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意大利当老师 讲述 . 東西堂

 

世界处处是课堂。...



Angle

广州堂友 . 東西堂
公众平台 | ID:dongxi99
组织 | 钰宝 . 東西堂志愿者相聚 | 回复 6 東西堂 . 全球社群

影音 | 回复 V 東西堂 . 视频节目
主持人荐语

走出去,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个世界。——東西堂志愿者 . 钰宝




2014年1月15日至2014年3月3日,那是我在澳洲留学期间的假期,有幸参与了AIESEC. Monash, Australia.组织的海外志愿者项目,去了意大利南部大区坎帕尼亚的首府——那不勒斯下面的一个小镇作了为期六周的文化交流志愿者,主要是为当地的中小学生设计以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演讲”与“课程”。

这是我第二次去意大利,不同于第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按图索骥”游,这次是真真正正住在当地人家里,参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交流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教课之余的闲暇时间还可以深度游览南部意大利各地,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意式教育面面观


我们所在的中学,应该算国内的初中,学生(11-14岁)只有一百余名,分三个年级。AIESEC分配到我们学校的有7个志愿者,分成两组,我和“鬼佬三人行”(一个马来西亚的男生,恰巧是我澳洲的校友;一个阿根廷的金发妹子、一个土耳其的小女生)一组,另外一个学汉语的俄罗斯女生(套娃妹妹)和两个中国女生(嘻哈二人组)一组。

每天每组都要上两个班,隔天轮换,这样每两周全校就能轮个遍,所以我们每两周准备一个topic就好,再加上当地初中每天上半天课,周一至周六(志愿者周五周六不上课),相当于只有四天上午的授课,任务就轻松得多。



到小镇的第二天就被住宿家庭送到了学校,我和“鬼佬三人行”到得比预订项目开展日期早,所以就聚在一起聊天。打破了初见的陌生感和好奇感,年轻人很快就活络起来。

望着窗外近在咫尺的维苏威火山,感慨教科书上的奇迹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的同时,也止不住担忧起未来六周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说来奇怪,到达之前,主办方迟迟没有交代我们具体项目内容,日程安排,授课对象情况,我所了解的全部只有开始日期与一个大概的项目介绍,就买了张机票飞过来了,连接机人的电话也是出发前一天才告知的,怀揣着一颗“要是项目不靠谱,就当在意大利旅行了”的忐忑之心飞过来的。

大家一聊才相视一笑,原来我们都是这么被“忽悠”过来的。这也是对意大利人办事想当然,全无计划的初体验,在随后的项目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只能哭笑不得地适应着。





刚开始的两周我们准备的topic是志愿者所在国家的文化概览,包括食物、特色景点、著名人物等等。进入教室的十分钟之内还是轻松愉快的,因为有当地老师在,孩子们还是坐在椅子上扮演“乖孩子”的形象。

然而老师一离开教室,马上乱成一片,虽然一个班级只有20余人,但是“熊孩子”的精力是无穷的,坐在桌子上的,坐在地上的,听到开心处,还有孩子随着PPT中的音乐“手舞足蹈”起来。

我们四个人完全没有应付“熊孩子”的历史经验,只能一会儿扮演严肃的小老师,一会儿扮演大朋友的角色,“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好不容易完成了第一天的课程,所有人都筋疲力尽,尽管才过了三个小时。







接下来我们也请求学校让我们旁听当地老师的授课,了解“熊孩子”的正常状态,便于今后开展课程。发现他们在授课方式上(老师讲解,学生发言,小组讨论)与我们国内的中学还是很像的,课程内容上文史哲类比数理化类难度要大些,而且也有我们所没有的哲学课、宗教课、第二外语(西班牙语)、第三外语(英语),种类丰富些。但是和其他志愿者聊过发现,和这些国家的中学相比,意大利的孩子上课还是相对活泼好动的,自由度很大,老师对待课堂纪律也是抓大放小,也许他们正是在这种不拘小节的气氛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吧。

开始我们还担心准备的内容是否能使孩子们感兴趣并参与进来,后来发现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无所不在的,他们随时打断我们提问题,引申提出新观点,主动提出全员参与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堂,孩子就立刻轻松起来,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孩子,和他们一起玩闹嬉戏,解答他们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分享我们的大学生活,那么多异国风情的趣事。

在那里,没有人注意到你发音不标准或者偶尔间漏掉了什么,一切都是即兴大于准备,参与大于讲授,有一颗爱和包容的心最重要。我感觉到,虽然相处得时间短,我们介绍的那么多文化知识点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及时消化得了,但是我们来了,从遥远的地球各个角落。

