不一定就痛苦,正义究竟是不是一件苦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4
呼唤苏格拉底,正义到底好在哪里?
 田秀秀
在卷一中苏格拉底对忒拉绪马霍斯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以及不正义比正义更强大更有利进行了反驳,但是并没有明确彻底地阐释清楚正义在本质上优在哪里。面向古希腊的现实,在场的年轻人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有疑惑,面向今天的现实,读者也有同样的疑惑,我们都认同正义比非正义好,但是它究竟好在哪里?如果无法像列清单式的分别说明两者,我们始终无法坚定对正义百分之百的信心。卷二开始探寻正义真正的本质,首先由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结合现实、忒拉绪马霍斯关于正义的观点、传说、诗人的诗,站在正义的反面说明非正义的种种好处,说明追求正义只是表面工作,指出非正义似乎比正义优越,要求苏格拉底阐明正义在本质上的优越性。

首先,格劳孔提出三类美好的东西,一类是因它本身的缘故而受人欢迎,并不涉及其结果;二类因它本身和它造成的结果而受人欢迎;三类是它本身是麻烦事苦差事,因其结果报酬而受人欢迎。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最好的那类,因其本身和结果而受人欢迎。但是格劳孔指出大多数人认为正义属于第三种,正义本身是苦差,人们因其声望报酬而苦心经营它。

接着格劳孔重申忒拉绪马霍斯的观点:非正义者远比正义者强,并且给出了三点论证:一是就正义是什么、从何处产生来看,正义是一种折中,人们既不愿得不正义之惠,也不愿意吃不正义之亏,而达成契约。正义受人欢迎并非因为高尚,而因为他自身没有能力做非正义之事,一个有能力做非正义之事的人不愿容忍这类契约。二是缺乏能力干非正义之事的人并非心甘情愿干正义之事,而是出于法律契约的被迫。一旦他有能力干非正义之事时,他就做非正义之事,因为人们相信非正义给的利益远远超过正义。三是纯粹的正义者和纯粹的非正义者比较,纯粹的正义者不做任何非正义之事却有非正义的名声,因此受尽种种折磨,纯粹的非正义者却顶着正义的名声,在城邦中占统治地位,在世俗生活中占尽优势,还能够更好地向天神们作祭,并因此受众神的喜欢,其生活远强于正义者的生活。

格劳孔设定自己站在颂扬非正义比正义优越的立场做出了上面的演说,希望苏格拉底能够给出回应,并阐明正义如何凭其本质被人颂扬。然而不等苏格拉底开口,格劳孔的哥哥阿德曼托斯又进一步补充:站在赞扬正义的立场上看,那些赞扬正义的观点并非赞扬正义本身,而是与正义相连的名望声誉。这些名声会相应的带来官职、婚姻,以及诗中所说的天神赐给正义者的种种福利。同时一般公民及诗人看来,非正义之事易行并给人带来更多的利益,人们推崇那些富有的坏人,鄙夷软弱平穷的人。诗人告诉人们,天神们分配给好人糟糕的命运,坏人幸福的命运,不正义者犯错犯罪,通过祭礼也可以解救。如此多有关美德和邪恶的论述对年轻人产生影响,引诱人仅仅去追求正义的名声。通过组织党团、雄辩术,为自己牟利而不受惩罚,通过祭祀摆脱神的惩罚。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选择正义?苏格拉底,别只是依靠论据向我们展示正义强于非正义,而是展示两者各自依据自己的本性对拥有它的人产生什么影响,各自能否躲过天神和人们的眼目,使得一方好,另一方坏。
5
 《理想国》之盲人摸象
不为名利的纯粹正义有生存空间吗?
江宁


色拉叙马霍斯在第一卷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搭台唱戏,卖力呐喊,在这场正义与不正义的拉锯战中,苏格拉底在第一回合中也是险胜。对此阿里斯通的两个儿子格劳孔与阿得曼托斯并不买账,两兄弟轮番上阵,将正义与不正义的论战,推到了正义本质起源问题,正义的人性根基问题,正义在神性意义上的审判(天道)是否存在的问题。

在麦加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赞誉为“名人之子,父名‘至善’,难兄难弟,血统圣神”的格劳孔与阿得曼托斯兄弟为何大篇幅为色拉叙马霍斯声援助阵,并更新论证?柏拉图的安排深意何为?回头看看我们二千多年后的当今社会这些追问仍然发人深省!

