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递员带你看第11届上海双年展

 

足不出户...

[warning]:本期有大量GIF图片 请在Wi-Fi环境下阅读:)


大家好呀!!好久不见!!我是汤川!!

这个寒假汤川终于去了期盼已久的上海双年展!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

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第五届的“影像生存”、第六届“超设计”、第七届“快城快客”、第八届“巡回排演”、第九届“重新发电”,直至第十届“社会工厂”,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聚合最优秀、最新锐的国际策展人和艺术家资源,探讨都市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本期双年展主题

《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Why not ask again:Arguments,Counter-argument,and Stories

“何不再问?何不从一个问题或者欲望的原点、末端、中点——开始发问(因为‘提问’的任务既是提出问题也是唤起欲求)?”

——这段文字,是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受“印度新电影”( Indian New Cinema)运动先驱李维克·吉哈塔克(Ritwik Ghatak)的作品《正辩,反辩,故事》(Jukti, Takko aar Gappo, 1974)启发而书,它锚定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构思。

在Raqs的构想中,作为本届上海双年展主角的艺术家就如同一个寓言中的人物,抛出各种谜团和动机,提出必要、艰难而动人的问题,从而转化了他们自己所处的那个故事。

“正辩,反辩,故事”——三者就像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

受此启发,本届双年展期待:

• 充满寓言和故事中浑然天成的惊喜,并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展开问题和辩论

• 构建介于图像、观点与表达之间,艺术、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异于主流、非教条化的链接矩阵

• 超越并质疑对世界的惯常划分的艺术和话语视角

本次展览将在一系列交叉轨道中得以实现——“终端站”(Terminals),“复策展平台”( Infra-Curatorial Platform),“理论剧院”( Theory Opera),以及“51个人”( 51 Personae)。
▌作品一览

小编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作品记录下来

想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分享

◉迷失站台 | 依凡娜·弗兰克(终端站艺术家)

2016、圆形的房间、聚苯乙烯板、 白光LED灯、微控制器
我们在多维度空间和多重时间中交流所接收到的息流被大脑诠释成一个看似有序的空间—时间(关系);我们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何处 — 就好像我们早已在那里。但是这里是《迷失站台》,那些将我们连接至周围环境的感知点不再透明,而是变得像边缘般可见。见者变成知者的速度被改变了,空间向想象者敞开。
请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坐下。


伪装 | 杨振中

2015、五屏影像装置

这些面具复制了佩戴者的脸,与其说它们遮盖了表情,不如说他们夸张了表情。即使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只是按照要求行动,他们机械般的动作施展却也像自由的缓慢舞步。工厂仍旧保持着正常生产的氛围,但也正在转变为一个神秘的地方。

音速宇宙网 | 托马斯·萨拉切诺

2016、蛛丝,宇宙尘埃, 星风和投影

音速宇宙网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了托马斯-萨拉切诺近期创作实践的诸多不同方面。观众首先会看到两幅蜘蛛地图,这两幅框起来的地图是由三维的蜘蛛网压印在纸上制成的。一旦进入暗室,观众就会看到漂浮于空中的蜘蛛网,仿佛宇宙一样。
故事系列 | 陆平原

2013、纸本,铺遍走廊的装置,根据场地制作

陆平原的父亲是一位药剂师,在医院里工作了很多年。陆平原一直对艺术抱有热情,他的创作关注艺术的本质和其历史。有一天他注意到,他那看起来一直很平静与理智的父亲开始诉说他职业生涯里遇到的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这引起了陆平原的注意,并激发了他对解谜的好奇,导致他开始写故事。这些故事建构出了一个充满惊喜、恐惧和无法解释的世界。它们都与艺术有关。

情书 | CANTONBON

2016、有装置、书信的行为表演、 两位表演者
根据现场情况变化

在CANTONBON出版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及其夫人的作品中《通信集》是最为特别的,因为它只是作家夫妇两个人之间的情话,甚少涉及人们熟知的文学内容(当然,另一方面它却提供了不少对文学内容的背景补充)。为了还原这一切,作品《情书》的主体设计为对整本《通信集》进行朗读,男女主角相隔一定的距离以造成“通信”的现实效果。
二向色滤光片 | 罗斯·曼宁

2013、二向色滤光片投影


一堆切割过的玻璃二向色滤光片被放置在数据投影机的光矩阵里。白光光束一旦被切断,图像里的红、绿和蓝信息就不能像之前那样再组合。图像被拆解,复合光被重新编成一个全新的动态图像。

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 牟森+MSG(终端站艺术家)

