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雷州文化走进特区,沈塘人龙舞舞动珠海斗门!

 

最有雷州味道▲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本号...



最有雷州味道▲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本号

2017年元宵
沈塘人龙舞被邀请珠海斗门表演

2017年元宵
人龙舞在
沈塘精彩上演

《人龙魂》之歌唱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荣获“2016全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




沈塘人龙舞

“人龙舞”俗称“送龙子”或“扛龙”,源于雷州市沈塘墟,流传雷州民间近500年,已成为民众图腾崇拜的象征和寓意喜庆吉祥的一种社会文化,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龙舞作为当地民间年例习俗,每年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连续两天,当地各社团会以跳人龙舞的方式在街上狂欢。置身现场,人们不仅看到“人龙舞”具有形象传神、动作鲜明、鼓点强劲,节奏明快、气势雄浑,催人振奋的特点,也感受到人龙舞的贺喜氛围非常浓厚,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涵着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和事业兴旺发达的良好愿望。追根溯源,人龙舞源于何时?因何而起?寓意什么?它是怎样形成年例习俗的?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民众代代口碑相传,人龙舞约起源于明代1523年。乃因雷阳当地官宦绅商陈仕恺创办沈塘集墟,疏财济民、益民、便民之善举感动了沈塘民众,民众即兴向陈仕恺公祝福傩舞而形成。传闻受“人龙”恭贺者必增福荫,添丁旺财。



陈仕恺,雷阳进德大村人(今大陈村),乃南宋末年参知政事(丞相)、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的第十世孙,进士出身。其曾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归乡后,积极配合雷州官府助农兴商,扶持手工业,协助雷阳官府开辟集市榷场(榷场:官府课税机构)。由于陈公经营管理有道,其出资创办的沈塘墟客似云来,其不仅借助进德大村通明港口(即现在大陈村的铺墩码头)走出一条海外丝绸通商之路,成功使当地货品行销海外(主要在东南亚),也成功地使沈塘墟成为当时方圆几十里的货物集散中心、贸易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手工业、陶瓷业、蒲织业等行业的发展与繁荣。在为雷阳官府增加大量赋税收入的同时,其本人也因此富甲一方。然而,陈仕恺公富贵不骄,常常仗义疏财,济世救难,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和雷阳官府的倚重。



此前,沈塘的旧集市(今沈塘仔村)交通极为不便,通商贸易并不发达。雷阳多任官员也曾想做旺市场以多课税,几经介入干预却并无起色。外地客商嫌交通不便及市场规模小而不重视。而当地位于旧集市东边的民众,尤其是陈仕恺公的仆从,认为赶集地点偏远,交通不便,且进德大村通明港口(埠墩)对海外有通商之便未能充分利用是市场欠兴旺发达的主因,私下实则也为自身的便利,于是极力怂恿陈公另选址于进德大村(今大陈村)。而靠近集市(沈塘古墟)西边的人出于自身的便利极力反对。特别是当地一些有头面的官绅,认为一旦把集市搬到进德大村,就意味着增加他们的不便。陈公心想:若听仆从的话,把集市搬到进德大村,那么进德大村的读书风气必受市井俗气影响,对本村后代子孙不利(古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经商是低下的事,为官宦和读书人所轻视)。如果不搬迁集市,又不符合东边一方的利益。他权衡再三,决定综合双方意见,将新墟(新集市)地址选在石板村、罗家村之间的区域(今沈塘镇大门楼一带)。更考虑到沈塘墟未来扩张,极可能影响到进德大村先祖安魂之地——凤鱼坡的安宁。(深受释、儒、道三家文化影响的陈仕恺公,深知骚扰先人灵魂乃是大不敬,并深信会给自身带来祸害。总之凤鱼坡的一土一木动之不得,自己绝不能成为不贤不孝之人。)于是,新墟与凤鱼坡分置,两侧隔开,前后相距约千步以外,以防后人不敬。新选建的墟(新集市)与雷州城太平墟等地南北相通联成直线,东边与通明海港相壤,水陆二路容易带旺当地人气和货物流通。既能照顾到东西双方的利益,又不影响本村教育和祖先魂场,一举多得。



陈公谋定而后动,择日张榜公布。内容大意:“兹定于今年中秋节吉日良辰,沈塘墟重新选址。届时进德大村绅士陈仕恺从旧墟跑马至新墟,沿路将施洒银雨,天降银元归拾者所有。”



是日午时,围观民众人山人海,果然见到陈公带领仆从从沈塘旧墟骑马出发至新墟。一路锣鼓宣天,银元如雨不时从天而降。引发人声鼎沸,沿途万人追随拾银。拾到银两者欣喜若狂。自此,新墟每逢三、六、九开市。陈公约定,在此集贸易买卖之货物,经三个集市未能卖完货物者,恺公按价收购,保证市场货物流通。此举令生意人趋之若骛,变成了客商追捧的贸易宝地。人们为区分原墟和新墟(集市),把新址称为沈塘墟,旧墟称为沈塘仔,至今不变。此为后话,不表。



第二天,陈公骑马来到新集市视察后,方欲下马歇息。突然,人潮中竖起一条人龙。但见一群青壮年腰缠红带,肩扛一群活泼可爱的裸体小男孩。青壮年男人为“龙脚”,裸体小男孩为“龙身”,前后搭肩连成人龙,“龙头”小男孩坐于龙头壮年的肩膀上,口咬燃香当龙舌,双手各执一支香为“龙角”;尾部则由一小孩倒骑龙脚,合拢双手舞香,香火翻腾,化成“龙尾状”;前面引龙者,以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代表“龙珠”。人龙舞的兴起,把人抬置于龙身(肩上),被抬者平卧龙肩,双手把后接者之双脚揽抱于胸前,挺直身体,脚夹前者颈部,被龙体里的人伴随鼓声,依次递抬,游向陈公。(注:男孩裸体,男人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忘情傩舞,便是“人龙舞”的雏形。)及近陈公,龙头小男孩向恺公作出拱拜状,高声贺道:“天佑陈公,龙子临门,添丁发财,吉祥安康!”笑态可掬,十分可爱。陈公不知就里,一时愕然。待了解原由后,陈公大喜,重金打赏了众人。原来,民众一向受陈公恩惠者多,尤其是八月十五当天午时施银雨济贫,解了许多贫苦民众燃眉之急。他们无以回报,深知恺公慈善爱民,虽富甲一方,却苦人过中年尚无男丁延续香火。经过一晚商量,决定第二天为恺公送上一份“龙子厚礼”,以表心意。



或许是陈仕恺公累积功德感动了天地,或许是民众以裸体小男孩为舞送来的福气。第二年,陈公竟然喜得一子,喜不自胜,着力重赏了众人。陈公晚年得子的喜讯传出后,人们对“人龙舞”会给人带来吉祥如意的说法深信不疑。自此后,每年但逢重大节日或陈仕恺公寿辰之日,沈塘民众必以人龙舞助兴。每次助兴,陈仕恺公皆重金赏赐人龙舞者。一些有财有势的官宦财主逢重大喜事,也会邀请民众以人龙舞助兴,无形扩大了人龙舞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龙舞在当地渐成习俗,并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每年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这两日在大街上狂欢,形成了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几百年来,沿袭至今。

注:历史人文故事由《仙梦文史录》编审小组成员陈冠霖、陈光敏、陈光友、陈光通、陈光熙等研究、挖掘史料共同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雷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