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旅行丨十座必须知道的重庆码头

 

伫立在两江之畔的一个个老码头,是母城以及整个重庆的骄傲缩影,镌刻着时代的繁荣与进步。...







无码头,便无城;因码头,造文化。

伫立在两江之畔的一个个老码头,是母城以及整个重庆的骄傲缩影,镌刻着时代的繁荣与进步。码头寄托了半岛人民复杂的情绪回忆,尽显都市风度;码头超越了五千年历史的寂寥守望,铭刻兴衰沉浮。

朝天门码头

三个码头组成的城市门户

朝天门的知名度给外界造成了一个误区,认为两江交汇处便是朝天门码头。其实,长江与嘉陵江相拥入怀的区域,还有另一个名字——朝天门沙嘴码头,它是朝天门码头最精华的一部分。朝天门沙嘴码头加上嘉陵码头和月亮碛码头,才是完整的朝天门码头。

嘉陵码头位于重庆朝天门两江汇合处嘉陵江一侧的嘉陵江尾端南岸江边。这里既是嘉陵江结束千里流程汇入滚滚长江之地,也是重庆溯嘉陵江而上通航行船的起点。1927年2月,嘉陵码头与朝天门沙嘴码头同时动工修建,同年7月竣工。嘉陵码头与朝天门码头一样,是近代重庆最早修建的水码头。如今,嘉陵码头很少有人会提及,它的名字被一个数字所替代——渝港3码头。

月亮碛码头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两江汇合处长江一侧的江岸,是朝天门码头港区枯水季节的主要码头。月亮碛码头因江岸地形而得名——由于月亮碛码头处于两江汇合处一带,千百年来,江水冲击,泥沙淤积,泥沙沿江岸向外扩展形成如同月亮弧形般的沙洲碛坝。涨水时,碛坝被江水淹没;枯水时,人们上船、送货经过沙洲碛坝到达码头。今天,月亮碛码头变成了的渝港6码头、7码头、8码头、9码头、10码头。






望龙门码头

苍老缆车道承载母城记忆

老重庆人或许还有乘坐望龙门缆车的记忆:那时,往返于渝中区和南岸区之间的人们,下了渡船之后,接近200米、上下高差约50米的望龙门缆车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车厢在缆绳的牵引下,承载着人们从江边一点一点地拔高,车窗的玻璃上,映衬着城市一点一点长高的身影。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条公共客运缆车,也是重庆第一条街市和码头连接的客运缆车,它的设计建造者是中国鼎鼎有名的两位大师:桥梁专家茅以升和铁路专家欧阳春。

如今,城市长高了,而曾经的望龙门缆车就像一个刻度,珍藏进了城市的记忆中。望龙门缆车旧址不远处,是长长的滨江路。滨江路的另一侧,便是望龙门码头。一位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老者回忆,以前,望龙门码头两侧还有两根石柱,建造滨江路时,石柱被推倒,望龙门码头最醒目的标记,化作历史的尘埃。

1996年,渝中区长江滨江路修通,望龙门缆车与码头轮渡完全停运。现在,望龙门码头已经变为了渝港11码头、12码头,主要功能只是用于主停靠各类驳船。只有一块文物保护的石碑还镌刻着这条缆车道的名字——望龙门缆车。





储奇门码头

当年的药码头上茶馆林立

离重庆最大的药材市场不远处,有一个露天停车场,一排郁郁葱葱的黄葛树下,停满了等待生意的小货车,人流、车流在此处相汇交错。那些小货车的背后,矗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赫然刻着几个大字——大庆路码头。

这里便是储奇门码头的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南侧长江北岸,因紧靠“九开门”之一的储奇门而得名。“储奇”含有预兆城丰、城市昌盛之怠。过去,储奇门码头是重庆启程到贵州的必经渡口,码头上终日熙熙攘攘,人流涌动。

储奇门码头—带,历来是山货、药材行业的集散地,所以,也有称呼储奇门码头为“药码头”的。山货、药材是重庆及西南地区著名的土特产,水运出口商品的大宗,储奇门内山货商铺、药材字号和仓储、堆栈,比比皆是。

重庆人谈生意往往在茶馆进行,坐茶馆是老重庆人生意场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年,沿江一带是重庆的商贸集散地,所以这里也聚集了不少的茶馆。这里停靠的船多,装卸的货多,搬运工人多,码头挑夫多,忙业务的、谈生意的、歇脚解渴的,一有机会,就坐茶馆,喝茶风气十分兴盛。

一条滨江大道,横卧在曾经的储奇门码头腰间,刻着名字的石柱和那坡长长的石梯从此与江水分隔两地。这坡梯坎直接连到江边,梯坎两旁是苍天大树,小孩子一窝蜂地冲进江里游泳嬉戏,大人们就在梯坎上坐着乘凉。而今储奇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景象,不再喧闹,归为平静。新的渝港13码头、14码头取代了老码头的身影,偶尔会有船舶停靠在此。