2016、实验剧场空间、影像、声音、 现成品和蜜蜂

小编悄悄说一声:真是太喜欢这个作品啦!!这个作品大概是小编所见到的最大的装置作品,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下啊!
《存在巨链 - 行星三部曲》起始于三个历史点:红旗渠、塞缪尔·贝克特和威廉 · 莎士比亚。最终以包含四十多件创作的巨构形成三部曲:《无限视角》、《时间尽头》和《黑暗深处》。这是一个没有人表演的戏剧,一个讲故事的机器装置,所有进入其中的人都被拉进场景中,成为演员和场景的一部分。



是不是超大!
对话 | 王功新

1995、金属,水,颜料,马达,灯泡



像一座天平,一个灯泡朝上运动,另一个灯泡朝下,亲吻到墨水的表面,制造出波纹。波纹逐渐平息下来。完成了一次由平衡到不平衡到再次平衡的循环。随灯泡移动的光映照在旁观者身上。影子在四周的墙壁上上下移动着,制造出涨潮与退潮的运动。

七天 | 王海川

2013

在重庆铜元局中由苏联专家设计的车间已被拆除,在 2001年后当时保留下来的筒子楼也被拆除。艺术家用七天时间搜集前住户丢掉的家具,并建造出了一间忏悔室和其他设施 — 它们奇特的布置表现了生命与权力之间的裂痕。
黑色海洋 | 刘雨佳

2016、单屏电影
彩色,有声,16:9,38分35秒


在建于资源丰沛的戈壁滩那富有侵蚀性的雅丹地貌之中的工业景观中,机械和动物变成了影子和标识;人类是工作运转着的生物,操作着钻头、机械和车辆。制服包裹着身体,没有可识别的面孔。浩瀚的景观,持续的系统。这是一个能导致幻觉的幽灵似的地方,它的一只脚深深地扎根于遥远的过去,另一只则大步迈向遥远的未来。

更快的满足感,然而不过如此;群体陌生化 | 拉菲克·舒沃

2014

既不是公民也不是外国人,既不是安排好的也不是随机的;舒沃的作品里充满了模糊的人物。在支配生活的莫名力量与身体的不同预测性及荒谬之间产生了一股张力。


本届上双的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当看到“何不再问”时,我想到的是,如果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曾经在历史上的许多时刻由这个共同体的代表来发问(和解答)而这些时刻所组成的便是人类的历史,这些问题(和解答)便是人类的文明。而这些曾经的“大哉问”,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方”或许在千年这一瞬间被反复诠释,而问题本身的魅力使其得到了永恒的生命力,则我们又何不再问之?

而另一类问题如“太阳为何从东方升起”,“月球表面是怎么样”,“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这些问题在如今看似已经被科学解释得几近完美,是不容置疑的。但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时,百万光年前的亮点刺穿理性,这不是幼稚的浪漫主义,而是反思的勇气。

主策展人是来自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而两个关于展览重要的线索是电影“正辩,反辩,故事”和小说《三体》。在整个展览中,完全将策展人概念中的历史的、宇宙的、文明的元素全部铺开,如何去解读当代艺术或许会是许多观众的一个迷思,但是放下许多“这太怪异了”的偏见,当代艺术并不是一个远离当下的存在。

所以我觉得,本届双年展的主题非常好——“何不再问:正辩、反辩和故事”(Why not ask again:Arguments,Counter-argument,and Stories) 艺术没有对错,没有懂不懂,只要能让人们开始提问、思考、开始反思,那就是最好的艺术。有了问题,正反即可对辩,对辩之中即产生故事。木心有句话说得好,二律背反之间是他游戏和写作的场地。
-end-
今 日 小 编   |  汤 川
Music; | 来 自 Oh wondor
Gif; 
| 来 自  汤川


▌附录

Raqs媒体小组关于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二十二问
在力的分合聚散之时,何物起舞?
记忆会限制感知的视野吗?
我们能构思引力与月梦夜行的议题吗?
飓风之眼看见了什么?
沉积物造反时会有何等样貌?
是否有必要找到难以辨认的轨道之轴线?
动物的天性是什么?
人类的天性是什么?
自然的天性是什么?
人造物的“天性”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的占卜术的未来?
场所的界膜有多柔韧?
幽灵的脆弱有着怎样的光谱?
流程能够驯服力量吗?
当诸世界对撞时会发生什么?
档案会出血吗?
什么?
是吗?
如何面对其它的引力?
如何与离别共存?
影子的长度是多少?
有多不可测量?




    关注 天美邮递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