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她一样专注,你也能伟大!

 

择一事,终一生!...






你知道吗?故宫西侧办公区内有几个连在一起的、不起眼的小院子。

在这里“隐居”着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每日里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

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等世界顶级文物在见到观众之前,都要经过他们的清洁与修复。

别人只能远观不可把玩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
这样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地做着一件伟大事情的日常故事,正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真实场景!

该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们的生活故事!
不妨暂时你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随团团菌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体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轨迹与人生方向!
关于古书画修复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
没有作者落款,没有画面内容介绍,也没有确切的创作时间。

在此之前,它从来没有与公众见面过。连它的名字,在修复时也还没有定下来。经过故宫专家考证,它画的是乾隆皇帝给他母亲崇庆皇太后过80大寿时,现场祝寿的实景。
原本残破的画面
修补之后的成品
这些震撼人心的精美画卷,

都是在这些被称作“文物医生”的修复师,

灵巧且神奇的双手下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很多无从考证的地方,

都是靠修复大师一笔一划依着画意描画出来的。
他们在灵巧的运用现代的鉴定技术之外,

同时也延续古法,

利用人力的一刷一墩,

呈现出作品最佳的状态。
认真的大师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杨泽华来到故宫,学徒三年后,被分进书画修复组,性格活泼开朗的他,乐于接受传统技艺与现在科技的结合,将现代活力融如古书画修复中。

修复工作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日常他也有自我放松的方法,弹弹吉他,在院落里踱踱步,颇有一番以厂为家的闲适。
杨泽华的师傅叫徐建华,是故宫古书画修复的第二代,是这门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曾经跟随故宫古书画修复的黄金一代修复过《清明上河图》《五牛图》。六十多岁的徐建华现在是退休后返聘,继续工作,传授技艺。

作品上墙,装裱画心,掸水保湿,他都亲力亲为。向徒弟们传授技艺他更是毫不保留。
关于书画裱装
《游春图》
它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重彩”。由徐建华老师参与修补。
你无法想象它经历过多少的战乱、天灾人祸,可是它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粘连用的浆糊他们亲自熬制,补洞的丝绢他们认真分析、比对,装裱最后用到的包边他们悉心的保管。对待历史古物,他们小心虔诚。

他们的工作要求十分的细致,在擦拭古画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模糊了画面上人物的眉目、楼饰的细节,而那些恰恰就是鉴定文物年代的关键。

用最原始的纸、绢、浆糊,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那些传世巨作,并把它们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优秀的装裱就是赋予了古书画第二次生命。

现代的覆背所用的棉连纸很多都已达不到搭配古书画的标准,在很多古代造纸工艺都已失传的机器复印时代,找到与原料搭配的材料很难。
张旭光大师想尽办法,旧料新用。完成的画作装裱,其实在背后凝聚了大师很多的心血,已经是普通肉眼无法分辨的模样。

虽然繁琐复杂,大师一着手就是三十年,日日精益求精,时刻践行着现代的工匠精神。
关于临摹与摹印
《清明上河图》


它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重彩”。由徐建华老师参与修补。
冯忠莲女士耗时十年临摹出了《清明上河图》。虽说其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曾被下放到干校,实际的工作日也长达四五年之久。

这幅五米长的画卷上共有千余人,人人神色各异而又互相顾盼,下笔时稍有不慎,众人便皆失去了神采。

临摹时要求精准的把握画面内容的繁复,结构的严谨以及细节的逼真。四五年间她每天不厌其烦的进出库房,临摹原画,秉承的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
所摹之章可谓是书画修复的最后一步,更是一个作品的点睛之笔。
一印印毕,方完成了一卷书画的修复。

文物修复大师们做的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事,坚守在属于他们的院落里。

不仅仅深入到那些有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字画当中,更是靠近再靠近了故宫里的一片院落,一颗杏树,几只小猫,他们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儿得了吉他,也养鸟种花。
1年2年5年10年,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斗转星移,高墙内他们要花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

现如今的我们需要有如同他们一般的工匠精神,悉心严谨,做好身边的点滴。
中华文明之所以会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幸存下来,并且没有中断,是因为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甘于寂寞,勤勉专注,默默地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兴盛而努力着!向这些伟人致敬!
重庆市青少年新媒体中心整理发布
作者 | 重庆工商大学潘雪媛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哦↓


    关注 重庆共青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