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彼得旧居:养在深闺人未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书中虚构了一个如梦如...



点击上方【丽江网】关注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书中虚构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秘宝地: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西端,有一座高耸入云、巍峨峭立的蓝山,山脚下居住着几千居民,他们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健康长寿。

那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成为了英语世界中“世外桃源”的指代词。



在丽江曾经生活过一位俄国人——顾彼得。他作为一个外来者,对中国西南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带着真切的情感并全身心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顾彼得写道,“我一直梦想找回并重新生活在那个重重大山使它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也就是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想像的地方。小说中的主人公偶然间发现了他的圣山,凭着我的设想和不屈不挠精神,在丽江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圣山”。

可以说,一个人的心在哪儿,哪里就是他的“香格里拉”。



位于狮子山西麓的顾彼得旧居是一座二层小楼,为丽江民居骑厦楼式样,重檐悬山顶,坐南朝北。原为一进三院,分别由主院、生活院、书房院构成。如今仅存顾彼得所居一坊楼房。院内落花纷纷,不扰红尘,是以游人想象中的美好。

故居楼下摆着古老的桌椅板凳及相关书籍,还有顾彼得的生平介绍。楼上则是顾彼得当年居室,陈设基本保留了最原始面貌,橱柜、桌凳、皮箱、马灯以及各种细节都散发着古老的岁月气息。



说起顾彼得,也许不及同在丽江的洛克名气响亮,但他对丽江的影响却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丽江创办的36个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丽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因为它直接催生除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如果没有“工合”运动,丽江的社会一直沿着其原有的历史轨道自然运行,要实现这样的进步恐怕得再等上百年的时间。

顾彼得在丽江的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同时感到非常的庆幸和舒心,不知不觉喜爱上了丽江,在感情深处把丽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自在的日子过得很快,9年时间一晃而过。



1949年7月,顾彼得离开丽江,而他的内心非常不舍。那一刻,萦绕在他心头的感慨依然是“已经实现的梦想就这样结束了。经过互相了解得到的幸福了结了”。



“他骤然悟到一场好梦就此消散,就像一切太美好的事物一样,一旦触及现实就彻底的消散了。全世界的未来,较之于青春与爱情,将会轻若云烟。而他也知道,他的思想驻守在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里,香格里拉就是缩影,而这个世界也处在失落的威胁之中。即便他努力振作起来, 但他看到自己想象的航道已受到有力的冲击和扭曲。那些亭台楼阁即将颠覆,一切都将要变为废墟。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不愉快,但却是无限失落的感到茫茫然不知所措。”

——《消失的地平线》

顾彼得到丽江可以说就是为奉献而来,无论当时的本地人对外国人是有多么的怀疑和不友好,他始终试图用诚心打动他们——他生性谦虚,待人诚恳,乐于助困,久而久之,丽江民众凡认识他的,无论男女老幼都乐意与他相处。顾彼得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平民百姓之中,以一个普通人的平等心态与眼光对待这里的事物,对丽江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却很少有民族偏见。



顾彼得离开丽江之后更是魂牵梦绕,时常怀念着丽江。他认为不能把丽江这座“圣山”埋藏在自己心里,为了不会忘却的纪念,他把他在丽江的所有经历和感受诉之于笔墨,并且坚定地把自己“作为纳西人中的一员来陈述”(作者自称),写成了那部流传于后世的《被遗忘的王国》,再度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认识和了解丽江的窗口。

顾彼得写道,“只呆了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探险家和旅游者,是不可能准确地评估这些‘大自然的孩子’们的气质的。只有长期生活在他们当中,密切地与他们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遵循他们的风俗,人们才可能最终瞥见事实的真谛。”



文字虽然是写给那些对丽江一无所知的人看的,但是,即使到过丽江一两天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仍然不能不被他的描写所感动、所吸引。因为那是一个在丽江生活了九年的人所做的观察和体悟,是发自心灵的书写。

不知道到丽江来的匆匆过客有几人知道顾彼得笔下那个失落的王国,那个尚未被开发的恬淡安逸的王国。

但我相信,那些深爱着丽江的人一定还是发现了现在的她喧闹背后的美好。

顾彼得旧居为古城免费景点,持古维票即可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 10:00-14:00 (随旁边客栈管理,开放时间不固定)

地址:狮子山西路义正办事处金甲村38号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丽江“三多节”期间欢乐多多 不容错过!


采写:辛晓琳
编辑:和昇 初审:陈肖 终审:张文杰


    关注 丽江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