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分享回顾】栗浩洋:6个步骤打造让用户痴迷的产品

 

让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不感到迷惘...





产品是公司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感到迷惘,所以本期大咖分享就为大带来「朋友印象」、「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先生在A轮学堂群内的直播。栗总将从6个步骤告诉大家如何打造让用户痴迷的产品,

本文是栗浩洋先生在“A轮学堂”直播间的分享。访谈稿件由长江校友互联网学会整理而成,仅供交流学习。未经A轮学堂与长江校友互联网学会同意,不得随意转载本文,谢谢!



大家好,我是栗浩洋,非常感谢“A轮学堂”这个平台,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如何打造让用户痴迷的产品,先从我创始的两个产品说起:

朋友印象

朋友印象在我们面市一年左右的时间里,6次刷爆朋友圈,创造了10天2000万UV,1亿PV的全球记录,同时获得了软银和腾讯投资,成为第一个破百万速度超过陌陌5倍社交app。

乂学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的公司-乂学教育,种子轮时期公司就2-3个人,但当时就已经获得了3100万的融资,应该是创业行业中最大的一笔种子轮资金。投资方包括青松基金 、正和磁系资本/正和岛 、好未来 、新东方等。2016年乂学教育天使轮融资超过1.2亿。产品试运行期间,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很多学生2-3个月成绩就提高了20分,或者排名从百名之外上升到年级的30名内。在分析产品之前,我也研究过国内外的各个企业家、创业者,了解了他们关于打造产品的看法。

  • 马斯克:如果你是一位联合创始人或者CEO,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你都的亲力亲为。
  • 周鸿祎:在任何一个产品点上都要做到极致。
  • 张小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浏览10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 史玉柱:要不断的试错。
  • 马化腾:要保持足够的敏锐度,保证好产品拥有快速迭代的鞥努力。
  • 扎克伯格:你要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欲望。
  • 乔布斯:你要投入巨大时间和热情。
那么,到底如何打造产品?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我将这个方法论分为了6个步骤。我想大家理解掌握并按这个步骤真正执行之后,企业产品会有质的飞跃。


一些竞争对手经常在突发想法后仓促进入市场,而我会思考三到五年,对竞争对手的了解之后,才会真正涉足这个行业。比如朋友印象创立之前,我进行了三、四年的思考,乂学教育创办之前我足足考虑了五年。

在创办朋友印象之前,我和合伙人找到了行业170多个社交应用,国内外的,甚至都谈不上是应用,有些是网站、社区、电商等等,对于这些只要有些许相关的产品,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吃透你的竞争对手后,你会有不同的发现:自己突然成为了行业的上帝。因为你了解竞争对手每一个步骤做法、优势劣势,在竞争对手的研究基础上,再一次真正充分了解了消费者的定位。但定位的错与对,当你经历了你才知道。七年前我买了两辆车,当时我就发现:当你没有对产品进行充分调研时,你的产品会让用户多么不满。

在创立公司之前,我们对所有社交用户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深层的用户需求,基于100个用户需求构建立了社交深层需求模型,其中6大需求占了80%UGC发布理由:炫耀、荷尔蒙、抒情、发泄、孤独感、工具性,社交生于炫耀,死于微商。之后通过对6大需求的思考我们做了进一步研究,最后建立了朋友印象。陌陌、探探、直播就是针对用户的荷尔蒙需求进行产品打造。而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挖掘出的需求,比如抒情、孤独感。

在吃透100个竞争对手之后,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充分挖掘用户需求,打造令用户痴迷的产品?

你在了解竞争对手的每个产品特征的同时,要采访竞争对手用户的使用感受,即使你试用了100个竞争对手的产品,但你对用户的感受可能并不理解。

之前我们做了一个产品-稚慧谷,投入了将近1个亿,产品主要是针对0-6岁小孩。我们发现全国所有的早教机构没有满足一个用户需求:早教缺少对结果的衡量。于是我们做了两件事,首先,我们拿到了哈佛的0-6岁婴儿发展指标,UCLA的医学指标,中国0-6岁小孩的发展状态,做出了一个可衡量的依据,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结果是可以看得见的。同时我们又学习了美国和日本两家早教机构的优秀做法,后来我们自己去继续深挖用户需求,切中用户痛点,逐渐打造出了好产品。

从用户需求上我们也发现,不同的人用户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欢灵魂社交,喜欢探讨哲学、心理学、宗教等;有些人喜欢旅游等等,我们称之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创业者也会和创业者形成汇聚。比如,大家在匿名问题中可以看到像两性比较过火的内容,但也有像孤独、交友、情感、兴趣、三观等不同的主题栏目,不同的栏目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心理需求。

