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新时期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小组讨论式教学研究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这就告诉我们,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



0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

小组讨论式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讨论式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按4~6人围坐在一起,然后布置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小组讨论式学习。教师只是走过场似的在学生中间转上一圈,学生在缺乏具体指导的情况下,如一盘散沙,不知如何讨论,回答自然没有深度,小组讨论式学习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则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场面,否则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于是,教师频频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学生处于疲沓状态,缺少兴趣和热情。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在布置小组讨论式学习任务时,分工不明确,学生没有弄明白合作的目的和任务;在学生小组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少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小组成员缺乏个人责任感,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技能差。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对小组讨论式学习大唱赞歌的大有人在,但具体对“小组讨论式学习”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和应对策略的材料比较少。为此,我们就这一问题成立了课题组,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些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等,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式学习,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间在互动作用下的协同并进、共同发展。我们相信,有效的小组讨论式学习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02
研究过程


⒈ 确定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式学习,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间在互动作用下的协同并进、共同发展。

⒉ 制定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调查法

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行动研究法

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组织全体语文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案例分析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鲜明有效的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案例,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经验总结法

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撰写课题报告。

⒊ 明确研究过程

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和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⑴ 进行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研究。

主要任务:① 设计有效方案,具体实施;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②完成有关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中期报告。

⑵ 问题研讨阶段。

主要任务: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03
研究成果


㈠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情报调查分析

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在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误区。

⒈ 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化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小组讨论式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有“形”无“质”的合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⒉ 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小组职责分工不明确

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⒊ 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忽视小组带头人的功能

忽视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就不能深入。教师本人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⒋ 忽视小组讨论式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小组讨论式学习。

⒌ 小组讨论式学习等同与小组学习

传统的学习成为一种知识的积累,教师的责任大都是将文化演进的结果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无趣,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配合学生发挥本身的潜能,重视相互讨论的教室情境,是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习的研究重点。目前,就小组讨论式学习,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理解上,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式学习。(当然,这种说法从“合作”的本意出发,抓住了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外在特征。但是如果把其简单理解成是几个凑在一起,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小组讨论式学习,这种理解自然没有抓住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内在本质特征。科学地分析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一种方法而已。)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定义缺乏真正的理解,对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方法缺少必要的了解。

⒍ 未处理好小组讨论式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叫学生起立回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教师刚布置完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我们都知道小组讨论式学习有利于拓宽思路、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但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地学习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小组讨论式学习时“浮”“泛”的现象。

⒎ 小组讨论式学习目标不明确

小组讨论式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

㈡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界定及其特征

小组讨论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以及全体的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小组讨论式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小组讨论式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具体体现在:

⒈ 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⒉ 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⒊ 运用小组群体的交往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讨论式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㈢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原则

⒈ 趣味性原则

要创设愉快的课堂情境,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成效的愉悦感:乐学—爱学,这是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前提”。

⒉ 活动性原则

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强调动脑、动手、动口,增加开放性、实践性时间,促进知、情、行和谐发展。这是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桥梁”。

⒊ 有序性原则

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让学生有领会新模式的时间,体现从易到难、由表层研究到深层探求的递增性。这是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基础”。

⒋ 主体性原则

在小组讨论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两者又是导、主相互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用各种创新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保证”。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的策略

⒈ 合理分组

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校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

⑴ A型组(异质组):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基本做法: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⑵ B型组(同质组):由于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又相对较弱。况且,能力强的同学对能力差的同学的帮助有限的,当他们之间的差距超越了能力强的同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因此,在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具体做法同样可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4-5人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差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这在异质组内也许上无法体验到的。

⑶ C型组(异同混合组):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优势在于课堂内增加了生生合作的机会。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合作时,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我们在小组合作时,常常会保留异质组,引入同质组。具体做法: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的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优等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组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降低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⑷ D型组(自由组合组):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我们还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不同,再加上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会产生厌倦之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效率。因些教师有时应灵活改变合作小组的形式。如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合作小组;还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⑸ E型组(随机组合组):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教师还可以随机组合。如一副牌,去掉正、副王牌,剩52张牌。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教师要求手持“同花”的先组合成4个大组开展讨论;再将手持相同数字的组成小小组进行交流。这样 由大组讨论到小组交流,学生得到的信息以及合作效果,远远超过以上几种组合形式。由此还可以想到一些游戏活动的组合方式,比如按班内学生的学号编组,个位数同号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先进行合作讨论,然后按十位数同号的重新组合再合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交流。

以上列举的5种小组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小组讨论式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⒉ 培训技能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内设立几个岗位。

当然视组员人数,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⒊ 把握时机

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的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小组讨论式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小组讨论式学习:

“导入时合作激趣”“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往往由教师一言概过,揭示新知。但如果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对旧知的复习中发现问题,则显得形式上较活泼,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

“新授中启发心智” 这一环节是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纠正错误。同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小结中评价提高” 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了不使小组讨论式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小组讨论式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的基本途径