带来了新鲜感,带来了孩子们与外部世界“亲密接触”的机会,这些点滴的相处,自然而然地会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许只是一个扇窗,打开了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兴趣的种子便会萌芽,疯狂地生长。
熊孩子们


那边的孩子特别热情,见到我们就上来“贴面”,握手,和国内同年龄段的的孩子比起来一点没有拘束感,一个劲儿地问我们喜欢Pasta, Pizza么,意大利好玩么?最喜欢的歌手是谁?你多大了?你喜欢足球么?你有男/女朋友么?然后就拥上来要 加facebook好友,合影,写中文名字,特别自来熟。

你可能以为他们英语特别好吧,其实根本不是,绝大部分孩子也就停留在蹦单词阶段,能说完整句子的每个班就那么几个。但是奈何不住人家自信啊。一说不明白英语就开始blablabla冒意大利语,然后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肯定能听懂。



当然了,很多意大利单词基本上和英语同词根,再加上发音类似“口吃”版的英语,我们连蒙带猜也能懂个大概。有趣的是,意呆们手势特别多,说话语速快,表情夸张,再加上手势,简直像在跳舞。
寄宿家庭


南部意大利人真是特别特别热爱生活有情调,而且非常重视家庭,从《教父》中就可看出来。我住的那个小镇有点像以前国内那种小地方熟人社会。

亲戚都住不远,孩子都聚在一起写作业,然后姑婆互相串门什么的。我住的寄宿家庭把我当作他们家庭成员之一对待,带我去他们朋友家玩,集体出游,举办生日Party。让我给他们孩子辅导作业,去外公外婆家送我们做的蛋糕。

总之,家庭里的大事小情都必须参与,完全不把你当外人。刚开始还感觉很新奇有趣,但是时间长了文化冲突就出现了。可能因为我们这代成长在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强调自我空间,不是很习惯整天和亲戚邻里混在一起。

比如说有天下午(孩子下午不上课),我在房间里睡觉,不知道什么时候寄宿家庭的朋友来了一群人在客厅唱K, 我正在梦中被吵醒,好不容易睡着,就有小孩敲门,结果一开门又没人,就是那种恶作剧你懂得。

后来反复几次我就睡不着了,但是因为生气又加上语言不通就不想出去理论。后来和他们聊天才发现,他们是想让我参与到他们的家庭活动中来。本意是好的,但是他们的家庭活动是排的满满的,可惜本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一参与呀。后来,我自己有什么休闲计划就提前告知女主人,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冲突。







志愿者们


除了我们教的中学以外还有几个志愿者在其他两所学校,一共11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一律用英语交流。会经常聊到各国家不同的大学生活啦,一些文化上的小趣事。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深化印象和表达自我,了解他人的方式。

比如我教土耳其小女生通过看腿来区别中日韩妹子啦,反正他们傻傻分不清楚么;阿根廷妹子教我发西班牙语的卷舌音;中国“嘻哈二人组”邀我上她们寄宿家庭过“中国年” 。上课之余我们就组团去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都灵、博洛尼亚、维罗纳、那不勒斯、西西里。





真的是几乎每天都在路上。因为在澳洲上学的缘故,英语环境是常态,再加上和其他志愿者小伙伴们朝夕相处,渐渐交流就变得深入起来。

大家都是从聊音乐、聊电影、聊喜欢的明星、化妆品、衣服开始,渐渐开始问出一直隐藏在心底的那些带有“刻板印象”的问题。

比如和学政治学的俄罗斯妹子聊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历史变革;和阿根廷妹纸聊他们军政府统治下,低下的机构效率;和马来西亚男生聊马来华人的归属感;还和寄宿家庭的朋友聊具有匠人精神的“家庭作坊”如何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这回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全球化的魅力之所在。试想,我们是处在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年轻人,从小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印象里的一切文化符号、价值观都是如此相似,所以我们才能无国界般地交流,从而产生共鸣。

然而我们又各自不同,烙着各自“母语文化”的印记,在小范围文化圈经历着主人公的代入感,如此特别的体验,是其他文化圈中人所不能取代的。这次志愿者中的大多数,有着分别在几个文化圈中成长的经历,所以更自信,敢于去尝试不同,善于去包容异见。我相信,未来有这样经历的人更是不占少数,也许会成长成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017,相聚東西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遇见:挚爱安塔利亚》


    关注 東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