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走在上海的弄堂

 

无聊慎点...



#本来是要听你们讲故事的,

还是被几位童鞋的拖延症打败

只好先抛个砖#

-----------------------------------------------------------------------------------------------------------

上学期刚放完假,

两个说走就走的女子临时起意,

订了车票和青旅就坐上了南行的火车,

于是有了这场杭州上海之旅,

概括起来应该就是暴走两个字我只说一次

ps: 感谢小黄车这个伟大的发明,虽然一度被它气到昏厥.

pps: 西湖好美可是堤好长..算是知道什么叫做没有回头路了.

ppps: 我想留在国美不想走了之躺在草坡上晒太阳是我的人生理想.

(随手拍的一些照片,抓拍一位安静的美女子)
去了很多地方,

估计你们也并不想听我一个个讲,

此处省略一万字,

n张游客照

那总要讲点什么吧,题目已经写了今天要说上海弄堂,说得不对的欢迎打脸

-------------------------------------------------------------------------
“弄堂”古时写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这个汉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后来作为"大路"的这层意义渐渐被历史冲淡。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堂"原来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学的联系毕竟比"唐" 更紧密些我们当时住得离愚园路不远,所以一路顺着它骑骑走走看看

(好不容易找到一张拍了门牌号的照片)
走进去是这样哒



如你所见,好像不是想象中的

穿着睡衣的主妇在弄堂的水斗边淘米洗菜,刚下班的男人光着膀子倚着门框翻看晚报,老人坐在躺椅上摇着扇喝着茶与老邻居打着招呼,小孩子在人流中嬉戏追逐,闲适的男女围在一起打牌下棋。





也不完全是《长恨歌》里写的

在这城市的街道灯光辉煌的时候,弄堂里通常只在拐角上有一盏灯,带着最寻常的铁罩,罩上生着锈,蒙着灰尘,灯光是昏昏黄黄,下面有一些烟雾般的东西滋生和蔓延,这就是酝酿流言的时候。这是一个晦涩的时刻,有些不清不白的,却是伤人肺腑。鸽群在笼中叽叽哝哝的,好像也在说着私语。街上的光是名正言顺的,可惜刚要流进弄口,便被那暗吃掉了。

可能是打开方式有误。。

以下纯属心路历程,没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文末

愚谷邨(cun一声,和村有类似),由杨润玉、杨元麟设计,陈良才、陈良浩、陈良骅三兄弟投资建造。新式里弄住宅,共有房屋18幢,沿主弄鱼骨状排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2或3层。总占地面积150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68平方米。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两侧为三角形山墙,折线屋顶上开多扇老虎窗,上铺有黑色和红色的瓦片。白色水泥砂浆和拉毛外墙,主出入口处有雨厦,墙上开方形门窗,红砖窗楣和窗框。

(嘿哈找到一张鸟瞰和似乎靠谱的平面)
《南京条约》的签订让英国用炮火轰开了满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也使上海成为了“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于是产生了公共租界。

(租界图)
早年的上海租界,不许我华人居住,后来“华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人口的增加也引起了居住房屋的供不应求,为解决住房问题,外侨积极建屋,租与华人以谋厚利。

随后,一种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里弄出现了,其总体设计既仿照江南城镇民居的建筑风格,又采纳了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布局手法。因为这种石库门里弄住宅占地少、造价低、施工考究,很快风靡上海租界,一跃成为民众的主要居住形式,这就是上海最早的弄堂。

这种石库门住宅每栋都有一个石库门式的大门,门扇用厚木料拼成,门框石条大多是花岗石或宁波红石,门面漆成黑色,有一对铜环或铁环,石库门里弄住宅就由此得名。由大门进入后是一个天井,接着是客堂,客堂后面有被称为“灶披间”的厨房和出入口,客堂与厨房之间还有楼梯和后天井,客堂两侧则是对称的厢房,从前到后分别是前厢房、中厢房和后厢房,二楼的空间与一楼构成相同,客堂上层是前楼,厨房上层是晒台,后厢房上层是上海人称之为“亭子间”的小房间。整栋石库门住宅高墙厚壁,独门进出,给住户很强的安全感。





早期的石库门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西方钢筋混凝土及一些建筑材料的传入,很快,一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弄堂出现了。这批弄堂还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响,出现了各种装饰,有砌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半圆形、弧形凹凸的西方古典山花,也有用砖砌的拱门,或在里弄口建造过街楼的形式。

(山花装饰)
新式弄堂住宅则盛行于1920至 1938年间,层数一般是三层,且由于受西洋式生活影响,住宅里设置了起居室、餐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的还设有汽车间。初期的外墙为机红砖,后期多为水泥拉毛,也有卵石饰面。石库门前天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矮铁栅围墙和小花园。无论外形还是结构,新式弄堂都与欧洲的花园洋房无异了。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新式弄堂住宅发展演变出一批花园式弄堂。这种弄堂在布局上从联排式变成了独立式,除了总体平面布置仍采用弄堂形式外,其平面是多样式的,一般为三至四层,房屋正面设有阳台和大玻璃窗。外观上也多为西班牙式或近代西洋式,建筑装饰和设备方面,与独立式高级花园住宅不相上下,并且花园绿地面积大,环境清幽。弄堂住宅,随着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更新换代,出现了好几种式样,数量也是日益增长。



所以愚谷邨应该属于新式弄堂的吧(其实一开始那块牌子上不是写了嘛,折腾这么多,我可能是吃饱了撑的。。)

在两栋房子之间

拉一条绳子便可以晾衣服

这一习惯

倒是还在呢

那么高高的地方

该需要一根好长好长的竹竿吧



一方小院,多少市井与生活

突然想到了几句诗

“从此窗望出

含烟的村镇,细雨中的寺顶

河边抓虾的小孩

枝头长叹的鸟儿

一切,有着各安天命的和谐。

我会演出一个女子破茧化蝶的旧戏,

我也会摆出松下怪诞的棋局。

我的老师采药去了,

桌上,

他画下的枯荷浓墨未干。

我要把小院中的

这一炉茶

煮得像剑客的血一样沸腾。”

看到最后的都是小天使。

总之,希望这里能成为班级生活的记录者,记下你的的足迹。大家有什么想写的就放在这里吧~

(投稿随时有效)

预祝开学愉快!嘿嘿



参考文章《近代上海弄堂演变略述》刘思朔,一些图片是各种文章里下载的,实在无力一一标出处了。


    关注 thuA42studi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