所以第二个重要步骤是:搜集1000个用户需求。你了解他们的满意度,才能真正打磨出自己的好产品。很多人喜欢馒头苦干,但其实你的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非常好,同时你不了解新增的用户需求时,其实是一种低效的盲干。

吃透了100个竞争对手,研究了1000个用户需求之后,你就需要进行第三步。

当你想要去解决用户需求时,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你会面临很多困难甚至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如何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这个思考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此时需要你的团队一起绞尽脑汁,很多想法可能天马行空,没有可实施性,但有些却是可以有效的。

比如: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当时普遍觉得一个手机怎么能没有按键?但就是“一个按键搞定”的所谓不靠谱想法却成功了。另外一个想法“追求大屏”,在这个思考验证的过程中,苹果试验了将近10000屏幕,最终打造除了能充分保持刚性、透视感和触感的大屏。

乂学教育也是如此,如何将家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需求结合?我们当时也是想了几百个方法最后才解决了难题,我们将教材考纲中的内容融入到童话剧中,既能满足帮助应试分数提高,又能重视素质教育效果可视化,最终成为了3-10岁的教育行业的领军者。

朋友印象也是如此,如何并步式营销,同时在去拓展新用户?当时社交类每个用户拉新成本是25元,O2O类每个用户拉新成本是45元,P2P互联网金融类每个用户拉新成本是65-85元。我们为什么最终能实现用1.7毛的价格去获取一个新用户?回想当初,我们也是脑爆了无数个不靠谱的主意。微博可以通过1个人影响100万人,进行话题的病毒式传播,而微信1000个人才能影响1个人,我们不可能做到病毒式感染。然而我们在几千上万个产品中脱颖而出,最后做出的10款中6款产品成为了“爆款”,当时我们没有很火热的明星话题也没有假新闻,同时还曾被腾讯封杀,后来仍旧取得了很高的PV。大家看到的是我们6次病毒式感染的成功,没有看到的是我的合伙人上万个日夜绞尽脑汁对各个竞争对手的研究和方法的探寻。

如果你们在产品的打造中,吃透了竞争对手,又调查了用户需求,如果没有脑爆很多不靠谱的想法时,就很难灵光一闪,出现这么一个奇妙可靠的办法。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脑爆10000个不靠谱的主意的习惯。


打造令用户痴迷产品的第四个步骤就是每个月座谈10个奇葩用户,意思是说,当你产品推出市场后,每个月要和用户座谈。不论用户的反馈是错是对,都可能带给你一些新的思考。

我的方式是:CEO访谈,基层员工对用户的挖掘是不够的,而且你必须自己亲自去访谈,这样对用户反馈的理解才能更准确。为何叫“奇葩用户”,就是一些产品使用时期2-3个月的痴迷用户和一些不使用我们产品的用户。千人千面,每一个奇葩用户都代表了一大类人,所以了解他们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朋友印象产品推出时,有些人反馈说之所以不使用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比较污的两性话题。因此我们进行一些顺序调整,先从精神灵魂话题,再到物质话题,最后再到两性话题,这样就不会错过那些对两性话题反感的用户。我们会去采访行为比较古怪奇葩的用户。

在乂学教育的用户座谈中我们也有所收获,我分享一个例子是:一个小孩原来只有27分成绩,后来提升到了120分,我们当时找到这个用户去深挖,为什么他的分数提高如此之多,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后来我们发现线上给他推送的知识点正好非常适合他。

我们经常想:如何像今日头条那样做到千人千面,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切中他们薄弱点,达到精准推荐?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新用户是不习惯网络学习环境的,那么我们产品改进的重点就是如何让他们习惯,解决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学校100个小时的固定课程安排可能就浪费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小孩75%的时间。一个小孩20个小时就能学完学校100小时的课程,而且质量和学习效率很高,家长对此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的小孩节省了很多时间。

当你和奇葩用户访谈时,最后的结果可能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每一个奇葩用户都代表着1批此类奇葩用户,通过访谈对产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产品的优势打磨都更加清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更加透彻。

在研究了100个竞争对手后,其实我们会对用户的心理其实已经比较清楚了,再脑爆了无数个主意后,我们也知道了该如何去满足这些用户需求。通过访谈用户,我们可以深度了解用户内容,但当用户量增大时,我们需要看的就是数据:人均动作操作数量、人均匹配数量、人均聊天回应数量等等,每一个数据都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但其实我想要说的是,不要用正常的眼光看数据,就像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一样,用第三只眼看数据才能看出对方是人是妖。