菜园坝码头

吞吐水运物资的年迈港口

菜园坝码头1891年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起初的水运物资除粮食、蔬菜外,有煤、盐、竹、木等。发展至清朝,菜园坝码头成为重庆长江上游的商品集散地和流通中心。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菜园坝地区成为重庆火车站的铁路港口,如果论资历,绝对称得上是重庆最年老的铁路港口。

此后,菜园坝码头主要担负着铁路运输物资的集散,以及渝中区、南岸等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的水上运输任务。由于菜园坝码头日益繁重的水运任务,自20世纪60年代起,码头机械化作业程度和装卸效率不断提高,成为全市机械化装卸程度最高的港口码头之一。

1980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菜园坝码头与铜元局码头之间的过江轮渡完全停运。菜园坝码头的自然条件好,河床稳定,流速缓慢,重庆解放后对菜园坝码头经过改建整治,分为1码头、2码头、3码头、4码头和兜子背5个码头,总长480米,有7个泊位,最大停泊能力3000吨级。




铜元局码头

古老轮渡见证工业时代

1891年,随着重庆开埠和峡江航运的近代化,在西方列强、封建主义和封建军阀多重压迫的历史夹缝中,重庆近代工业逐步兴起。重庆铜元局以生产金属货币铜元而得名,它开启了重庆第一台机器设备,亮起了重庆第一盏电灯,聚集了重庆第一批产业工人,标志着重庆这座古老城市向近代工业迈出了第—步。

铜元局沿江岸兴建,江边码头也随厂而名,成为铜元局的专用码头。之后,为了方便该厂人员和家属出入重庆城区,还开通了与对岸菜园坝之间的木船摆渡。重庆解放后,又有了通航轮渡。1970年,为缓解海棠溪码头与储奇门码头之间的轮渡压力,铜元局码头开通了至菜园坝码头的通用轮渡。至此,形形色色的轮渡,往返于铜元局码头与菜园坝码头之间。

据重庆航运史料记载,1945年,美国政府向国民政府提供了16艘登陆艇,这批登陆艇在解放后被编成“江”字号和“人民”号货轮,成为重庆江面上最重要的航运工具之一,还承担了重庆绝大部分油料运输任务。这批登陆艇最常出没铜元局码头,后来下落不明。直到2002年底,南滨路二期工程修到铜元局伏牛溪江岸,在绿树丛生之中,才发现其中一艘没落成趸船的登陆艇,作为 “幸存者”在此处隐匿了近20年之久。





唐家沱码头

商贸风云滋生街坊食肆

重庆虽然有很多“沱”,但要数唐家沱最大为最有名。金沙江的水手、岷江的船工、沱江的纤夫,都知道重庆的唐家沱。唐家沱还有一大特征——著名的回水沱。长江水不管多急,到了这里,都要迂回几转,也就传出著名的重庆言子儿 “输到唐家沱”。意思是:“唐家沱好比赌博底线,不管怎么输,到了唐家沱就是到了底线,应该反弹了”。

唐家沱水势平缓,水域辽阔,在清朝便设有关卡,抽货厘、“征关税”。重庆开埠后,唐家沱成为海关验货处,因而常有上百只大小木船停靠在内沱至栋梁河一带,唐家沱河滩的饮食业也就应运而生。除夏秋两季长江涨水淹没,河滩上总是搭满了五花八门得棚房,经营饭馆、面馆、酒馆、茶馆、火锅馆、烧腊铺、锅盔店、凉粉摊等。生意十分兴隆,唐家坨遂有“好吃滩”之名。

唐家沱码头还造就了此地异常兴旺的集市贸易:粮油市场、水产畜禽(蛋)市场、蔬菜秧苗市场、竹木柴炭市场、五金百货市场等等;屠宰作坊、榨油作坊、酿酒作坊、豆腐作坊、豆瓣作坊……每逢集日,各个市场人头攒动、嘈声鼎沸;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货真价实。饭馆酒店座无虚席,尤其是正街天灯口的“五福楼”人满为患。

解放后,重庆造船企业在码头沿岸不断发展,唐家沱不仅成为重庆水运主要码头,还是重庆造船业主要基地之一,著名的东风造船厂便落户于此。西南第一艘国产钢质船、长江第一艘大型豪华旅游船、西南地区最大的万吨级出口船,以及西部第一艘出口欧洲的成品油轮,均出自这里,毫不夸张地说,西部地区从内河船、沿海船到出口船的跨越梦想便始于唐家沱码头。





