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贾珺:我是如何走上研究与保护古建筑的道路的(文尾有福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贾珺教授,被称为建院四大男神之一。面对男神这个称号,贾老师谦虚地说“同学厚爱同学厚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贾珺教授,被称为建院四大男神之一。面对男神这个称号,贾老师谦虚地说“同学厚爱同学厚爱,清华的同学们都是很可爱的”(害羞的摸头笑)

贾老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曾编著《举头见额忆西湖,此时谁不道钱塘》等研究著作。

面对这许多的头衔与成就,公号“建院3ATHU”的小编最好奇的是贾男神这许许多多的成就的背后的经历与人生故事;带着疑问,他们在一个上午第一次敲开了图书馆馆长的办公室,和男神面对面聊起了这些背后的故事……


以前能借到一本书都觉得是特别珍贵的



(小编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贾馆长本科是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就读,于是萌生了清华大学与东南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的疑问,没想到这个问题引起了贾老师很多大学时候的回忆与感慨。)

贾馆长: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因为基本上中国这几个最好的建筑大学呢,他其实都比较偏学院派的,建筑历史的教学都比较规矩,或者说还比较严谨,体系都比较完整,都有传承下来的一套东西多。现在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更多的是时代的变化。

首先你比如说,那会儿还是板书时代,放幻灯的。而且,以前上学的时候书是非常少的,图书馆里面一共就没几个书架的书,现在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建筑史的教学时空方面的限制比以前少很多,以前国外的(建筑传进来)完全不可想象,说起出国觉得是极难的事。以前上完的课极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没有见过的,基本上都是老师在黑板上先写板书,大概讲这是什么东西,然后上完一节课之后,把灯关了,啪啪啪把图片幻灯再放一遍,你都很难想象以前是这种状况。但是那个时候也有好处,就是信息是有限的,大家关注度会高一些,信息多了以后,有些时候好多东西你也沉淀不下来,就被过滤掉了(笑)。所以那会儿拿到一本书会看的很仔细的,因为以前能借到一本书都觉得是特别的珍贵的。


一个慢慢滚起来的一个雪球




小编:您当时在清华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为什么选择研究北京私家园林这个方向呢?

贾馆长:不是不是(笑),当时读博士的时候的题目不是这个,这个是业余做的。

本科三年级的暑假的时候啊,会现场去测绘古建筑的。我们那一年呢,南锣鼓巷那块儿有一个帽儿胡同,正好有一个花园叫可园,这个花园是一个大领导住的,当时正好大领导去世了,新上任的大领导还没搬过来,空了一段时间,当地的建委就让我们去测绘一下。那时候我读博士助教,在里面逛了几天,开始觉得那个没什么意思,后来就关注了一下,然后就发现其实北京有很多这样的私家园林,但是保存的不好,而且关注度特别的低,然后就慢慢琢磨;开始是想写小册子,后来资料越采越多,不知不觉做了十年的时间,就出了一本比较厚的书。所以这就是一个慢慢滚起来的一个雪球吧。

这里其实提醒同学们,如果大家对传统建筑很有兴趣的话,就在你们学习工作的地方、或者你的家乡,这两个之中选一个地方,如果有古建筑的话,你自己选一个去关注:可以自己去找一些资料,然后没事儿就去拍点儿照片,做点调查,然后可以写点小的文章,这个没准儿就可能有大的发现。或者你做的长了、多了,就很有可能(有学术价值),这样就挺好的,因为中国有很多古建筑(的研究)还是属于比较空白的,没有人去做的。

日本有一个老头儿,他挺喜欢四合院大门口的门墩儿,那个东西大量的古建筑拆迁都没人要扔了或者砸碎了;那个老头儿就发现每家都不一样。他在中国住了很多年,他就拍了很多那个门墩儿,后来还花钱把别人不要的那个门墩儿买下来,他最后自己开了一个门墩儿博物馆,出了不止一本关于门墩儿的书,这个完全业余爱好者就可以做到。


修缮就是设计



(小编听说贾馆长曾经参与故宫和布达拉宫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所以这个具体的内容很好奇,贾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了这些项目以及修缮的原则)

贾馆长:国家每年都会拨大量经费,故宫和布达拉宫都是很重要的、持续了很多年的项目。故宫这个工程大概是02、03年的时候启动的,清华当年负责的是太和门附近的一些建筑的修缮。布达拉宫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不光是宫殿,还有山下面的附属性的建筑。修缮它本身呢学问是很深的,而且有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国际上的准则。国际上曾提出过《威尼斯宪章》,当然,对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文物上有时会有一些特殊性的东西,所以很难一概而论,但是我们有一些基本的共识:不改变原状,具有可识别性——就是哪里修复是可以看出来的,尽量少加东西。

小编:您在做的只是修缮工作而不包括设计吗?