举例:朋友印象去年8月到10月有几次重大改进,我们的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每月平均1-2次,每次改进我们都有数据的上升,但是我们每点的优化只能促进2-3个点的上升,后来我们看整个数据的变化和不同产品带来的影响时,又进行了进一步深刻思考。

当时匿名回答中,给出答案才能看到别人的回答,就像在探探中,只有给出你的照片才能看到谁和你社交。因为你自己都不提供的话,别人也没有办法和你进行匹配、相识、聊天。我在调研时发现,有些用户觉得写出问题的答案非常麻烦,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导致一些用户放弃使用,次日留存可能就不见了,所以我们在次日留存功能方面改进流程非常慢,我们进行了一个大胆尝试:不放回答就让用户看答案,这是在所有产品中没有出现过得。所有管理层争执了一个多月,最后我们决定跳出原来框架,从另一个角度看数据,大胆尝试可能导致大幅下滑,也可能带来上升。我们认为:用户了解多了之后自己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可能给出更高质量的回答。因此我们在用户使用了10次之后,会提醒用户是否考虑给出自己的回答。最后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10月相比9月新增答案数提升了169%,发生匹配人数提升了264%,新增评论数增长了425%,成功匹配数增长了505%,不是3%-5%的提升,而是几倍的增长。

所以我们有时候不能陷入原有数据的思考,要勇敢的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甚至冒着用户量下滑的风险去尝试,反而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在做乂学网络教育时,研究了竞争对手——前亚洲第一的网络教育公司当时市场占有率92%,该公司最好的老师年收入超过了1760万,超过了中国企业家老总们的80%的收入,关键是他们的好评率非常高。我们用第三只眼看这些数据时,发现这些数据可能有问题。



我们深入解读:为什么韩国的孩子愿意在网上学习,中国小孩早期不愿咋网上学习?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韩国有十大名师,韩国的妈妈们大部分为主妇,基本都知道这些老师,通过对名师的口口相传,人口又很小所以传播效果很好。而中国并不清楚国内所谓的十大名师是谁,这点的缺失导致了中国做同样的网络教育可能不成功。同时它在小的地方容易迅速形成垄断,当有30%-40%学生参与时就形成了羊群效应,我们基本可以预见在这所公司学习的小孩会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而中国幅员辽阔,一家公司不可能获得30%的市场份额,也不可能像该公司实现市场份额从30%到90%的垄断。

所以通过对数据真正的解读,我们可能得出完全正向或者相反的结论,当时所有抄袭该公司的一些企业最后都死亡了,在5年以后才发现背后的数据并不是如表象那样的完美,所以如何用第三只眼观察数据,如何深度解读数据背后的本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通过前四点大家已经可以打造出优秀的产品,通过第五点你充分去挖掘数据的意义时,可以打造出非常卓越的产品,如果到了第六点大家就已经可以打造出奇迹了。

  • 当时我们的产品出现了一个问题,既要适应应试需求,又要应对素质教育,怎么样应对用户需求?
几乎产品的每个版本都一致的东西,当时把大家都快逼疯了,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把所有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环相互套在一起。比如,朋友印象中,不同的人喜欢的人是不一样的,如何用人工智能来匹配灵魂知己?我当时也是快要把团队逼疯,最后取得了成功,我们可以通过对善良的具象化描述把两个善良的人匹配到了一起,实现时间精准内容的推荐和用户匹配。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如果每个人按照上面这 6 个步骤,通过吃透100个竞争对手深挖,挖掘1000个用户需求,脑爆10000个不靠谱注意,每月对10个奇葩用户深入访谈,用第三只眼看数据,把每个人都逼疯,我们相信并期待你们能打造出令用户痴迷的产品,祝福大家!
- END -

往期精彩推荐(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你有好的创业想法与计划,但不知道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找VC融A轮、谈估值等,请你订阅微信公众号“A轮学堂”,关注微博“A轮学堂”。You get what you desire. 

-  关于A轮学堂 -
初创企业从天使轮迈向A轮的过程中,面临形形色色的难题,诸如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与VC谈估值、找何种VC进A轮等等。创始团队需要系统的知识和培训以及更精准的圈子来面对融资的挑战。“A轮学堂”旨在打造国内首家以A轮融资为主题的创投社区,为初创企业和投资人提供线上资讯与社交、线下培训与路演等服务。“A轮学堂”将云集国内创业与投资大咖,为大家奉献最实在的创投知识。


长按识别二维码

长知识,进圈子


    关注 A轮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