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我想念你的从前

 

我并不是一个挑剔的游客,我只是......只是有点想念阳朔的从前了!...



昨晚,拖家带口,狼狈不堪地从阳朔回到了广州,至今全家还沉浸在吃了不洁食物,上吐下泻的酸爽中!

说完上面的话,大家就猜到这是一篇黑阳朔的文,呃,其实我真不是故意的,我并不是一个挑剔的游客,我只是......只是有点想念阳朔的从前了!

15年前,我是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女学生,青春无敌,风华正茂……作为一名即将出炉的师范院校学生要去学校当几个月实习老师,大部分同学为了以后就业创造机会而选择留在广州或者回自己的老家实习。而我却另类地选择了到广西阳朔中学实习!那算是我职业生涯中(虽然非正式的)最浪漫最难忘的一段日子。
工作日的每天清晨我都会迎着山里的雾霭起床,带着一帮比我小5、6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做早操,然后上课(我上音乐和语文课)、排练军乐队、监督晚自习、批作业、跟他们聊山外的世界......而剩下的业余时间就是里里外外把阳朔玩了个遍。
那时候的阳朔是宁静的,漓江上,遇龙河里鲜有马达的声音,渔人撑的是竹蒿。西街上的店铺安安静静地做生意。白天徒步的旅行者们累了,在西街吃点东西,聊聊天,自弹自唱,静静地斟酒,跟店主插个科,打个诨,甚至可以举杯向街对面的人邀酒。而如今,满街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嘶力竭的咆哮,嘈杂的叫卖声,这里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情调。可能有人说,你老了,所以不适应现在的感觉,可是15年前的我也是年轻人呀!
那时候的阳朔是缓慢的。没有直达车,只能先到桂林,再坐大巴两个多小时到县城客运站,再坐三轮车到西街。人们可以慢慢晃悠着逛西街,可以慢慢等待炭火烤制的披萨,甚至可以等老板从漓江里捞起鱼后再烹制。而如今,订酒店要出手快,火车票要靠抢,去景点要靠挤,甚至吃饭都要不断催。
那个时候的阳朔是淳朴的,可以吃到5毛钱一碗的米粉和1毛钱一斤的山柿子。背着壶水,带着馒头,就可以自由地去欣赏美丽的风光。而如今,想安安静静拍照,好的角度已被圈住,想沿着漓江徒步,得买个120元的门票,才能进入。而一碗米粉的价格是广州的两倍!
那个时候的阳朔是慵懒的。即使是著名的西街,日上三竿临街的档口才开始取下门板。而如今,一大早整个县城就已经沸沸扬扬,熙熙攘攘,门厅若市,车水马龙。酒店、客栈的门口是各种招揽一日游生意的人,而所有景区的入口处已排起了长龙。
那个时候的阳朔是香软的。秋天的阳朔,到处是桂花开放,整个街道弥漫着香甜的味道,桂花糕、桂花酒也是当地的特产。附近的农村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炊烟的味道,西街到了傍晚就会升腾起一种氤氲的气息,有酒,有烧烤。而如今,再也辨识不出这么细致的味道,因为繁华的街上是浓浓的“人”味儿,大街背后的小巷就是人制造的“垃圾味儿”。
那个时候的阳朔是漫不经心的。西街上码放的自行车一天5—10块钱,随便挑一辆,不需要交任何押金,你就可以骑走,晚上,甚至第二天回来时放到取单车时的地方即可!而如今即使参加集赞送一个菜活动,店员都会认真地确定你的朋友圈是否点赞够了!
那时候的阳朔是自然的。农民靠山吃山,渔民靠水吃水。而如今这些人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江上风吹雨打地捕鱼劳作,只需要每天带着鸬鹚,准时到这里等待游客拍照即可。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但从那些表演者迎合游客的眼神中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泰然。
那时候的阳朔是朦胧的。由于是山区,常有雾霭缠绕山间,到了夜晚,那些依傍在县城附近的山石更加神秘嶙峋,而如今那些小山都已经被巨大的射灯照耀得如同白昼,即使在夜晚,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那个时候的阳朔是委婉的。尽是无名无招牌的街边小店、年轻害羞的店员小妹、不善言辞的卖货大叔。而如今挤在人群中瞟一眼西街,各种商店门口现代化的装潢十分好看,名字取得也都很有特色,但突然之间,我们仿佛身处广州的新市墟(一个城乡结合部的闹区),面对这样的景观,我有点迷茫,我们千里迢迢从城市来到这里,到底是寻求什么。
那个时候的阳朔是有情怀的。除了水墨画般的山水以外,还有徐悲鸿的故居,旧县的老宅子、监真寺和隐居于市的艺术家们。而如今,这些都被喧嚣的街市、乱哄哄的农家乐、光怪陆离的表演、商业化的景点、哄抬的物价所掩盖。
也有人会说,阳朔,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伙的。不可能让它回到过去,成为少数人才知道,才享受的地方。我只能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见过那时候的它。
因为爱,所以想念。
写在后面:当年没有数码相机和有拍摄功能的手机,以上配图都是用借来的傻瓜胶片相机拍的。可能有人说我们只想看从前的阳朔美景,偏偏为什么每张照片都非得带上你俩呢?也太自恋了吧!坦诚说,我何尝不想找一张原创的风光大片?但是因为qiong!不舍得“浪费”胶片,所以紧着照人了。别笑我没品位,以前的人都是那样的,除非是专门的摄影师和艺术家。再来一张典型游客到此一游照恶心一下你们,哼!


    关注 何大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