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生·钩沉】百年风度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x0a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x26quot;一成三户x26quot;,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南渡北归
1937年的7月,与往昔大为不同,看上去平静无波的古城,荡动着沉闷、压抑、神秘并伴有一点腐霉的气息,一种不祥的预兆,随着行色匆匆的人流和不时从墙上飞窜而过的狸猫幽灵般的身影,于潮湿酷热伴有火药味的空气中飘动游荡……
战争的阴霾下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力。1937年的北平在弥漫的硝烟中饱受蹂躏,承载中华复兴希望的大学高校更是首当其冲。南开被毁之后,各校校长联名上书国民教育部敦促迁校,最终促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知识分子大撤退,是为“南渡”。而“北归”则顾名思义是学人们在战后回归中原的历程。
《南渡北归》给人的印象就是一部雄浑悲壮的史诗,跌宕起伏几百万字的篇幅,给人以无限大的想象空间。跟随着作者岳南的笔触,领略近代大师的风采。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书中的大师们在南迁的途中不忘初心,一路上继续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多展现的是杰出的人格,大师的风采。而在战争结束后“北归”的抉择中,学者们有的选择了留在大陆,有的则跟随着国民党远赴台湾,从此和故乡隔着浅浅的一湾海峡,再也没踏上故土。
在政治面前,学者们永远是保持着傻乎乎的天真,在时代的浪潮中,大师们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在乱世中继承发展了中国的学术,培养了新中国的栋梁,但是,大师本身在时代的变更下却是被政治裹挟着前行。在《南渡北归》的最后一本“ 离别”中,大师们去得孤单,去得无奈,去得不甘。


历史的钩沉让人陷入沉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百年风度垂范千古。愿学人精神常驻。跟随者小编的脚步,我们走进《南渡北归》。

编辑:徐思宇
  微信ID:SSYDWHCYSL
官方QQ:3384152359


    关注 素生阅读文化创意沙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