九龙坡码头

于繁闹过后守望历史硝烟

九龙坡码头原名九龙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东部的长江北岸,通往黄沙溪。它是菜园坝江边要道的—个民间商业点,民国时期曾有20多户人家在这里开设茶馆、商店、杂货铺子。江边的“九龙滩古迹”,因石刻在江心,有如“九石翘首若龙”而得名。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在九龙滩附近江边原米坊码头基础上,建成九龙坡码头。码头设置了2台木架缆车和一台手摇绞车,安装了1台起重40吨的进口蒸汽浮吊,成为重庆第一座半机械化码头,被称为“洋码头”。抗战期间,九龙坡码头承担了抢运军工器材的重任,为支援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九龙坡码头经过改建,成为重庆第一座水运、铁路联运的机械化码头,为修建成渝铁路运送了所需的全部重要器材和设备,为成渝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随着集装箱码头的转移,如今,那些犹如擎天巨臂的重型机械静静地矗立在江边,不再运转,曾经热闹的集装箱码头已经变得寂静如夜,只留下一截趸船桩还冒在水面上,守望着这处繁闹过的码头之地。





江北嘴码头

水天一色共奏都市华尔滋

江北嘴码头位于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北岸,因泥沙淤积,江岸形成沙嘴而得名。与朝天门码头隔嘉陵江相望,与弹子石码头隔长江对峙。江北城历史上曾为东汉至明清的郡、县、镇驻地,水运交通历来十分繁忙。江北嘴码头过去一直是自然岸坡,为方便客货上下,民国年间曾修建码头梯道。

重庆开埠后,江北嘴港口成为重庆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食盐、粮食、土陶、木材等交易品充街塞巷,岸上最繁华时曾有6000余户商家。解放后,重庆港务局设立江北港务作业区,修建码头、货场、桥梁、公路等等,这里又成为了重庆进出口物资的主要中转站。

1982年,跨江客运索道——嘉陵索道建成营运。这不仅成为重庆市容一大景观,也为来往江北、渝中的市民带来极大方便。每一天,依然还有渡船来往于江北嘴码头与朝天门码头之间,但江北嘴码头客流量逐渐减少。高档住宅、豪华写字楼、大剧院、科技馆、中央公园成为码头上方的新主人。

绿地、教堂、观景平台,与嘉陵江、长江、渝中半岛共享水天一色,共同演奏出一曲浪漫的都市华尔兹。漫步江北嘴,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美丽的新娘与俊俏的新郎在这里定格爱情,这里已经变身成为了重庆最知名的爱情圣地。





磁器口码头

江畔浮影重现民国风情嘉陵江流经磁器口一带形成较深的回水沱,江面开阔,水势平缓,船舶停靠十分方便。磁器口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嘉陵江下游的天然良港和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码头,素有“小重庆”之称。

磁器口古称“龙隐镇”,以出产和远销瓷器而得名,逐渐以“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1926年,实力强大的民生公司成立,轮船航运业遂在嘉陵江上发展起来。机器缫丝工厂在此兴办、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四川中心农事实验场、六一气象台、重庆电力炼钢厂先后创办于此。磁器口因其工商繁盛、文教发展、人口众多而成为巴县首镇。

20世纪60年代后期,磁器口码头随着沙坪坝区商业中心的转移和水运交通的衰落而趋于萧条。20世纪90年代中期,磁器口古镇经过统一规划,房屋、街道经过修葺整治,保留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风貌。2002年4月,磁器口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今日的磁器口码头,已成为中外游人休闲、旅游的胜地。





合川钓鱼城码头

陈年古物诉说宋代水军传奇

钓鱼城水军码头潜藏于江中,源起宋代。位于钓鱼山南、近嘉陵江边的缓坡上,经历三次大规模筑城活动而建成。整个码头坐北朝南而建,东、西、南三面临江,北部为至山顶环城的两道连接城墙。

水军码头的城墙与普通城垒不同。通体由灰黄、红棕色黏土逐层夯筑,于外部砌筑护坡条石加固而成,保证坚固的同时抗击江水的冲刷。总长度约百米,宽近十米,中有不规则的陡峭石阶延伸到断崖。墙上连排着二十余个半米直径的大洞。

宋人将这些柱洞从顶部或者侧面打穿到城墙底部,再用坚硬的木棒插入柱洞中,就像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对建筑加固一样。露在外面的部分,可以搭上软的皮草或者编织物,如果敌人的炮弹打过来还能起到缓冲作用。整体设计严谨而精妙。

河岸筑有五层平台,以供修造战船、给养囤积,以及水军驻扎和守城将领指挥作战之用。整个钓鱼城水军码头与钓鱼城南外城紧密结合,构成了山地设防和江岸设防的综合攻防体系。钓鱼奇袭蒙军的战役举世闻名,水军码头却被历史淡忘。

