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劲路是个纲,心劲儿不可当

 

本文作者:田秋信,当今太极名流,其叔田秀臣为陈发科代表性弟子之一。田秋信承传陈式正脉,勤练功,重领悟,在拳法...



本文作者:田秋信,当今太极名流,其叔田秀臣为陈发科代表性弟子之一。田秋信承传陈式正脉,勤练功,重领悟,在拳法、拳理上形成独特风格,长期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进行太极教学,被誉为“京城太极教授”。

就如同“诗能言志”,通过打拳,一样可以不断阐发我们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抑扬顿挫。譬如练白鹤亮翅,要有支撑天地之感觉。太极拳练到这般境地,才有感染力。

但是,这种感觉,这种势,不是一开始就能有的,是在不断揣摩练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从偶然出现,之后不断地巩固、强化,直到最后才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劲路是个纲
 


在音乐中,从一个音符到另一个音符,中间叫做“音韵”,没有音韵,就谈不上曲调优美。同理,打拳从一个定式到下一个定式,中间的过式非常重要,拿、摔之法都在过式的转换折叠之中。有的人打拳,单看定式都很美,但当他一旦运动起来,中间的过程就不好看了。太极拳应当在过式中求,练好过式的方法是要将劲路打通,劲路打通是各种技术特点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劲路不通,说打好太极拳就是一句空话!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不断解锁的过程,以期实现劲路的通畅,不能在某一点截流,要使周身206块骨头,一百多关节,六百多块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肌肉群,有机结合,让劲力在整个传输的过程中节节递增,而不是递减。

所以劲路是个纲,是主线,是劲儿的运行路线。要牢牢抓住这条主线。纲举目张,收放自如细目任张场,劲路打通后其他各种不同技术特点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劲路这个根本,任何所谓技术特点都难以实现。

劲路源于足,传于腿,主宰在腰,通过以身为轴、以手为轮的转换而达于梢节。就像我在整个套路开始总结的几句:起式走螺旋,力从足底发。节节要贯串,周身是一家。腹内似海形如潮,转换折叠在于腰。进退起伏身要稳,上下贯串形指梢。这几句不仅是开始几个动作的要领,也是贯穿于所有练习当中的。

同时,练拳的过程,也是从支点到落点,不断优化中间环节的过程,求的是最佳值。要做到把动作的连贯性、平衡性和协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性又分为运动中的协调性与静止的协调性),将速度、力度、角度和准确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动作的外形不能代表“劲儿”,“劲儿”却可以充斥任何形。就像一个体育馆,它的外形是一所房子,当里面有学生上课,就变成了教室;驻扎士兵,就变成了兵营。外静引内动,内动催外形,内在要像大海深处的涌动,外形才能有如潮起潮落、惊涛拍岸。久而久之,渐渐领会,渐渐开悟,最后得“意”,方能忘形。先贤云:拳无拳,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或云:无意之中是真意。老前辈也曾说:行拳如走路,打人如薅草。就是说贵在松和自然。

山以静待,水以动至,从则活,意则滞,君不见,为理也?意重则滞,精神放松,是肢体放松的前提和基础。自然是不能表演的,表演的就不自然。打拳光顾着跟自己较劲了,让别人看着都累,还有何美感和韵味可言?
心劲儿不可当


打拳不但要有美感,更要有一股“心里劲儿”。譬如打拦腰肘、打掩手肱拳,像饿虎扑食还不行,一定要像母老虎看见自己的虎崽被狼叼走,或者像看见去年把你儿子扔井里那个人一样,有股不要命的劲儿,这是伟大的母性,爱子之心,什么都不顾了。这时候连眼神都要有杀伤力,像两道利剑。百拳之法,以眼为纲,“神”的标志在眼,眼是心灵的窗户,是内在质量的外在体现。一个老奶奶很慈祥,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摔倒了,会很担忧,但看见自己家孙子摔倒了,那股心疼劲儿可就不一样了。幼儿园放学,看别人家孩子跟看自己家孩子就不一样,一看眼神就知道是不是亲的。

197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报导,云南一个妇女在劳作,听到后面有声音,回身一看有只豹子把她的孩子叼起来了,这时她上去一把搂住豹子的脖子,勒住就不撒手,把豹子给勒死了。后来有人来,想打开她的胳膊都很费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她肯定先吓晕了。

所以打拳就是要把自己内心中这股“心里劲儿”找出来,不拿出这个劲儿来,你打不好太极拳。慢,不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更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应该把那股心气儿打出来,只有这样,拳才能给人一种气势如虹、势不可当之感。



崇文尚武太极公众号:cwswtaiji    


    关注 崇文尚武太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