1.精心设计小组讨论式学习内容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小组讨论式学习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认真地备课,挖掘出教材中有深度、难度、有开放性等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内容。

2.制定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时的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要真正做到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仅仅有恰当的学习内容、明确的分工是不够的,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时应遵守的规则必不可少。因此,在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时,师生应制定出相应的规则。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合作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和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差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发的,它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与实践。要真正使学生掌握小组讨论式学习所必需的技能,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⑴ 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在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之前,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成功保证。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事例使他们明白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⑵ 让学生清楚要掌握的合作技能的具体表现

在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应使他们清楚要掌握的合作技能的具体表现。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它们是:1.听取;2.说明;3.求助;4.反思;5.自控;6.帮助;7.支持;8.说明;9.建议;10.协调。对于学生来讲,课堂小组讨论式学习基本技能细则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不易掌握。教师可以将这些技能编成儿歌对学生进行训练。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下一些小组讨论式学习的能力。

① 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小组讨论式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② 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小组讨论式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③ 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④ 认识小组讨论式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小组讨论式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小组讨论式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式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讨论式学习产生认同感。

⑤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⑥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

⑦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⑶ 在课堂内为学生创设实践合作技能的情境

教授技能的最佳时机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新的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所选篇目富有时代感,情节活泼生动,许多篇目适合表演,而学生又乐于表演,教师可利用这些课文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在排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合作技能;口语交际课专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设置,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常常会因观点的不同展开辩论,这时更需要教师点拨、指导他们在辩论的同时恰当地运用合作技能,培养他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掌握合作的技能。

⑷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成语接龙比赛、古诗大比拼等。各小组为了能取得胜利,肯定会积极做好赛前准备:分头搜集材料,共同研究,明确分工。比赛中更是紧密团结,密切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⑸ 在生活中运用合作的技能

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依赖于生活中经常地应用,并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习惯。因此,笔者以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把这些合作的技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意识,如:当学生得到帮助,应让他能主动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感谢;当学生之间因为意见的不同发生矛盾时,引导他们怎样向别人提建议,怎样接受别人的建议等,最终能用学到的合作技能处理这些矛盾。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⒈ 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⒉ 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 互相质疑 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⒊ 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善于调控,对一些普遍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⒋ 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小组讨论式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研讨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的几种方法

⒈ “互帮互学”式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互相帮助,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弥补了中低层次学生在一些问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但还不能很快或全面解决问题的不足。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有利于未能完全掌握知识的学生都能及时掌握。但在互帮互学中要消除学生之间的歧视情况,所以教师要特别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⒉ “仿真模拟”式

“仿真模拟式”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复制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然后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活动,意在让参与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理解和表达学习内容。

这种小组合作模拟活动形式,其显著特点在于可以激发小组内全体成员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置于数学活动环境中,“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实际体验,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使各层次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但要注意的是,每个角色的扮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才智。

⒊ “主题研究”式

这种合作形式主要是各小组内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结合难易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材料,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解决方案不同,但得到的研究结果相同。

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自主选择解决的方法,即能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同时从多样的方法中,使各层次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新知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是自主选择材料,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选择材料上予以正确指导。

⒋ “个案选择”式

这种合作形式是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时,也是各层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各成员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方法不同,其研究成果也不同。

这种小组活动形式的特点在于,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丰富多样,各小组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的热情很高。让别人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自己也分享到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同样也是因为自主选择材料,教师要在学生选择研究材料时予以正确指导,注意到差异性。

⒌ “拼图”式

这种合作形式通常是教师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块分解,每个成员以子课题形式进行研究,以便对问题的研究更加集中。当完成一个单元或关联性比较强的几个单元,或在期中、期末复习时,组织学生把平时在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甚至整册所学的一系列概念、公式、算理、应用等连结起来,形成系统的认识点,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巩固、深化平时学习的材料,可采用“拼图式”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

这种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活动能有效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除了要独立地完成自己所分得的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教学组内其他同学的任务,由于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大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都会产生兴趣表示关心,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⒍ “筛选”式

这种合作形式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消息来源,小组成员再根据提供的资源进行筛选,讨论出小组认为合理的研究方案。

这种小组活动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使学生合作技能得到训练,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⒎ “课外协作”式

“课外协作”小组活动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课外合作活动,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协作能力,使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满足感。

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除了以上几种以外,还有“游戏—竞赛式”小组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
04
研究效果


⒈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

⒉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组讨论式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爱提问题、爱发言的好习惯,学生会给教材和老师挑刺。学习参与率也上升了许多。

⒊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进行碰撞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火花。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合、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⒋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初步学会合作,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逐渐养成了合作的习惯。学生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必须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同样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也增强了个人的竞争意识。
05
讨论与思考


小组小组讨论式学习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学生过多的班级,不仅给分组、小组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而且,由于座位挨得近,学生之间容易说闲话,做小动作;课堂气氛很难控制,有时看起来很热烈,其实混乱的局面等多方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  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关注 我的班级我的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