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钢”研发成功 贝发老总邱智铭泼冷水:别让研发成果“睡大觉”

 

制中国好笔,启程中国制造2025。...

SELECTION 一周精选

近日,“太钢造出新型铝合金材料,圆珠笔笔尖国产不是梦”的新闻火爆各大媒体,两家协同创新企业太原钢铁集团和宁波贝发集团成为新闻中的主角。这也是继“总理问笔”之后,小小的圆珠笔再次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的确,这种新型材料的研发成功,不仅涨了国人的志气,对于中国的制笔企业甚至制造企业来说都是一大利好。

新材料研发成功了,那么“中国制造”的笔尖生产出来了吗?这种新材料的稳定性如何,能完全代替国外的产品吗?自主研发能否激活终端消费?企业家对行业前景有何预期?带着这些问题,央广记者实地走访了正在进行材料测试和产品开发的宁波贝发集团,并专访了集团董事长邱智铭。

在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宁波贝发集团的笔头生产车间内,设备在高速运转,经过切割、打磨、钻孔等十几道程序,直径不到3毫米的不锈钢圆珠笔笔头最终诞生。贝发集团测试实验室主任胡省洋拿起一个半成品笔头,反复观察。在他眼里,这个笔头跟平时生产的一样,又不一样。









胡省洋:这个笔头的材料,是太钢做的。

胡省洋说的制造笔头的材料,指的是不锈钢线材,通常叫“笔尖钢”;他说的太钢,正是位于山西的太原钢铁集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是生产不出这种笔尖钢材料的,技术一直掌握在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手里,国内企业完全依赖进口。

胡省洋:原来确实都是进口的,我们也去过日本工厂,就是做不锈钢线材的,甚至瑞士都从他们那边买。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经过将近5年的努力,在2015年年底,贝发集团、太钢、中科院沈阳所等企业和研究机构终于突破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这种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并且在贝发的实验室测试成功,完全可以替代进口材料。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一个小小的笔头,真的有如此高的科技含量吗?胡省洋解释说,决定笔头品质的除了生产设备,最关键的就是材料。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半毫米左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胡省洋:我们要把这个形状切出来,完全依靠(机器)高速运转,两万到三万转的速度。材料太硬的话,不行,太软,又会变形。你外面看看很简单,里面是有五个“台阶”,是一道一道冲进去的。

胡省洋拿起一个笔头走进测试实验室,用显微镜把笔头里面的空间放大500倍后,能够清晰地看到材料的切面和5个近似正方形的出墨口。



胡省洋:它里面的东西清清楚楚,里面基本没有杂质。假如这个有半边是断掉或变形了,那出水就不均匀了,出墨水是通过这五道槽。

目前,这种材料已经应用到贝发生产的圆珠笔上,并实现量产,企业成本将大大降低。为了优化性能,贝发测试实验室还在进行不间断地书写测试。

与贝发实验室内的紧张的氛围一样,在距离实验室30公里外的宁波和丰创意广场,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刚刚租下的2000多平方米办公室正在布置,组建的专业团队入驻后,将专注于今后新产品的策划和营销。

忙碌中的邱智铭难掩喜悦,笔头材料的国产化,一举打破企业多年受制于人的窘境。回想过去的种种,邱智铭感慨良多。

邱智铭:以前我们帮世界做ODM贴牌的时候,人家要指定,笔你做,但是笔头要买瑞士的,油墨要买德国的,什么什么要买日本的。十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被人家认定的。

如今,贝发不少外国客户的要求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邱智铭:现在不同了,现在向贝发订笔的时候,说要贝发的A牌。什么叫A牌,就是中国好笔的标准。我引进你,研究你,最后我超越你。

材料国产化后,贝发在产品设计、性能优化、品牌营销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去年9月,贝发公司生产的圆珠笔进入G20杭州峰会,成为与会各国元首用笔。这期间,还发生一个有趣的插曲。德国总理默克尔会后回国,发现把会议上用的笔弄丢了,想跟贝发再要三支。

邱智铭:我们的团队知道后很紧张,说邱总不能给。我说为什么不能给啊,他说德国人拿过去研究是不是中国制造。我说你怕啥,这个油墨是谁的?我们自己的;笔头是谁的?自己的。中国制造为什么不能让人家去推广?所以我后来很大度地给她三支笔。

创新打破垄断,品质赢得口碑,小小的笔头只是中国制造走上自主研发之路的缩影,企业转型的决心有目共睹。然而在欣喜之余,多年担任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的邱智铭也不忘给中国制造再泼一盆冷水。他认为,无论国内国外,中国制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被打上“廉价”“低端”的烙印,材料再好,产品没有市场也是白搭。

邱智铭:太钢一炉可以生产出5000吨甚至一万吨的不锈钢材料,我能生产出来,但市场有那么大不?企业也会算账的吧?材料研究出来,最后还是“睡大觉”。

以笔为例,他给中国制造提个醒,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邱智铭:我们现在能批量做出中国好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能卖出多少?要抓住消费者隐性的需求,要一切满足消费者的主张。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应放天有同样的感受。

应放天:中国制造是个橄榄形状,就是产品设计很弱,营销能力也很弱,中间很大,有钱就买地,买设备,招工人,头小脚小肚子大,这是很不健康的。要变成哑铃形状,设计研发很厉害,营销品牌很厉害,中间制造扁平化。

痛定思痛,中国制造2025已经启程,在反思的同时,邱智铭也想代表中国企业,给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代言:

呼吁消费者,能不能在中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产品的转型,给好产品多一点的包容,多一点的理解,多一点的消费。你何苦要买马桶盖啊,何苦要去买帕克吗,何苦要去买LV包包啊,中国不是有很好的定制包吗?
欢迎订阅“央广观察”:您可以搜索公众号“央广观察”,也可以点击标题下方的”央广观察“字样添加,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们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波记者站~

新闻线索或栏目投稿请发送至nb@cnr.cn

提供线索时,麻烦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噢~


    关注 央广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