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原始部落“刻面”艺术,口味是重点

 

微信ID:masjbbw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导读

刻面,也称面痕,是在面颊上留下用刀刻过的具有特定含义和形态的印痕。很久以来,非洲人使用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符号作为辨认部落和家族的方式。

今天,我们跟随摄影师瑞米的镜头,探访布基纳法索原始部落的两个古老民族——富拉尼族和博博族,欣赏当下最痛“刺青”艺术。



这名富拉尼族妇女在嘴唇两边各刻有三道线条,像极了猫胡子的图案。



萨努克·劳德,图努马村土著人,“汪夸拉”刻痕
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以北约260公里的塞诺省,居住着一群非常爱美的富拉尼族人,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刻面”传统。在当地人看来,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们的美通过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那就是脸上刻痕。


一名富拉尼族男子展示脸部刻痕
富拉尼人通常在脸颊两侧刻一条或多条伤痕,或长或短,作为留存部落文化的印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面痕在不断的演变中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如审美。而这些额外功能的出现,使得面痕文化在形式上更多样化。

对于那些爱美的富拉尼族女性,大多会在太阳穴两边刻两道面痕,额头、嘴角和下巴也留几道小刻痕。



图为富拉尼族人刻面使用的刀具
博博族主要生活布基纳法索西部的博博迪乌拉索、福镇、库卡、布拉等地区。古老的博博族人也酷爱刻痕,而刻痕和富拉尼人不一样,有刻在额头、面部,还有刻在腹部和背部的,通常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刻痕。在婴儿诞生两周到六个月期间,如果他足够健康,父母就会找人给他举行刻痕仪式。仪式通常由一位老妇人操刀,使用传统的锥子、木针、刀或刀片等刻入皮肤底层从而制造出一些图案。



萨农·莎乐美,图努马村附近居民,“达巴”刻痕
萨农·莎乐美老人今年85岁,家住图努马二十五公里外的一个村落。她说,“当我还是一个婴儿时,父母就请人在脸部、胸口刻图案了,当时花了五个贝壳。刻完后,涂了一些促进伤口快速愈合的汤剂。”

萨农·莎乐美展示刻在肚皮上的图案
莎乐美介绍说,博博族有两种刻面类型,分别是“达巴”和“汪夸拉”。“达巴”标志为三条从嘴角到脸颊的斜杠,刻痕较宽,代表佃农出生。至于“汪夸拉”则刻痕较浅,主要是贵族和本土人使用。除了脸颊上的三条斜刻痕外,“汪夸拉”通常在太阳穴附近还有三条垂直刻痕。


主教安塞尔姆·狄切马·萨农,“达巴”刻痕
随着1928年基督教传教团到达博博地区,博博族“面痕”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主教安塞尔姆·狄切马·萨农介绍说,“现在的孩子已不再在脸上刻图案了,因为现代人大多不喜欢这门残忍的艺术。”
源于新华社
津巴布韦吧改编


微信ID:masjbbw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津巴布韦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