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故事:马鞍石与旗杆座的传说

 

莒地人,您知道家乡都流传着什么样的故事吗?请看这里:听小编讲《莒州故事》系列将带您走进历史,走回记忆。...





小编讲故事啦!

莒地是舜和禹的出生地;齐国姜太公家邦在此;曾子仕于莒;汉匡衡勤奋好学以明经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硕学鸿儒郑玄曾在此聚徒讲学;诸葛亮、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等文武雄才辈出。也沉淀着曾经或绚丽或暗淡的历史,但是,莒地人,您知道家乡都流传着什么样的故事吗?请看这里:听小编讲《莒州故事》系列将带您走进历史,走回记忆。
马鞍石与旗杆座的传说


在寨里河乡龙尾村东山脚下,有一块重达十吨的花岗岩巨石,人称“马鞍石”,也叫“饮马槽”。巨石正北不远处,有两个天然旗杆座。说起这“马鞍石与旗杆座”,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那是很久以前,龙尾村四周,山青水秀,苍翠蓊郁,年年见旱就下雨,雨多从来不成灾。这都是托“秃尾巴老李”的福。有一年,邻村一个姓马的男孩,在龙尾村东放牛,看见两个陌生人从砚台山下来,边走边说话,有时还停住脚指指点点的,小放牛的不愿见陌生人,就撒开牛,自己躲到树丛中,看个究竟。不一会儿,两个来到了放牛娃眼前,只听其中一个说:“真是一方风水宝地,谁家选此作墓地,将来必定发科。”另一个说:“我看没什么风水可言。”

“不对!您瞧,这旗杆座子都早有了。”说着,就在脚下拨开草皮,用手轻轻一扒,果见一处天然石杵。另一个显然被说服了。不过还是补充上一句:“可惜咱俩都不姓李。这风水专发姓李的。”

等那两人走远,小放牛的扒开草皮,仔细观看那天然旗杆座子,越看越觉着有意思,这两个南方蛮子,瞒皮猜瓜,他们怎么就知道这草皮子底下,深埋着旗杆座子呢?心想,管它姓李不姓李,前面就是“马鞍石”,这不明摆着是给姓马的准备吗?

当天晚上,小放牛的回到家里,把白天看到的秘密一五一十地对父亲说了。老人一听,喜出望外,就托人说合,买下了龙尾村东这片荒地,作为马家林。为了尽早“发科”,那小放牛的父亲,先把自己长辈的坟墓迁了过来,然后就等着奇迹出现了。

转眼过了三四年,这马家不但没发迹,反而连当初放养的两头牛也卖掉了,日子越过越窄巴,孩子读不起书,自然不能人士当官。于是,小放牛的父亲,就到龙母庙里上香磕头,乞求龙母大发慈悲,指点迷津。果然,这小放牛的父亲去龙母庙上香回到家里,当晚,龙母托梦给他:将军犯地名,林前有马鞍石,压住脉气。再说,马备金鞍,任人使役,不得天马行空,纵横驰骋……”

马氏遵照龙母的嘱告,把“马鞍石”改名为“饮马槽”。那巨石两头高,中间凹,凹陷处,每逢雨后,能积储两桶水。因此,叫“饮马石”也是名副其实。可惜,这“饮马槽”是个“朝天等”,十天半月不下雨,石槽内的水就会干涸,有槽无水,还是不能饮马。于是,马家领悟到,要想“发科”,就得初一、十五,准时祭拜“秃尾巴老李”与龙母,诚心祈雨,以保“饮马槽”清水常存。

开初几年,马家每隔半月来龙尾村龙母庙祭拜一次龙母,向“秃尾巴老李”祈雨,果然,马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儿童少年也读书上进,有两人考取了“童生”,一切都大有希望。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氏族人开始嫌麻烦,由半月一祭,改为一月一祭;再由一月一祭改为半年一祭;再后来,由半年一祭改为一年一祭或多年不祭了。因此,那“饮马槽”十天倒有九天干。马家虽然人丁兴旺,但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晚辈没人考取功名,祖林的“旗杆座”上,终究没立起光宗耀祖的旗杆。

近年来,随着“秃尾巴老李”诞生地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龙尾村,重修龙母庙,恢复“祈雨节”,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民俗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邻村的马氏族人争相参与,积极性不亚于李家,这原因您知道了吧?……






    关注 莒州之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