自水军码头浮出水面以来,元宋双方交战时的铁箭镞、铁蒺藜、铁爪钩、铁马掌、骨箭镞和礌石等文物纷纷出土。古物虽无声,但若行走在斑驳的马道、静默的江畔,盘桓于码头的城垣、柱洞、炮台、兵洞等遗迹前,江水仿佛还映照着那些将士凄厉的呼喊、石弹重重砸下溅起的尘土以及船泊熙攘的旧影。



山城码头群:坚守或者远去的故事

南纪门码头

地理位置:渝中区南部偏西的长江北岸

历史档案:南纪门是长江上游来重庆途径的第一道城门,这里曾是水运木材、牲畜等货物的集散地,后主要以蔬菜、牲畜等为水运集散码头

今世现状:因城市建设已经消失



黄葛渡码头

地理位置:南岸区西部的长江南岸,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下南滨路江边

历史档案:黄葛渡早在明朝时期已有木船摆渡过江,至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时,黄葛渡码头已有载人过江渡船八只,也是古巴渝十二景“黄葛晚渡”的描述地

今世现状:遗迹尚存江边,但码头已经荒废



白帝城码头

地理位置:奉节县瞿塘峡北侧白帝山下的长江边上

历史档案:相传是为战事所备,在三峡水库正式蓄水前夕,被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发现,相传也是李白等文人墨客上下白帝城时乘船之地

今世现状:随着三峡蓄水,完全淹没在水下



龙门浩码头

地理位置:南岸区西部长江南岸,现南滨路江边

历史档案:早在宋代已形成水码头,清代成为粮食集散地,历来为重庆通往川南各地的要津

今世现状:码头遗迹因修南滨路而消失



白沙码头

地理位置:江津区西部白沙镇的长江南岸

历史档案:明代就曾在白沙码头设水释站,成为川、黔多条古道水陆衔接的转换码头。清光绪年间,在白沙设盐务、碘务管理局,成为江津西部区域与贵州北部部分地区农贸物资的集散地

今世现状:保存完好,存留着老码头的原汁原味,并成为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



大佛寺码头

地理位置:南岸区西北部的长江南岸,与江北寸滩隔江相望

历史档案:元朝末年逐渐形成,因紧靠大佛寺而得名

今世现状:遗迹存留江边



长寿河街码头

地理位置:长寿区长江北岸,上游距朝天门77千米

历史档案:长寿的水码头,历来主要集中在城区沿江河街—带,船舶和客商多在长寿河街码头停靠及过夜食宿。河街码头,既是长寿通往外地的门户,也是相邻的垫江、邻水等地区对外交往的水上通道

今世现状:三峡沿线,客运与、商业物资和农用产品进出的主要口岸



西沱码头

地理位置: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北部的西沱镇长江南岸,与长江北岸的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

历史档案:唐宋时川东、鄂西边境物资集散地之一。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设西界沱巡检司,“川盐销楚”的要津之地

今世现状:长江上游重要的旅游邮轮停靠点



千厮门码头

地理位置:渝中区北部偏东的嘉陵江尾部南岸一侧

历史档案:千厮门码头对岸为重庆江北老城,码头距两江交汇处的朝天门仅500米左右,水运历来十分繁忙。汉晋时期,千厮门码头已是重庆溯嘉陵江而上,经合川、南充、阆中、广元,直接通往汉沔一带的重要门户

今世现状:更名为渝港1码头、2码头,有泊位9个,停靠100-3000吨级船舶,主要用于客运与杂货运输



文+禾子  文梓光

图+浩东  西边那座雪山  好吃喵

唐坤华  池开智  李晶 刘汪洋  唐安冰

部分图片来自《重庆商报》

历史资料图片来自重庆图书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两江笔谈|李海洲:一个人的半岛志

半岛往事 | 这里,就是蒋介石曾经热爱过的“森系小清新”

半岛看点 | 老城老街老建筑:我们的母城,母城的记忆,记忆里的往事和乡愁

母城地理 | 深藏在大溪沟的五大地标,是渝中半岛依旧活着的传奇

半岛视点 | 两路口24小时美食记:来看看最重庆的一日三餐

母城地理丨半岛的山水里,没有爱过一家书店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文艺站台 | 慌张咖啡馆 : 在角落里等你,等你的生活慢慢来

两江笔谈 | 杨矿:白象街前世今生的温暖

半岛看点 | 你知道全球最大的来福士在哪里吗?

半岛往事|抗战时期使领馆风云:那时候的渝中半岛,就是世界的中心

美食雅享|这个冬天酒凉风寒,我们还是去解放碑喝汤吧!


    关注 渝中最重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