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综艺

 

文字的感染力量不在文字本身,而在心有所系...



朗读者

我以为朗读是文化人的行为,要声情并茂,要字正腔圆。 很显然,董卿颠覆了我的这一认识,《朗读者》变成了朗读的故事,参与的有台词功底深厚的表演者,有德高望重的各岗位研究者,也有连普通话都吐不清楚的普通人。

看《朗读者》,并不全是看朗读,那一定很枯燥,“者”的本意是人,毕竟只有人的思想情感更能打动同类。加上了故事的朗读,才可以让听者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之感。

越来越喜欢听故事,仿佛可以借此走近大千世界各不相同的人生,心里渴望得到一些被触动的柔软,或者某一瞬间的肃然起敬,再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点知道——原来有一些人是这样活着。

曾经不喜欢董卿。更多的原因在于坊间关于“花瓶”“背景”之类的猜测,也在于她主持方面的有板有眼不见特色。很多年过去了,央视主持人走马灯一般换了又换,董卿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

《朗读者》里的董卿,多了一些沉稳和成熟,言谈之间也有智慧与感性不时闪耀,听说她是这一档栏目的制片人,看得出她不只付出了心血,更投入了情感,所以不再为了完成任务般生硬地说台词。

镜头里的她有时引经据典,有时循循善诱,有时细语家常,有时泪光闪现,所有他人的故事便娓娓道来,与经典名章一起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也便觉得文字的感染力量不在文字本身,而在心有所系。


向往的生活

印象中的黄磊还是《似水流年》里的一枚小鲜肉,于灵秀的江南水乡缓缓走过;或是《人间四月天》里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用一首首新派诗捕获了无数少女的芳心。

不知道中间有多久没见,黄磊变成了《男人帮》里不求上进围着家庭打转的邻家暖男,再变成《极限挑战》里精于计算狡猾幽默的“老狐狸”。心里是有一些落差的,我很难把印象中的这两个人统一起来,怎么说呢?这黄磊,相比于其他极力挽留青春的艺人,是过于松散了些吧!

好在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向往的生活》类似于过日子,黄磊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子的中心,他对蘑菇屋的大小事宜指挥若定,再对嘉宾们刁钻的点菜应对自如。在我印象里,烹饪不过为了果腹,从不觉得任何一个人闷在厨房里能做出多大成就(当然以此为职业的除外),但当黄磊用土砖黄泥搭就的灶台制造出一连串的美味时,还是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了。

我依旧不喜欢厨艺,但不再奇怪一个明明可以通过演艺大红大紫的人何以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做菜如此衷情,那是黄磊的爱好,或者说高一点,那是他的追求。

网络里相继看到黄磊的足迹,他活跃于话剧舞台,他做导演,他参演电视剧,他做美食节目,他还钟爱妻女……

可能,一个人真的要在活到四十岁时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黄磊用他毫不克制的臃肿身材告诉我们,自己想要,并且不断付诸努力的,才是向往的生活。


最强大脑

看《最强大脑》源于女儿。

从这档节目第一季的第一集开始,就和女儿一起关注着,那些近乎变态的游戏规则下,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崭露头角,挑战着本来不可能的脑力极限。

说心里话,我经常听不懂游戏规则,我只是在选手们完全相同或极其相近的答案里被震撼。愚钝如我实在想不出选手们的大脑里被了安放什么特殊装置,让他们快速旋转如机械,微观辨识如扫描。对我来说,这是一群神一般的存在。

《最强大脑》终于拍到了第四季,却不想被舆论带到了风口浪尖。幕后推手、节目漏洞、选手素质、急功近利……网上所谓的内幕此起彼伏,让人如雾里看花,不知所踪。

其实说到底一切还是利益的驱使。节目组因为利益放弃了以科学为依据的初衷,让并不成熟的选手有机可乘;选手们太想赢了,不惜投机取巧碾压对手,说到底有些人胜之不武。

于是终究有些心寒。如我和女儿这般追了几季的粉丝们,曾经怀着满腔的崇拜与热情,妄图去见证一次又一次奇迹,却不想参观了一场游戏,在这游戏里,脑力的极致在人心的诡秘面前落败得溃不成军。

好在,还有一些人极力挽留着优雅,那是年龄阅历与胸怀意境的渗透,不争,不屑争,是给对方最无形、也最有力的打击——既然不配作为对手,他纵苟且又何妨!

说到底,最强大的不是大脑,而是人心。


    关注 筱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