格劳孔与阿得曼托斯的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论证观点归纳如下:

其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做不正义的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如此循环下去,干坏事不受惩罚,受伤害没法报复,人人皆危,于是人们权衡利弊,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愿吃不正义之亏,故订立法律契约,把守法践约叫合法和正义的。从正义本质和起源看,正义本身为两者折衷,为大家接受赞成,不是因它本身真正善。

其二,做正义事的人并不出于心甘情愿,而仅仅因没本领作恶。如果赋予人随心所欲做事的权利,看看人性的欲望本性通往哪里?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是恶魔和天使的共存体?正义是否经得住考验?如果真有吕底亚人古各斯祖先的魔戒隐身术,正义和不正义的人将会如何?格劳孔说: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尊重平等这条路上来的。

其三,不正义vs正义哪种人过得好?假设不正义是不折不扣的极端不正义,并且能博得正义的好名声,出了差错还能有补救的能力,他们的生活貌似好得多,仕途通达,联姻世家,精明丰硕,祀奉诸神,体面排场,神明照扶,长袖善舞。假设正义是去掉所有名利光环的纯粹的真正正义,且要经受莫须有大逆不道的罪名考验,倍受折磨,受尽苦难,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鞠躬殉道,终生不渝。正义与不正义的生活如赫西俄德描写的“世人多作恶,举步可登程,恶路且平坦,为善苦攀登”。也许正义者死到临头了才体会到一个人不应该做真正义的人,而是看似正义的人。

最后,阿得曼托斯进一步表明“貌似”正义远胜“真是”正义,而且是幸福的关键。全力以赴求假象,用道貌岸然做门面,伪饰狡猾贪婪的目的,放手干坏事,然后用不义之财祭祀,祷告,奉献祭品,把诸神说服并收买过来,就可安然无恙,犯下罪孽也可赦免。从古代英雄到当代普通人,没有一个人真正歌颂正义,谴责不正义,若肯歌颂正义或谴责不正义,也无非是关系着名声荣誉和由此而来的好处。

苏格拉底坦言道:如果正义遭到诽谤,而我一息尚存有口能辩,却袖手旁观不来帮助,这对我来说,恐怕是一种罪恶,是奇耻大辱。

也许,以上讨论是我们穷尽一生都很难给出满意答案的。也行,答案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而真正勇敢面对它,迎难而上是难能可贵的。


☁ 。。。。。。。。。。。。。。。。
关注知无知活动
来知无知空间坐坐
"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知无知订阅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扫我
微信订阅号:知无知(←关注请戳)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igwise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58971/
咖啡|看书|发呆|沙龙|电影|WIFI
名人|写作|辩论|思考|探讨|艺术
知無知文化空间
地址及电话
西安市
雁塔区雁塔西路世纪经典A座14楼1405室(小寨南,纬二街十字东北侧)
029-85420425
营业时间:下午两点至晚上十点(周一歇业)


☁ 。。。。。。。。。。。。。。。。。

公交指南:百度地图搜索"知无知"定位地址,查詢最优路线。

地铁指南:2号线小寨站东南(C口)出站,向南行500米到纬二街十字向东(左拐)200米即世纪经典大厦。

驾车指南:"世纪经典大厦"楼下即可停车,繁忙时大楼东侧"钟元小区"可停车,停本楼地下停车场上楼乘电梯请认准A座.


    关注 知无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