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随瑞景绘山河】走访山水画家李兴瑞

 

兴随瑞景绘山河——杨长德四月花开尽芳菲。在这样的季节,我与室友杜杰专程去淮北艺校走访山水画家李兴瑞。对李先生...







四月花开尽芳菲。在这样的季节,我与室友杜杰专程去淮北艺校走访山水画家李兴瑞。对李先生早有耳闻,但不曾晤面。这位从山窝里走出的青年矢志丹青,爱之如命,晨风夕雨,青灯黄卷,“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他沉在书海,忘怀案边,寄情山水,侧身峯壑,浸淫传统,吸纳古今。在惟物是趋的世欲面前,昂然面对,不可染指,实为难得。当我们抵达兴瑞先生的校园,看到其教学办公室四壁案前尽是山水画作,满足了我们的审美享受,与此同时,为其供职与爱好载为一体和谐相溶,真乃人生一大福分,幸甚至哉,深表贺忱耳!


青山看不厌
兴瑞十分珍惜教书育人的美术专业。他兢兢业业,不甘人后,倾心钻研,力求尽善尽美。当教师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年有两次长假,但作为兴瑞并不清闲,更不轻松,他总是利用寒暑假独身一人去名山大川写生。夏天去黄山、冬天去太行。爬山涉水、观景拍照,画画写生,同时体察民情、民风、民俗,看到最佳处,激情难已,写画不止,一幅又一幅,脚冻的发麻、手冻的发木,肚里饿的咕咕叫,依然舍不得离开。在延安乡下,在林县农村,有时是窑洞,有时是平房,他吃住在农家,那地方水很宝贵,用洗脸水洗脚,用洗脚水喂牲口,他与农民结下深厚的感情。天冷很了,黄大婶给他送上棉祅,李大叔给他戴上“火车头”棉帽。他像当年的“知青”一样,体验了中国农民艰苦卓绝的生活方式,他一边向自然学习,描山画水,提高艺术造诣;一边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坚忍不拔、朴素老诚的优良品格。他每次去太行山写生,思想都能得到一次升华,一次陶冶。


送子读书
我看兴瑞的画,很有生活,很有特点,他的修养,他的才气从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出来,他的笔旷达、豪放、不拘一格。意境古雅,笔墨沉稳,点画讲究,富有朝气,做到轻松而不散,扎实而不死,这越发难能可贵。他的《醉看新安江畔》,篇幅不大,仅为四尺斗方,但激情冲出画面,作者笔下的树木山石都充满醉意,他被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首先是自醉,自醉成一株树,迫于环境无法笔直,却长势凶猛,筋骨铮铮,充满韧性,这一棵棵醉人的树,一片片,一层层醉人的山石,让人有一种久渴逢甘露之喜,在那疯狂的醉态之中,运筹帷幄,不逾法度,形虽醉而心神定,顾盼有度,收放自如,此醉者之最高境界也。

太行小景
兴瑞的作品有明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画风朴实浑厚,很少在局部细节上雕琢,因此粗犷单纯但不单调,用墨娴熟但不油滑,落笔有法,控放随意,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看《红装素裹》那磅礴之势,含朦胧诗意,俨然毛润芝的“北国风光”。那雪、树、山、石,看似粗头乱服,却不掩国色,兴瑞先生把真正的生活感受触入山水画创作之中。作者是智者又是仁者,“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山知水,故山水画活也。又置雪天,倍增妖娆,不亲近晋山甘水、太行高原,难有此佳作也。可以说兴瑞先生已经和时尚大多制作型及村野小品型的山水拉开了距离。


驴友图
南朝的谢赫在绘画六法中将“气韵生动”放在首位。“气韵”并非作画的方法,而是指作品的总体艺术准则和境界。气是气势和精神;韵,是笔情墨韵。作为人文艺术的水墨,气可以是雅气、静气、秀气,可以是大气、豪气、壮气,也可以是野气、灵气、神气。这是作者因长期的阅历,让心灵产生艺术迸发的产物。

草木含情
兴瑞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不论尺幅大小,展示的都是大自然全幅生动的景象,如神秘幽深,雄浑苍莽等。那山水草木,云烟光色,雪原深宅,透露着画家的一片灵心,于天地万象之中,俯观仰察之际,遇物敷景,勃然动情,立构胸中。山水画做到“缘情、尚意”不易,这需要厚积的文化意识作修养铺垫。

难怪同行对其作品誉为“三有”: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个性风格。

兴瑞先生前途无量,岂在咫尺?


    关注 文化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