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我从山中来"】幸福生活,从马别开始!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幸福生活,从马别开始
   ——《特稿·“我从山中来”》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大年之二
文/图 黔西南日报记者 陶昌武


王永岳家在新家的第一次年晚饭


大年三十夜,王永岳家的餐桌上,除了丰盛的菜肴,还特意安排了一份北方人春节离不开的传统美食:饺子。

这是为何?因为家里多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河南省兰考县小宋乡的张先明。尽管“客人”到来将近一月,并表示已经习惯这里的饮食,但在他家过年的侄儿姚明前,还是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到,到超市里购买了速冻饺子,意在让“客人”尽量找到过年的感觉。

原来,这个远方的“客人”,不是别人,而是王永岳的大女婿。2016年初,在深圳一家连锁美容美发公司做美发师的张先明,和身为美容师的同事王远珍相识相爱后,两人私订了终生。在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去年腊月初十,张先明陪着王远珍,离开深圳,来到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中停组的王远珍家。王永岳为他们操办了酒席,举行了婚礼。

按照计划,张先明准备带着王远珍,回到河南老家陪父母过年。然而,原本打算“带个媳妇回家过年”的张先明,却最终被王远珍提出的一个更重要的理由,留了下来:这就是作为易地扶贫整村搬迁对象,他们的家已搬到马别社区,今年是在新家里过的第一个年。

王远珍的父亲王永岳,自从搬迁后,便一直在小区里做泥水活,成天忙得不亦乐乎,她的母亲姚小印则暂时留在老家,料理最后的家务,比如还没收获的粮食、还没长大的畜禽等。张先明和王远珍回到老家时,姚小印的“使命”也基本完成,正准备收拾行装,前往马别过年,开始全新的生活。因此王远珍对张先明说,政府给了家里一套城里的新房,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我们应该陪父母和弟妹们,在那个新房里,过一个难得的团圆年;再说,我们还可以顺便在兴义,了解一下美容美发市场。张先明没有多想,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便留了下来。

张先明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一边高兴地说,兴义这边气候不错,风景也美。我们准备初三就去深圳,再在公司干一段时间,然后辞职,来兴义开一家美容美发店,自己当老板。王远珍接着补充说,我们已经在兴义逛了逛,觉得前景不错,应该不难生存下去。

这时,记者才注意到,这个刚刚做了新娘、长得十分清瘦的王远珍,就是腊月二十八那天,和记者一起上楼的女孩。

那天,记者没有预约采访对象,而是随意走到一幢二单元的电梯口,等待上楼,准备随机走访。电梯打开后,记者走了进去,随后进来一家母女三人。记者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是从麻山搬来的吗?身为母亲的姚小印说,是啊,你呢?她的话音刚落,站在前面的王远珍,伸着右手,正在按电梯按钮,她回头问我,你到哪一楼?我微笑着说,不知道去哪一楼,就到你们家看看如何?她们有些惊讶,却见我并不恶意,便都笑了起来,客气地说,欢迎欢迎。说明来意后,记者跟在她们身后,进了她们位于27楼的家里。

出乎预料,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户型,不仅灶台、油烟机、冰箱、洗衣机、沙发、餐桌等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阳台上还安装了不锈钢防护栏,卧室和客厅里,还贴了崭新的地砖。

姚小印母女三人,分别去了卧室和厨房。见了正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王永岳。王永岳介绍,家里共有三个孩子,大女儿王远珍,刚从深圳打工回来;二儿子王兵,在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上大三,目标是将来能在兴义谋一份工作;三女儿王青,在望谟民族中学上高三,成绩不错,今年参加高考。说到这里,王永岳感叹,说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开支不小,负担很重。

