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石—“兴趣”

 

上周,2016年4月14日是NBA传奇巨星科比·布莱恩特职业生涯最后一场球,意味着无数球迷粉丝崇拜的最接近“...



上周,2016年4月14日是NBA传奇巨星科比·布莱恩特职业生涯最后一场球,意味着无数球迷粉丝崇拜的最接近“神”的人物要退役了。朋友圈里几乎被科比的信息刷爆了屏!说实话,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科比,理由很多在此不做赘述,但科比对篮球的执着,对自身的自律,却实实在在让我钦佩。今天为了纪念一下这位我不算特别喜欢的NBA巨星,我们从科比的成功出发,讨论一下兴趣在孩子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比作为一代篮球巨星,他的生涯广为人知,他的“极致”与“独断”,两面极端的色彩铸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或许正是因为科比童年的经历赋予了他这矛盾的,让人又爱又恨的性格特征与行事风格。今天,让我们走进科比的童年,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教育成就了科比?而这种教育方式,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科比1978年出生,家人都是打篮球出身。刚刚出生的时候,家人就给了他一个篮球。从第一次触摸篮球开始,他就爱上了它。



有一种努力叫“凌晨四点”
“我的父亲教会我很多”

6岁时随家庭来到陌生的意大利,因为语言的问题,因为成长环境不同的因素,他没有朋友。 正因为与周围的不和,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开始拼了命,魔鬼般的训练自己的篮球技艺。他的父亲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父亲练球的时候他也跟着他练习,所以科比从父亲身上看到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科比说:我的父亲一点也不严厉。我的父亲会对我说,“儿子,咱们去公园打球吧。”我说,“好的。”于是我们会去公园里打球,我们会玩得非常高兴。

也正是因为科比忘我的训练使他技艺高超,高中时候,在比赛时,不能信任队友的时候,科比就只信任自己,这也造成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孤傲,独自与世界交战的偏执,以及一言不发的坚韧。 以至于后来奥尼尔离开他一人沉默的担当一切,承受一切骂名。



有一种追随叫“科蜜”
母亲说:你可以实现一切你想实现的梦想

当科比还是一个孩子时,一位记者采访他,让他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篮球事业。科比用了“决心”这个词。决心对于每一个事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股勇气和力量来自哪里?

科比说:我想这源于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我的母亲总是对我说,我可以实现一切我想实现的梦想。母亲总说,“你可以有梦想,有梦想就可以成为现实。如果你想成为一名NBA 球员,你就可以实现这个梦想。如果努力,就会实现梦想。”所以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要质疑自己的信心。所以如果现在有人对我说,你不可能成功,我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和信念;我会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我的勇气和力量就是这样形成的。

 

有一种情怀叫“誓死追随”
兴趣是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动机

科比坦诚,有的时候他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打球了。甚至到很多年后,当早上5 点钟醒来的时候,躺在床上,会想自己一定要继续加油;有的时候,我不想再打球了,因为身上有伤痛,感觉很累。但我会鼓起勇气继续下去,内心有一个更强烈的声音:我要继续前进。归根结底,科比说:我就是很喜欢打篮球,我的压力不是来自媒体或者是别人的期待,我的压力来自我自己。我非常希望我能够有很好的表现,所以我只能继续努力,让自己有更好的表现。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

从科比自己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比之所以成长为“科比”,这过程中即有“父亲的榜样”力量,又有“母亲的肯定(信念的建立)"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科比的那句:“我就是很喜欢打篮球。”

科比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的父母没有像很多中国式的父母那样,给他施加过多的压力,对他提出目的性很强的要求,科比对篮球“兴趣”的小树苗,没有担负过多的压力、自由的成长,直到长成众人仰望的参天大树。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古往今来,怀着好奇心和那份持之以久的热爱,才成就了很多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在残酷社会的强烈挤压下,有多少人能持之以久的坚持自己的初衷,并为之去追寻。答案是寥寥无几的,他们只能被家长、被学校、乃至这个社会,从小被训练成听话的“机器”。从小就缺失个人的价值和兴趣,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下去。

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选学什么专业。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和行业景气程度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社会上计算机行业热门就让孩子学计算机,社会让影视演员赚钱多就让孩子考演艺、导演专业。

纵观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小时候并非如我们认为的“好学生”,往往功课都不算好,但总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牛顿父亲早亡,家境贫寒,小时候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差,但迷恋于机械,爱做各种实验,经过努力,发现三大定律,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生于一位药剂师家庭,从小喜欢化学。有一次他把炸药带到教室里表演给同学看,发生了爆炸,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父亲送他到朋友家当学徒,因为在阁楼上做雷酸的实验把朋友家的屋顶掀掉了,结果失业了。但因执着化学的兴趣,后来在化学上有多项发明,成为一名伟大的化学家。

所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从心理学来讲,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学生的学习也有动机在驱动。父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迫使学生学习,这是一种外部动力。但这种动机是短暂的,父母或老师的奖惩过去了,这种动机就会消失。比如说,父母允诺,考试成绩考得好,奖励一辆自行车,结果考好了,自行车得到了,再学习的动机也就消失了;或者因为没有考好,没有得到奖励,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了。可见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然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外部动机也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啰啰嗦嗦的讲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想跟所有的中国家长们说一句: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当年就是在天朝的教育洪流中丢失了“兴趣”,一步步被打磨棱角,逐渐成为了教育工业化的产物。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没有能力对抗教育体制,但我们能不能尽己所能,为我们的孩子保留一小片“兴趣”的天空。


    关注 泡爹家庭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