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 • 一卷水墨淡彩

 

黑色的黛瓦,白色的墙面,一片黑白交融的世界里偶尔露出几抹艳丽跳动的亮色,淡雅素净,又不乏时尚鲜活,这...



请点击上方“FM八音盒”,一键关注!黑色的黛瓦,白色的墙面,一片黑白交融的世界里偶尔露出几抹艳丽跳动的亮色,淡雅素净,又不乏时尚鲜活,这便是古镇朱家角的主色调——丰富的灰色系,仿佛是一卷水墨淡彩,温温婉婉中闲闲淡淡地展示着何谓江南、何谓水乡。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样的风水宝地,注定要成传奇。早在宋、元之时朱家角已形成集市,初具规模。得益于贯穿全镇的水运便利,朱家角的商业日益兴盛,及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曰珠溪。到了清嘉庆年间编纂方志时,又将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



“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珠里小志》里的一段话道尽了数百年前朱家角的繁华富庶、人丁兴旺。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尽显地利的水路交通,让朱家角成为贸易要枢,往来商客连绵不绝,曾几何时,便以布业称显江南,人谓“衣被天下”。明末清初,朱家角的米业也强势突起,收获丰厚之余更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一时之间“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各行各业皆有着落,南货北物皆可得见,蔚然兴盛。



到了民国,朱家角的米业不衰更盛,不但在上海独占鳌头,还远销海外;所产的“朱家角菜油”也行销百里,名闻遐迩。工业、手工业、金融业、发电厂,凡此种种,朱家角皆开青浦之先。坐商千户有余,夜市闹如白昼,酒肆茶楼热闹喧嚣,行商小贩走街串巷……欲知江南自古繁华如何,但回眸朱家角便可了。



衣食无忧,所学不浅,一切无虞之下造些园林宅第、做些学问文章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前人的用心营造、无意点拨给朱家角留下了许多人文经典、风景佳处,也给世人留下了一块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原汁原味的风华古镇。

朱家角素来不乏名人,文儒荟萃,仅明清两代就出过16名进士、40多名举人。这些富贵人家、文人雅士往往不吝于建园造宅,直至今日仍留下古宅建筑四五百处,出名者也有“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席氏厅堂、陈莲舫故居等数十处。此外,还有无数的沿街明清建筑,流连其中,恍若穿越时空,此情此感置身于镇上北大街时尤为强烈。这条被誉为“沪上第一明清街”的长街老式店招林立,虽久经风霜,仍不改风貌,游之让人意味尤深。



因水而兴,朱家角自然离不开桥,其中最为人所称道者当属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这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站在放生桥顶,等着七月廿七摇快船,实乃游朱家角的一大盼头。水多桥多河埠多,造型各异的小桥、千姿百态的缆船石遍布朱家角各处,静默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繁荣,听懂了它们,也许就明白了千百年来水乡如何生存、如何生活。



因水而秀,朱家角的美天然混成,既可如大家闺秀般气势不凡,也可如小家碧玉般温婉动人。大者有一山一湖,山名淀山,乃天目山余脉;湖即淀山湖,其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内,有11个杭州西湖大,登山望湖,水天一色,大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小者有如课植园,建于1912年,以“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为念,园内设有书屋,亦辟有稻香村,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布局错落,疏密得体,在私人园林建筑中难得一见。

带您领略不一样的《上海航空》,不一样的海派文化。


    关注 FM八音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