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煮顿饺子,送上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

 

2017新春走军营煮饺子在神仙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吃饺子迎新年是万家寻常事,但在海拔5380米煮饺子却费尽周...





2017新春走军营

煮饺子在神仙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吃饺子迎新年是万家寻常事,但在海拔5380米煮饺子却费尽周折——
1月22日,当记者驱车来到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边防连时,官兵老远就出来迎接,热情地提行李、倒开水、开氧气,把我们视为盼望已久的客人。
正在连队蹲点的营长张中卫说,哨卡只要有人来,战士们都特别热情,毕竟好久没有见过“陌生人”了。

午饭时,我们在连队饭堂刚落座,炊事员黄攀就微笑着端上一盆热气腾腾的饺子说:“快趁热吃吧。”



由于长途行车,加之高原反应,我们的胃里极不舒服。可是,看着连队官兵精心准备的饭菜,我们还是努力拿起了筷子。

细看盆里的饺子,颜色灰暗,很多已经破皮,一碰就烂。记者小心翼翼地舀了几个,特意从盆底打了一些浓稠的汤汁,准备连吃带喝往下咽。

这可是神仙湾官兵过年要吃的饺子啊,记者端起碗,往嘴里扒拉,鼻子直发酸。
为了在“喀喇昆仑钢铁哨卡”神仙湾,留下这如同“钢铁般”饺子的“身影”,记者拿出手机拍照,发在了微信朋友圈。

不少上过高原的人都说:“走上喀喇昆仑高原,所有照片都与氧气罐相伴,像是进了医院的病房,人无时无刻都在与缺氧作斗争,与大自然相抗衡。”
“今天你们大老远来,连队特意煮了一盆,算是过年饺子。”张中卫介绍说,山下送来的速冻饺子,是准备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吃的年货。由于冻得太瓷实,炊事班担心我们吃生食,用高压锅煮得久了,饺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喀喇昆仑高原,平均海拔4500多米,海拔高、气压低,就连做个面条都得使上高压锅。

“煮饺子在神仙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炊事班班长刘万江告诉记者,他们先要将饺子放入高压锅“压”上10到15分钟,然后再小心翼翼放到开水里煮上四五分钟,一锅汤饺才能出锅。由于过程繁琐,时间、火候难把握,有些粘在箅子上,不少烂在锅底,准备给10人吃的饺子,需要煮20人份才够。
2013年农历大年初一,全连吃饺子迎新年。刘万江为司炉工唐强留了一大碗水饺和一碟蒜泥。没想到10分钟后,饺子变成了糊糊。从外面回来的唐强顾不上洗黑乎乎的手,将蒜泥往碗里一搅和,稀里哗啦喝了下去,喝完一本正经地说:“饺子糊糊比饺子还好吃呢!”看得刘万江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战士孙吉林老家在山东聊城,从小吃惯了家乡的饺子。今年元旦连队吃水饺时,看着碗里的饺子糊糊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导员燕桂宾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说:“咱们驻守高原哨所,就是为了让千家万户好好地吃上团圆饺子。等下次休假,你多吃几顿妈妈包的饺子吧。”
教导员燕桂宾告诉记者,来神仙湾,通常都是当天返回,很少有人敢在此留宿。头一个晚上,剧烈的高原反应让人头疼要命,连翻一身都十分困难。当时,看到采访组一行难受痛苦劲,炊事班用同样的配方熬了一锅粥送到房间,采访组就是靠这锅稀饭维持体力,亲切的把它称为“救命粥”。

从此“救命粥”的配方传遍了雪域高原的每一座哨所,成了初上喀喇昆仑高原官兵战胜高原反应的“秘方”。



离开哨所时,神仙湾哨卡官兵和记者挥手道别。车窗外,是一张张黑紫皴裂与年龄不相称的脸。

记者回味起神仙湾哨卡上这碗别有滋味的饺子,不由自主地抬起右臂,向他们敬了一个军礼!


(资料图)

作者 | 本报记者李 蕾、特约记者毛德海、通讯员赵金石

来源 | 解放军报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审:田    源

责任编辑:徐小龙   曾礼明


    关注 解放军报记者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