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可是你知道吗,和尚并不住在庙里啊!

 

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在大家的印象中,寺、庙、祠、观、庵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就像俗语里说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可实际上,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今天,我们就科普一下,顺带给大家解开对出家人的认识误区。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大理寺。其实,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

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云南 大理崇圣寺)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珠海 金台寺)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曼谷 大理寺)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比如:孔庙、武侯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
(厦门 土地公庙)


既然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庙的规模就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南京夫子庙)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无锡 华孝子祠)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 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成都 武侯祠)
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因为道教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
(北京 白云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苏州 玄妙观)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西安 八仙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南平 溪源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猜您还喜欢:

生、旦、净、末、丑,中国色彩的秘密和魅力

春天的南国:觅得一朵暖春光,踏马归去马蹄香


    关注 国开老年开放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