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济老师讲《千字文》(第61讲):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六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杜”,本义是: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甘棠也。就是棠梨。牡曰棠,牝曰杜。“杜”在本文里是姓氏,指代杜度(人名)。杜度创立了草书,他的草书也称为章草。杜度是汉章帝时期的齐相。“相”为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正式的官名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十几种。

“稿”,本义是:谷类植物的茎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秆也。也指文章、图画的草底,又喻事先考虑的计划,如腹稿、文稿、草稿。在本文里,指稿子、书稿。

“钟”,本义是: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乐钟也。“钟”在这里指姓氏,指代钟繇(yáo)。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的作品被列为“上品之上”。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专研、临摹他的书法,后来钟繇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学习书法,临摹碑帖是很有效的方法,从石刻上直接拓下来的就叫“碑”;“帖”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是石碑上汇集而成。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方便了书法传播。

我们在讲“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时候,提到过魏晋时期以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为代表的第一行书倍受追捧,因为唐太祖实在太喜欢《兰亭序》了,后来把它带进了坟墓里。想想看,王羲之都是学习钟繇的书法,那钟繇的手书又将是何等的“神品”!钟繇和曹操的关系很好,除了因其贤能,还因为他们都爱好书法。钟繇酷爱书法,酷爱到什么程度?据说他经常跟魏太祖、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有一次,他向韦诞借《蔡伯喈笔法》,韦诞没有借给他,把他气得口吐鲜血。曹操取出五粒灵丹让他服下,才救了他一命。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蔡伯喈笔法》,从此,钟繇的书法更趋精妙!钟繇也是隶书第一人,隶书虽然不是他创立的,但是他写的隶书非常好。据说汉代隶书《乙瑛碑》就是他的字。蔡伯喈就是东汉时期很著名的书法家,他叫蔡邕(yōng),字伯喈(jiē)。他的女儿是蔡琰(yǎn),字文姬。蔡文姬是个才女,承继了父亲蔡邕的才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卫夫人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小时候从其学习书法,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羲之又传给了王献之。说到王羲之,就会想到《兰亭集序》,当年有“曲水流觞”这一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皇帝与皇亲国戚都喜欢玩这种民俗游戏,所以这种民俗后来就在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中流行开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后,王羲之即兴书写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隶”,本义是:追赶并抓捕走兽。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及也。“隶”在本文里指隶书,是古代书体之一,汉朝比较通行。

“漆”,本义是:从树上提取的增亮防腐的粘胶涂料。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一曰入洛。意思就是说,漆就是漆河,是河川名,源出右扶风杜陵岐山,向东流入渭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漆河最后流入洛河。“漆”也指油漆树,落叶乔木,割其树皮可取天然漆。在本文里,“漆”指油漆。

“书”,本义是:把重要的语言以文字的形式刻划或写下来。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著也。著于竹帛谓之书。文中指书籍、著作。

“壁”,本义是:直立如削的土墙。《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垣也。就是墙壁。

“经”,本义是:织物的纵线,也叫经线,与“纬”相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织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讲: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经”在本文里是指经书、经典著作。

“漆书”是什么?是汲县魏安厘王墓中发掘出来的漆书。在油墨发明之前,都是用树漆、土漆写字的。最早就是用玉石做笔,用油漆在竹简上写字的,那漆很不流畅,很稠,拉也拉不动,写的字都跟蝌蚪一样,所以漆书也叫蝌蚪文。“壁经”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又要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其实他当年焚的大多都是妖术类的书。焚书也就是象征性地烧一些,把重要的书都收起来了,没有烧。而李斯共埋了461个人,项羽烧了咸阳宫,藏书的地方其实是在咸阳宫,烽火连三月,把书就全烧完了。实际情况是:李斯坑的儒,项羽焚的书,秦始皇一直背黑锅。当时孔子的八世孙孔鮒,他把经书藏在家里的墙内,到了汉初,刘邦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家的老宅子做花园,想拆了重建,在墙壁里发现了经书,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汉武帝即位之后就开始改革,董仲舒是真正的鸿儒,一般人都比不上,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六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当时还是以道教黄老为主,窦太后崇尚黄老,汉武帝一直等她死了,最后没人阻挡了,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早在汉惠帝的时候,发布“挟书律”,鼓励捐书,谁家有书不捐是要杀头的,有些人没有忘记“焚书坑儒”,就背着书都跑到深山老林去了,后来保存不善就烂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是伏生这个人凭着记忆整理出的《尚书》29篇,是中国古代史宝贵的资料。伏生原来是秦朝大博士,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不少典籍。从这些史料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么不易,哪像我们今天,上网啥都知道了,一关机就又啥事不懂了。现在条件好了,学习的工具渠道也多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就多了。平常一出口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想想我们每天读书的时间与读书量,做为华夏子孙还真有些汗颜。再看看自己的藏书有几本……别想了,看书,就现在……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是说在广内殿里不但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也有从汲县魏安厘王冢中发掘出来的漆书,还有汉代鲁恭王在曲阜孔庙墙壁内发现的故经书。

——摘自齐济《千字文正讲》



公众微信:嵩阳别院传统文化书院

微 信 号:songyangbieyuan

私信号:songyangbieyuan614

网   址:http://www.songyangbieyuan.com


    关注 嵩阳别院传统文化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