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长篇小说连载《回崇明》第一篇 婆阿

 

崇明哪都好,譬如新河镇上我们上学的小学校,回家路过的河沟,路上嬉戏玩耍的小伙伴,还有遇到下雨,我们常常踩着竹头做得高跷杆。唯有一样,就是,妈妈老是在来信中说,今年可能医院有到上海出差的机会,那样爸爸可以争取来,那样就可以顺便来崇.........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陆安心,今天开始为大家连载描写作者沈姜小时候在崇明新河镇外婆家发生的一些故事,小说的名字叫《回崇明》。今天发布第一篇《婆阿》,本篇小说的特色是文中应用了许多崇明的本地方言,不过许多方言的写法和崇明官方的本地语言写法有些误差,但如果您是崇明人,应该基本能看懂,作为一部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小说希望能得到乡亲们的支持,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我没办法用充分的时间对文中每字每句进行校对修改,为保持原文风貌,没有做任何改动以及语句和文字上的修改,希望大家能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写留言”,进行交流探讨和指正。本文经作者沈姜授权发布,著作版权归作者所有。感谢支持!


崇明哪都好,譬如新河镇上我们上学的小学校,回家路过的河沟,路上嬉戏玩耍的小伙伴,还有遇到下雨,我们常常踩着竹头做得高跷杆。唯有一样,就是,妈妈老是在来信中说,今年可能医院有到上海出差的机会,那样爸爸可以争取来,那样就可以顺便来崇明。妈妈来信说,为此,爸爸还专门早早做了一身新衣服。唯有这点,好像妈妈爸爸老是信上说说,过后还是没来。姥姥围着她那件大粗布围裙,站在院子外,远远地看见我和小楠放学回来,笑着说:“暄暄,你妈来信了,呦呦,快点呀,满脚的都是烂污泥,阿英,快点把暄暄和小楠的阿子,拿来一双调调呀。呦呦呦。”
阿英小姨,从先头屋里——姥姥们是这样称呼的,指的是,呈凹槽型的三合院里,正对着院子出口的,中间的大屋子,探出头来,说:“昨日呀里箱刚刚落雨,怎么不走清爽个路,偏偏专走泥里呢?看看闹,塞是个南污泥。”

“我妈的信在哪里?我要看。”其实,我刚上一年级,大人的信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小楠也嚷着问她妈来信了没有。姥姥说,让你小姨念给你们听听。小姨阿英哪有时间,刚把她们的鞋子扔出来,就又去灶台后面给灶火洞里添加柴草了。

姥姥说:“你毋妈说,夏天可能有探亲假,争取同你爸爸一起来。你爸爸也许能出差来上海的。”

嗷!太好了。我喜不自禁笑。然后我就和小楠说起学校的事情。说着说着,我们就转到先头屋里,坐在姥姥常的,那架大大的纺线车前,握着纺线车手柄,开始摇。顺着摇着摇着,然后兴致所至,又逆着摇了几下,不得了,纺线车转轮上的羊毛线哗啦啦往下松落下来,我们大笑着赶紧又顺着转回去。就这么玩着。姥姥看见了,呦呦呦,又一阵着急。但我们知道,姥姥是永远也不会骂我们的。先头屋的门口,跑过来一个两三岁女孩,现在门口呆呆看着我们,嘴里嘎吱嘎吱吃着什么好东西,我们说:“阿妹,来。”其实我们并没有要她手里的东西的意思,可阿妹小脸一歪,跑回到紧挨着先头屋的舅舅家去了。

“后半天还要去学堂里呢,阿英,快点给她们吃饭呀。”姥姥最能说的动的就是小姨阿英。

“你们两个也帮助大人做点活呀,这么大了,还光是等着吃饭。烧烧火去吧。”小姨最能说的动的是我们。于是,我们跑到灶台后面烧柴草。

灶台前面,深陷在灶台里的一口大锅,和台面一般平,整个锅的身子埋在灶台里。锅里正吃啦响着声,旁边另一个锅的木头盖子缝里,冒出丝丝细烟。小姨一揭开木头锅盖,顿时就腾起雾腾腾的一灶台白气,我和小楠马上跑过去用手使劲在空心扇着。
小姨阿英马上厉声喝道:“快点呀!火快灭了,让你们烧火,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吃到饭呢。”

被灶台中间一堵砖墙隔开的灶火洞里,正烧着干草和棉花杆,墙角里还堆着稻草棉杆,我们老是不停地用铁钳子把火口边上的碎草划拉到一边,唯恐把墙角里的草堆引着了。

“公公呢?”我和小楠问,随后我们就一起哈哈使劲笑。我们笑两人是那么异口同声。小姨阿英也在灶台前面笑了:“你们妈妈要是听了你们的口音,肯定要好笑死了。姥爷么,叫公公,外婆么,叫婆阿。哈哈!”“舅舅呢?”我们的声音变得低了些。对小姨阿英刚才说的话,并没什么诧异。因为我们在姥姥家崇明,已经两年了,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崇明话和我们家的话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们那里,叫姥姥就是姥姥,那小楠你们东北叫姥姥还是外婆?”小姨开始嘻嘻哈哈开我们玩笑。小姨是大新中学的高中生,见过点世面。小楠说她们东北也叫姥姥吧,不记得了。

姥姥又催阿英:“快点呀阿英,叫你嫂子和阿妹吃饭,小楠暄暄,你们等一等,一起吃。”

“小楠,你的码子湿特了,婆阿帮侬再拿一双,换特伊。”

姥姥没说给我换袜子,也许姥姥看见我的袜子没湿。不过,我还是把烧火铁夹子一扔,站起来。姥姥有时候是对小楠有点偏心眼。我又问姥姥:“姥姥,我妈妈的信呢?我要看。”我很想知道妈妈信里怎么说的。

小楠却又问姥姥:“公公舅舅呢?”

“公公和舅舅今天去上海了。”

“去上海做啥呀?”

“去你姨公家,你姨公过生日。”

姨公和姨外婆,我们再熟悉不过。我们小时候一回到崇明,几天几夜火车,到了上海火车站,总是姨公,或者是在上海工作的德良舅舅来接,姨公来接的多。我们总是先到崇德路姨公家落脚,先住上一晚上,然后第二天才乘船到崇明。
作者简介
沈姜幼年曾在母亲老家崇明新河镇生活上学。曾以姜苏笔名著长篇小说《南寒的麻雀林》。
往期精彩

话说浜镇|崇明浜镇的“镇宝之门“《望族龚锲夫家的内墙门遗物》

话说浜镇|崇明浜镇新貌(四)

话说浜镇|崇明浜镇新貌(三)

话说浜镇|崇明浜镇新貌(二)

话说浜镇|崇明浜镇新貌(一)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七)《浜镇夜话》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六)《望夫麦》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五)《浜镇密语》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四)《湾港》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三)《汽车站、流动戏班》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二)《店家2》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十一)《店家1》

原创|崇明浜镇旧忆(十)《庙宇》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九)《浜镇小学》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八)《桥梁》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七)《古楼》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六)《郭姓与赵姓望族》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五)《黄姓望族》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四)《龚姓望族》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三)《河流、石街、凉棚》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二)《浜镇镇名》

原创|崇明浜镇忆旧(一)《引子》
  作者|沈姜   编辑|陆安心  
欢迎点击本文最末右下角留言评论
《心语》微信公众号:anxin20141124
欢迎亲爱的朋友联系我:
micheal@macmary.cn
个人微信号:anxinlu
新浪微博号:@陆安心-上海双麦
今日头条号:闲话春秋


    关注 心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