谈到靠什么支撑两个孩子上学的?王永岳笑了笑,伸出被水泥腐蚀得满是红斑紫癜的双手说,卖苦力啊!原来,他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是一个多面手,泥水、木工、石工都会。搬到新家后,还没有把自己的房子装修好,便接到小区里若干的泥水活订单,主要是贴地砖。为了加快进度,满足客户要求,他还组织了五个一起从麻山搬来的邻居,帮忙打下手,让他们既能有所收入,还能学到手艺。其中的陈建学、姚贤周,进步很快,已经出师了。“目前的单价是35元左右一个平方,一天能贴十多个平方,收入还可以,只是累点。”王永岳说。

王永岳伸出双手解释说,我都干了二十多年了,以前双手一直都好好的,这段时间太忙,两个多月,贴完了8套房子的地砖,一直没得歇气,把手也给累坏了。大女儿回来后,才休息下来,感觉已经好多了,不过,过了年,又要开始忙碌。

王永岳没有吃饺子,他说不太喜欢,还是米饭爽口。说到这个新年,说到团圆,他很高兴,不仅多了来自远方的特殊“客人”张先明,还有内兄内弟家的两个侄儿两个侄女,加上他们一家五口,刚好十个人,可谓十全十美,幸福美满。年夜饭的菜肴不算多,但猪肉猪油,是姚小印在老家煮熟食喂的过年猪;鸡肉鸡蛋,也来自成天在老家房前屋后遛达的“跑步鸡”;还有酒,也是在老家自己酿造的,绿色环保,还有许多的家屋所出。当然,他们也在顶效的菜场上,买了一些新鲜菜肴,比如鱼虾、泡菜等。

因为是整村搬迁,内兄和内弟,也一起搬了过来,有了自己的新房。但内兄内弟及其妻子,坚持要在老家过最后一个新年,是为纪念;但他们的子女,却早已按捺不住,要到新房里开始新的生活,大人阻拦不住,便把他们交给了身为姑父的王永岳。其内兄姚贤付的儿子姚明前,虽然才20岁,却已在上海市松江区,有了自己的房屋中介公司。和戴着一副大眼镜的姚明前开玩笑说:“你这个名字,少一个字就好了,就成名人了。”一直很少说话的王兵接着说:“他不是名人,他都跑到姚明的前面去了!”大家听了,都对着他笑。而对举家搬迁到马别,姚明前满怀感激,说之前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期待挣到钱后,把父母接到城里的梦想,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居然提前实现了。
年届七旬的杨秀兰在新家熏制腊肉


在采访王永岳家的同时,记者还随机走访了杨秀兰家和彭红家。年届七旬的杨秀兰,两个儿子都搬到了马别,他和小儿子黄杰家住,劳作之余,她还利用祖传的中医药技术,为邻近的乡亲抓药治病。搬到马别后,她把没有卖完的药草药酒,都带了过来,希望能在新的环境里,打开市场,利人利已。年过不惑的彭红,妻子去世得早,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都在职校学习相关技术。当年在浙江打工,他学得一手过硬的切纸技术,但他最热爱的,还是养牛。虽然在麻山老家,因为气候原因,从外地引进的肉牛不适应,给他造成过较大损失,但他却不言放弃,已经在查白附近,看中一片草地,打算租来种草养牛。和大家一样,彭红决心把马别新家、把刚刚开始的新一年,作为重新出发的起点。
大年初一,马别社区里分外热闹


短评
命运之“幸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团圆,是“中国年”亘古不变的传承。

年,年年过。对于居住在大山里的王永岳一家,这个年,过得最幸福。

幸福来源于那一份饺子,那一桌丰盛的菜肴,那是物质的享受。

幸福来源于全家人的团聚,为了团聚,从上一个年过完,他们就已经开始向往,那是精神的依托。

幸福来源于对未来的向往,搬出大山,脱贫致富的道路更宽了,信心和热情有了,生活有奔头了,发家致富的好日子就在前头,那是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江江 胜胜

本期审稿:然然

值班总编:邓伯祥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掌上黔西南

数字报:http://www.qxnrb.com

官网:http://www.zgqxn.com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qxnw)”。



    关注 中国黔西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