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奇迹——旱地行船航运

 

自古船在水中走,几人见过岸上行。在长江,人们能见到岸上的纤夫拉船,然而在壶口,黄河纤夫不是拉船,而是...





自古船在水中走,几人见过岸上行。在长江,人们能见到岸上的纤夫拉船,然而在壶口,黄河纤夫不是拉船,而是抬船。



旱地行船起源于漕运,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黄河秦晋峡谷地段航运因此而发达,东西龙王辿就是这一带最繁华的水旱码头。

然而所有船只经过秦晋峡谷的壶口时,由于落差太大,舟楫难行,上游下来的舟船,在壶口的上游龙王辿处停下,敬过龙王,雇下两岸百姓抬船上岸到凿出的行船航道上,然后将滚木放到船底,人力拉船在石岸上行走数里,绕过瀑布,然后将船重新推入水中,方可继续顺流而下。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故而壶口旱地行船一直兴盛不衰,旱地行船也因此成为航运史上的奇观。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在交通运输工具为发达时期,壶口中游沿河两岸各地所产的粮食、油料、红枣、药材、皮毛、瓷器、冰碱、食盐等,也依靠黄河航运南销。

至明国27年(1938年),每年下运的船只约有4000——6000只,而每只船的载重量为500~1500千克不等,年运货量约为3万余顿。壶口船运也逐渐衰落。解放后,上游偶尔下来船只,当地乡民曾动用拖拉机拉船。上世纪70年代后,旱地行船这一航运史上的奇观才彻底消失。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摄电影《边走边唱》时,曾拍摄了旱地行船这一奇景,饰演纤夫的壶口乡老百姓无师自通的喊起了先祖留下的船夫号子,让陈导惊叹不已。


    关注 宜川县广播电视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