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苗族

 

红河州博物馆welcome 文化之旅苗族●苗族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

红河州博物馆
welcome


文化之旅
苗族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2000年统计数据),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
●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族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些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寨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如贵州六盘水的大花苗族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苗族


苗族人也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苗族是迁入本区域较晚的一个民族,人口25.3万(2004年统计数据),主要聚居于屏边、金平、河口、蒙自等县市。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交往,许多苗族兼通汉语,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词汇。
●芦笙舞


红河州的苗族先辈由于历代封建王朝野蛮的压迫和掠夺,迫使他们向西南迁徙,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局面,大部分是清代中叶因避战乱、灾荒和寻找可开垦的处女地先后迁入的。
●斗牛


金平、屏边部分苗族说他们的祖先是因为听说云南地广土肥而从贵州迁来的,并普遍反映居住时间约在200年左右。也有少数人说他们是由四川南部进入云南一带的。苗族进入红河州的主要路线是由贵州到云南的罗平,再到丘北,转文山,到蒙自。然后一支进入金平山区,一支进入屏边、河口山区。
●红河苗族


红河州苗族的他称有青苗、白苗、黑苗、花苗、青水苗、绿苗、汉苗等。自称“蒙”。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异,黑苗自称“蒙博”、“蒙把”、“蒙多”;花苗自称“蒙碑”、“蒙能”、“蒙培”;青苗自称“蒙施”、“蒙是”;绿苗自称“蒙抓”;汉苗自称“蒙刷”、“蒙刹”;白苗自称“蒙楼”、“蒙勒”、“蒙豆”;青水苗自称“蒙能”等。建国后,统称为苗族。
●花山节打鸡毛毽


在全国的苗族四大方言中,红河州属西部方言,内部又有若干土语,所以有的通话比较困难(如汉苗与其他苗族)。由于长期与汉、壮、瑶等兄弟民族交往,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壮语、瑶语等。赶街(集市)、集会都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苗族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尤其忌讳侮辱性的称呼,不能称他们为“苗子”;大年初一吃饭不能泡汤;农历二月属龙日开财门,外人不得进门;公公不坐儿子媳妇的床,媳妇也不能到公公床边;家中有男客在桌子上吃饭,妇女就在火塘边吃,有女客在桌子上吃饭,公公就在火塘边吃;家有产妇,大门外悬挂雨帽一顶,外人三日内不得进入,若有不慎而入者,出门时要洗脚,喝一碗冷水,否则会被认为将产妇的奶“踩干”而受罚。
●花山节祭花杆


苗族花山节是红河州的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又称“踩花山”。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来到苗族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花山节现场


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文化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斗鸡、斗鸟、打磨秋、打鸡毛毽、打陀螺等体育项目和对歌等文艺节目。
●爬花杆


2014年,苗族花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摘自网络资料)
联系方式
0873-3736585   0873-3743858



关注

不打烊的手机博物馆
红河州博物馆
welcome


    关注 红河州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