贾馆长:修缮就是设计呀,一样要画平立剖图纸的,建筑设计的图纸画完后凭空去盖,它那个不是,修缮要不断标记:这儿有一个东西要换掉,那儿要添一个什么东西要在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上修改。

小编:修缮不是按照它原来的样子进行吗?

贾馆长:是要按照原来的样子,但是首先原来是什么样你并不知道,你要去研究,推敲,因为文物有时被破坏了或者后人改过了。其次去修缮不是因为要改,而是因为里面有残损,你要做测试,比如这块梁要换掉,这个地方要加固。很多时候要画这种图,这种东西不是现场去做就完的,它是经过很严格的设计的。


“慢慢走,欣赏啊”



小编请贾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北京园林里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看的。贾馆长首先提到的三个:颐和园、北海、故宫里面的御花园。

小编:在看中国园林的时候重点要看什么方面?

贾馆长:一般来说,园林主要是四个要素嘛,除了建筑物之外,还有假山,水和植物四个元素,但是不要孤立的去看这四个元素,要把它们综合看成组成空间的元素,体察园林空间本身的趣味。它的空间不像我们简简单单地看一个建筑物,就是靠房屋的构件等围合,园林里面呢,假山有时是屏障,然后树也可能围成一个小院子,然后水和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而这里面不仅仅有物质性的空间,也有很强烈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含义,这可能就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了。

小编:除了园林之外的其他古建筑有没有什么推荐看的?

贾馆长:如果时间很紧,在北京,排前三名的,特别强调的就是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三个地方在建筑史上是会特别去强调的。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西方建筑史中宫殿不是特别重要的,中国不一样,每个朝代都是皇权至上,所以皇宫建筑是最重要的。现在保存较完整的宫殿建筑主要就是明清时期的故宫,当然,关外沈阳也有一个故宫,相对就比较简陋一点。通过北京故宫特别能够完整的看到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建筑文化特色。还有就像天坛的话,就是一个怎样去表现中国人人与天交流的场所,建筑数量不多,但都体现了环境的艺术。这些都属于整个建筑史上经典的范例。

大家如果说更有个性化的趣味的话,北京有潭柘寺,一些古寺啊,可以去考察考察。更远的,房山有个云居寺,里面保存了很多古建筑,特别像唐朝的塔,这是很少见的。比如说也会有同学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感兴趣,北京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四个地方,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南锣鼓巷,然后东四,西四,然后就是什刹海。这其中话题就比较多了,你们可以看一看老的民居那些转街结构的方式,通过它们可以看出古代生活的特点,以及它们做出的一些现代化的变化,比如说后海整个街都是酒吧街了。这种东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冲突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好的兼容,这都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些话题,大家可以从建筑的角度去观察了解。

小编:您对同学在课下的建筑史的学习有哪些建议?

贾馆长:其实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建筑史包括整个建筑都是这样,多看书,多去看实物,然后再加一个,就是多想一想,当然大家去看的话,走马观花是一回事,你私底下做一些功课,看得仔细一些,多停留一下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家除了拍照以外呢,其实我还挺鼓励画速写的,现在大家可能都不太愿意画了。我觉得我那个时候不光画速写,还经常没事就会临摹杂志上面的图片,因为以前复印也挺贵的,就是作为一种锻炼的方式,我可以给你看看我以前的笔记。(于是贾男神给我们看了他当年做的一些读书笔记,小编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就几个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这句话对现在的学生更重要,因为现在的节奏太快了,快到所有的都是快餐式的,这个挺重要的,需要自己关注一下,沉淀一下。

(下方高能:贾珺老师的手绘和笔记)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建院3ATHU”

福利来啦!

     本周六下午两点,我们邀请到贾珺教授,在国家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报名详情请点击链接【讲座】贾珺:半亩山池半壁天——北京半亩园传奇||“匠意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系列讲座第一期。欢迎大家,现场将预留半小时,与贾教授进行互动,快来参加吧!




乡村文化人  

乡村拥有全国57.59%的土地和45.23%的人口,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根基之所在,也是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环境保护的命脉之所系。

RCRA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聚合全国农研专家、志愿组织、公益社团、乡友力量,为亟需支持的乡村提供乡土调研、创意传播、社区凝聚、人才培训、生态修复、乡村设计、品牌孵化、创业众筹等多项志愿服务。作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一级社团,RCRA本着精准造血、务实坚持、接力跨界、合作创新的态度,为全国乡村能力建设提供志愿服务。欢迎广大乡村基层管理者、社团领袖、研究人士、设计师、志愿者加入我们,一起实现“文化乡村梦”!


    关注 乡村文化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