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玉石,看中国道教文化

 

《礼记•月令》云:“仲春三月,祀用圭璧。”《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也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礼记•月令》云:

“仲春三月,祀用圭璧。”《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也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可见玉已从祭神、通神,发展到以“玉”喻神、称神的阶段,从而使玉与神仙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

“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

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



道教是我国的一种民间宗教,它的思想、教旨、文化功能都源于中华本土文化。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成为与儒、佛相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在上层士大夫阶层和民间流行较广。



魏晋六朝时期,儒家礼玉制度日渐衰落,道教逐渐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道教的“贵生”、“贵术”的用玉思想继承了先秦玉文化的传统精神。

它以一种隐形文化的形态出现,使中国玉文化的传统虽处低潮而不至中断。

其实质是由于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引起玉文化功能的转化,形成玉能养生、玉能护身的思想。



由于道教的用玉思想直接服务于养生的世俗观念而得以发展,虽没有就此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流,但对玉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晋朝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说:

“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常居悬危之处。玉膏流出,万年以上,则凝而成芝,有似鸟兽之形,色无常彩,率多似山玄水苍玉也,亦鲜明如水精。”

由于古人对玉的属性认识不清,因此常把玉的神秘属性和由此附会出的种种仙话传说杂蹂起来构成道教本体的一部分,称玉为“水精之子”,可见对玉情有独钟,非常重视。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道教的用玉思想和用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宗教中的迷信和盲目性,但它蕴含的不听天由命,鼓励人们向自然做斗争的积极因素却是值得肯定。

道教是关于“生”的宗教,用玉思想、用玉方式也是为了“生”。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热衷于“人死后如何”不同,道教热衷的是“人如何不死”。

魏晋时道教的重要经典《西升经》曾十分自信的宣言:“我命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可见其思想的不同。



玉文化与道教思想的结合,一方面是为其思想寻求具有实质性的载体;另一方面,对于双方的发展又不可谓不起到促进作用。

两者的相辅相成,璀璨了华夏文化的篇章,也为后世提供了更多的思想依据及文化参考。


QQ交流群:77672631   120596221   122395843

本文采编自互联网,出处原创不明,若有侵权等问题。

敬请原创作者与我方联系处理,直接联系公众号即可。

我们尊重原创,联系我们,一定给予原创者满意答复


    关注 德润堂和田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