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思:“第二遍”与高效率

 

朋友,你多久没有把一本书读到第二遍过了?...



杜甫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认为,对于一本书来说,至少读两遍,才有发言权。

我甚至觉得,书只读一遍,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好书,那就值得读两遍三遍;如果是烂书,读到一半就可以放弃了,何必读完一遍呢?


——《“第二遍”与高效率》


“第二遍”与高效率

波澜Walter/文

叔本华说:人们总是喜欢读新书,而不是好书。

这句话在当代快餐文化之下,尤其发人深省。最近,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最近我阅读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可是真正改变我认知水平的信息越来越少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我的阅读方式出现了问题。

我发现,目前的读书方式,太快了,也太浅了。

以前我读书,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一遍地读,同时做点笔记。在课外,认真读一些经典书籍,并且每读到精彩部分,我总是要拿出纸笔摘抄下来做笔记。那时候,读书追求的是“读透”、“读深”,而非“读多”。

但是,现在随着信息量的爆炸,信息更替越来越快,我读一本书,已经很少读第二遍了。很多信息,我都是在手机上看,而且为了追求速度,一般来说,我很少把一篇文章读完整,跳读、挑重点的读、甚至只读标题。自从用了网易云笔记,我很少用抄写的方式做笔记了,因为那太费时间了。久而久之,我的阅读量是越来越大,但是同时,阅读的深度却降低了。

这可能正是一条歧路吧,按此方式读下去,将来的我,会不会读书越多,越无知呢?

朋友,你有多久像我一样,没有将一部作品重温第二遍了?

 
不只是读书,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可能都走上了一条追求数量和速度的道路。

记得小时候,我们看电视剧,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反反复复地看,《西游记》被我看了十几遍,《还珠格格》看了七八遍——这些例子通常被我们引用来说明当时的“信息资源匮乏”。但是,那些作品最终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甚至塑造了我们90后的许多人格。比如说,在择偶观方面,我身边很多男生的理想女友,其实都深受《还珠》影响,不是紫薇型的,就是小燕子型的。



一部作品之所以那样的深入人心,是因为观看次数带来的深度。好的作品本身就能改变人格,但是浅尝辄止,是不能对人产生深刻地改变的。我觉得,对当代中国人的自由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不是任何著作,而是《西游记》电视剧里面的孙悟空形象。中国人追求的自由,不是西方那种平等人格之间的自由,而是像孙猴子那样——随我怎么胡来,都没有人能管得住我的自由。

这就是一部作品,重复次数带来的威力。



现在许多人也追着看美剧、看英剧,但是最终都很少有一部作品能让人提起来就热泪盈眶,因为看得太快了,太浅了。

如今的我们,很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给量化。一年下来,我看了多少部电视剧,欣赏了多少部电影,看了多少本书。这些数字真实的价值,其实只有自己清楚。

号称一年看了50几本书,年底的时候,有多少知识仍是持续影响你的,并且之后还能塑造你的人格?

号称追了上百部美剧,那每一部美剧对你的人格又影响了多少?恐怕连剧情都记不住。

我们在埋怨这个时代缺少经典,但是,我一直认为,经典的出现,是一个互动的结果。用什么心态和什么方式去欣赏,其实对经典来说,大有作用。

所有的经典,都值得去欣赏两遍,也需要去欣赏两遍。

可是,浮躁的我们,还有时间和兴致,去重温第二遍吗?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追求的就是高效率。

所谓高效率,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去把一件事做到平均水平,对,平均水平就可以了。

读一本书,能读出大致内容、主题、思想,汲取到精华,就可以了。至于读完以后能把这些记住几天,已经不重要了。

看一部剧,有了快进键,只要走完进度条,就算看完了。至于这部剧,以后还能留下多少印象,这也不重要。

“第二遍”,有其他的叫法,叫做“返工”,叫做“重复”,总之,效率面前,一切回头路都是不明智的选择。
 
我读过一本书,叫《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写得很精彩,我认真地看了两遍。但是这本书却是反对把做过的事做两遍的,因为这本书就是告诉你:时间太宝贵了,我们要追求高效率的生活,用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更多地事。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以为,一辈子时间足够做很多事了,反正很长。但是我对这个总量一直很模糊。但是看完以后我发现,一辈子其实很短。就拿看书来打比方吧,即使一天看一本书,一年也就看365本书。按这个速度,从20岁开始,什么都不干了,就专门看书,就算看到80岁,是六十年时间。皓首穷经,也就读了两万多本书。听起来似乎很多的吧,但是那是你放弃了一切其他花费你注意力的事情,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不旅游,不聊天,最终的结果是一辈子只是两万多本书的。这个读书量,在图书馆里也就够装半层楼。而这就是一辈子的容量了。其实,人的一辈子完完整整地看书,是看不到2000本书的(这意味着你平均每年读50本书,保持40年),因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

因此,追求量多,是没有用的。追求高效率,也是无奈之举。

看书就要看好书,读经典。在人生这条路上,保“质”比保“量”重要得多。

 
杜甫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认为,对于一本书来说,至少读两遍,才有发言权。

我甚至觉得,书读一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是好书,那就值得读两遍三遍;如果是烂书,读到一半就可以放弃了,何必读完一遍呢?

我们之所以追求高效率,很多好的作品只能欣赏一遍,那实在是因为时间太宝贵,没有机会给我们去领略“第二遍”。在人人求“快”,处处求“多”的社会,我们骨子里流淌的就是“效率至上,多多益善”的血液。追求财富数量的多,而不是家里的财富配置的“物尽其用”;追求阅读量的大,而不是看过得书都能与自己的认知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将好作品多读几遍,实在遗憾!

那么,在这样空闲时间极度缺乏的环境下,有什么作品,既优秀,又能短期内多读几遍的?

有的,那就是诗歌。

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勾起了大家的讨论。但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就是,诗不在读的多,而在于读得精,体会得深。参赛的选手,气质典雅,举手投足颇有诗韵。这不是因为他们摇头晃脑死记硬背了很多诗词,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将诗歌读到骨子里去!



对,将诗歌度到骨子里去,将书本读到灵魂中去,将影视作品欣赏到人格中去,如此,才对得起那些呕心沥血为我们创造优秀作品的创作家,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读者、好的观众,好的欣赏者。
 
而这一切,起点并不高。我觉得,认真地把书读到第二遍,是一个很不错的起跑线。

我很少写书评和影评,因为我觉得,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看到两遍以上,是没资格发言评论的。一切都是“第一印象”罢了,谈何了解?

很多人说,爱看某书,爱看某剧,但是我觉得,爱,是从第二遍开始的。

第一遍只能说是吸引,第二遍才是深层次的接触与爱。



写本文,本意就在于借读书的思考,引起大家对于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视。没有良好态度的生活,是很糟糕的;而如果你只重视“量”,而不是“质”,这样人生其实很悲哀!
波澜畅谈bolanchangtan123

分享一个年轻学生的个人经历、读书心得与社会思考。


    关注 波澜畅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