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50年的创意教父,在竹子身上找到了归属

 

这设计师把设计界的“奥斯卡奖”拿了四次...



如竹般·韧
——


竹之爱,同予者何人?竹挺拔、坚韧、俊秀、儒雅,从来偏爱它的人就不在少数。石大宇也爱竹,对竹子的独特感情已串起了他的生活和设计。他也如竹子一般,虽饱受风侵雨蚀,却亭亭而立,不断在传统工艺中寻找智慧,为当下设计和全球环保议题毕生献力。

这设计师个子高高,长发披肩,戴圆眼镜,不苟笑语的他很容易令人敬而远之,坚毅、审慎的眼神中一直透露着独到的洞见力。在知天命之年,他曾用“流浪”来评价自己50多年的生活经历:留学美国时,一直受文化乡愁的牵绊;在国内,又眼见设计向西方追寻答案的尴尬境地。










任尔东西南北风
——


石大宇赶上了一个个风起云涌的“时代”,20岁时,台湾“解禁”,开放了视野;到纽约后,“招架不住”的自由令他措手不及,纽约这个都市大熔炉又新奇不断、事故不断;9•11后的满城风雨,时代的动荡不安,他在黑边框眼镜后看得真真切切。

他每天工作至凌晨3、4点就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美国求学时,他白天念书,课后去中餐厅打工挣学费,深夜才回家做作业,每天睡4小时。就凭着勤奋和对设计的敏锐天赋,他用3年进了“钻石之王”Harry Winston公司,并在1996年获戴比尔斯国际钻饰设计大奖,成为该奖首位华人获奖者。

他的设计之路步步维艰,饱受风雨侵袭,仿佛就是一根竹,把风雨声谱写成了絮絮乐声,让久经磨练的美觉认识渗透进作品的肌体,在外观、品质上赋予了其设计超尘脱俗的气度。














设计界的“奥斯卡”拿了四次
——
他不愿与潮流同行,当许多国内设计师还在西方设计上寻找借鉴,或打着原创幌子做着流于形式的中式设计时,他回归到设计的源头,拿起了冷门却随处可见的材料——竹;当美国的设计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又于1996年携太太林妙玲返回台湾,成立生活设计品牌——「清庭」。

「清庭」谐音蜻蜓,是石大宇很喜欢的昆虫。这三亿多年的原始昆虫,以自由转动的眼、轻轻翅膀感受着广阔天地——这种对万千万物开放性的追寻与捕捉,正是「清庭」的坚持。20年来,「清庭」代理全球的创意作品,引进全球顶尖生活设计,接触最前沿的设计师、团队、品牌,视角广阔。

为了“针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出一套属于中华文化思维的设计观”,2009年,石大宇以一系列原创设计作品问鼎设计最高奖项。“圆壶”、“椅君子”、“椅刚柔”、“椅逍遥”连续4年4次获德国红点设计奖。海内外的设计奖项也纷纷收入囊中。























▲ 赞竹名片盒
用美感遮掩功能
——


发展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设计,发掘中国传统辩证的设计哲思。石大宇一直认为,设计不是艺术家似的天马行空,艺术只引出“问题”,而设计是要解决“问题”,设计需要有“利他性”,给予美感的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

“最上乘的设计是以独一无二的美感遮掩最健全的功能。”工艺家数十年如一日重复一项技艺,细心雕琢,不断寻修正直至完美。他们把生命、时间、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引发使用者的心灵共鸣。

2010年,“清庭设计中心”在北京成立,由他设计的「椅君子」、「椅琴剑」、「椅刚柔」、「椅逍遥」、「椅优弦」、「赞竹茶盘」……作品及展览「竹计划」。「清庭」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原创设计推上了国际舞台。






▲ 凳君子




▲ 椅君子





▲ 椅琴剑









▲ 椅优弦









▲ 椅刚柔
竹身上寄寓的传统文化思维设计
——


竹身上寄寓着品格、人文哲思,它是富于情感的材质。石大宇以设计创意为媒介,传承竹工艺,扩大竹的可能性,延续竹文化,再现了文人设计所追求的“风雅”气韵,在物质和精神上提升了竹的价值和深度。

“工艺是设计的前身”,竹的谦逊又一次显示在石大宇对工艺的重视上,“没有好的工艺师来执行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是难有情感在内的”,没有工艺就无法实现设计,设计和工艺是相辅相成的裙带关系。

竹之淳朴、谦逊、感性,不忤逆大自然的特质是许多设计师的灵感源流。石大宇获得国际认可的好设计,启用环保材料、从传统工艺里汲取价值、回归自身,发展了根植于中华文化思维的设计,这亦是众多从事文创产业人士的探索方向。













- End -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改编仅限分享
----



    关注 有禮有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