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意外

 

特别感谢丁键老师的翻译和提问,以及章导本人的现场解答...



在逻辑、推理、计算之外,人类还要靠体验和直觉把握世界。暂时看来,靠直觉提取优化信息的能力还是有且只有人类所具备的。这种竞争力的另一个名字,我们称为审美。《黑血》就是这样一部基于只有人才会有的情感、逻辑、行动而生成的个体镜头表达。

拍摄途中,导演是完全作者化的。与其说受限于器材、时间、场景等外因,我个人更相信创作者的作家企图占了优先——书写的自由和情绪的突出、彰显是因,作者化的标签是果。本末未倒置,是作品;本末倒置,是摆品。《黑血》属于前者。



镜头上:简单而不单调

大的场景总共几个,而细节均有不同;大的段落有内有外,但摆放均有讲究。在几乎全部的黑白+长镜中,置入的彩色、摩托奔驰、小羊等无疑映衬出全片主旨。

语言上:平实而不平白

从喝水、逗娃、哄媳妇起,到喝水、卖血、开公司,再到喝水、包工、去医院,最后喝水、下葬、自杀。单就对话没有任何金句和戏剧化。而配合镜头与背景音,每人性格、命运、情绪统统显现。

动作(人物)上:自然而不刻意

非职演员最难的是表演,简单的是状态。好的导演不会拧巴拽牛鼻子,而是顺毛捋。寻找演员更好的潜力,顺畅激发。鼓励演员想象角色,赞赏他们的每次尽兴。以及抓住这些转瞬即失。

转瞬即失多属于意外,而电影的有趣之处总关乎意外。

大烟、大门、大墙是确定的。去往的路程是随机的。

爸爸、妈妈、房子是确定的。背景声音、音乐是随机的。

女孩儿、牌子、课本是剧本内的。小羊、公鸡、柴犬的状态是本能的。

每次喝水、再喝水、再喝水是份内的。实时拍摄、一次半桶、真实记录是自愿的。

过去、异地、他者的设置是安排的。接近、面对、投入的拍摄是意料以外的。

而把握住这些意外且充分利用好的掌机者,是值得肯定的。这需要一双坚定的手、一双难于疲劳的眼睛、以及随时及时串联关联镜头内外的大脑。当然,也需要外界的那些风、砂、云、烟的运气。

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不一样的自然是好的;在色彩贫瘠地域,任何光影都是新鲜的。而在碎片化、轴承化、未来化的当下,唯有持续不断的深入、渗入、慎入才可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那么这个关于选择的故事,理应被更多人看到和接受。与电梯测试的30秒相悖,我们需要探讨、面对、承担的是在123分钟后更多、更久、更闷的自我。这种内在搜索,是无论中外过往的。


    关注 GGWorl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