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出品·微信】以前我觉得武汉是个挺败人胃口的地方

 

一个以糙为美得市井之城,竟不乏惊喜。...





特约撰稿人丨青年艺术家 陈小日

陈小日,文字工作者,曾任京蓉两地艺术杂志主编,出版有长短诗单行本《我们就是河流本身》。现工作生活在武汉。

在很多城市野过浪过,只身打马,来去无方。国内省份几乎都被我走遍了,踏破铁鞋,常年高悬运动排行榜首位。只不过那时候张小龙还在憋大招,年轻的朋友们即使想给我点赞,也没什么渠道。



唯独没去过西藏,往后也不打算去。

客在他乡感受人文风貌是件好事,但上升到涤荡心灵,这个事情就变得有点儿市井且暧昧了。要真有境界,立地就能成佛,何须三跪六拜演给自个儿看。况且,但凡嚷嚷着独自进藏的人普遍没什么自控力,容易对自我怀疑这件事上瘾。

我从来不怀疑自己,我只怀疑搞错了目的地。



先说北京

零八年奥运落幕后,我只身前往北京宋庄艺术区,开始挽起袖子搞艺术,一搞就是四年多。住在漏风的四合院,吃着黄土味的肉夹馍,两耳不闻窗外事,期间失恋好几场。那时候闲,写诗作画没有企图心,院门当口一坐就是一下午。

我觉得我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料,天赋异禀,不搞当代艺术简直辜负了上天的旨意。所以得空就去看展览,想学习学习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都是如何坑蒙拐骗的。看得多了,渐渐就有了眉目——北京是一座戾气爆棚的城市,妙就妙在各路艺术家会用各种花式观点,各种体位解构我们的日常。要么炫技,要么炫观点,那会儿的艺术和杂技几乎是划等号的。正巧艺术收藏也火爆,艺术家落地就能生根,艺术品上台就能落槌。万象之下,百态横出。

我喜欢的三个艺术家都是在北京结识的。

厉槟源,午夜望京裸奔的哥们儿,他的很多行为作品都让人泪目,身而为人做到了绝对浪漫和仪式感。宋冬,以艺术手法梳理个人家庭脉络,是艺术反哺生活的典型案例。俞心樵,前段时间获得意大利国际文学奖,以诗作刀剑,捅破了我们每个人蒙在眼前的窗户纸。

 


现在想来扎根北京的原因很简单——艺术家遍地是,酒色财气样样不凡;艺术展也杂,或传统或当代,架上装置摄影雕塑行为百花齐放…人在其中,养分十足。



讲完北京,再谈成都

先后辗转两年多,我在水边钓过很多鱼,也在岸上泡过很多妞。那会儿在人民中路专职写作,既任艺术杂志主编,也开两性专栏,每日闻茶起,每夜迟迟归。

成都是个绝对意义的温柔乡,从艺术活动便可一探究竟。北京的艺术家爱表达,成都的艺术家则爱喝茶。人一表达就会有观点,人一喝茶容易变细腻——我在成都两年多,坚决只看摄影展,周末捧一杯竹叶青,携不同的女伴在光影中陶醉。

当时看过不少出色的主题摄影展,有1:3画幅的乡土叙事,有阮义忠老师的台湾影像誌,有日本大师的街头之作,也有青年摄影人着眼日常的私影像。林林种种,一旦装框上架,射光打下来,故事便定格,人心就能趁热流动起来。那种感觉特别好,好到你会不自觉拿自己当现代诗人,甚至还会特别愚蠢地写观展感言。



受此影响我在成都拍了不少人像作品,颜色好看有味道。后来也逐渐养成了收藏胶卷相机的习惯,目前手上最老的一台皮腔相机是1930年的,比我家爷爷还老。

所以一座城市的文艺思潮——往小了说是氛围,往大了说是脉络,它是会影响和驯化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的。你可能不信,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见多识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胸应该再塞一点24字价值观之外的东西。
说回自己,之所以乐意甩开膀子搞文化艺术,是因为发觉绵里藏针的东西更有价值,也具备让人心头微微一颤的力量。现代社会实在太僵硬,即使背井离乡谋生活,也会权衡目的地的经济形势,会权衡人在城中的发展前景,会权衡…

我没那么大格局。

我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做不到春种秋收,哪有资格管什么GDP。所以选择在哪过日子,我只看重工作之外的生活:能不能让我软下来。这也就是我写下这个标题的原因——

武汉,挺败人胃口的。

因为它根本喂不饱我。

我曾尝试去美术馆、去博物馆,无一例外每次都失望。没别的,散漫。人在日常生活中散漫是一种情致,但在艺术耕耘上散漫是一种罪过。以我百余次观展的经历,至今也难对那种工作人员会打盹织毛衣的艺术空间提起好感。

如果非得以上帝视角,谈谈去过的众多城市,两个月前可能会这么说:

“我其实挺担忧的,走南闯北,一城又一城。但目力可及的绝大部分城市,连个像样的艺术空间都没有,文化艺术活动贫瘠又可怜,你们让那些两手空拳的年轻人,以后老了该怎么办?”

因为我觉得老了以后,能拼的就只剩下优雅了。





荟美学馆,落座在汉口,开幕至今不足两月。无论是门前的蛋形雕塑,还是两次展览的风格走向,基本可以判定这将会是武汉文化艺术的新高地。毫不夸张。

年前开幕展,办的是王心耀先生的中国风个展。开幕当天人头攒动,按我的评价体系:“轰动了江城美术圈”。能来的人都来了,就连出差在外的冷军先生和曾梵志先生,也都专程拨来电话以表祝贺。



开幕展名叫{风·象},主题恰当作品也精良。中国风韵,西方骨架,11幅架上绘画每一张都值得你驻足沉思。我在暖风中抿了杯咖啡,抽了半包烟,画得是真好。

前几天新的主题展开幕,这次直接把卢浮宫给搬来了。







蒙娜丽莎的版画来了,思想者雕塑也来了。言而总之,你对法国有概念没概念的艺术佳作都来了。这可能是武汉的第一次:展览邀请到了法国卢浮宫官方唯一授权的艺术机构,以官方出品限量复刻版的方式,重现了世界另一端的八百年艺术缩影。
真正的重点是,一个以糙为美的市井之城,会有个美学馆(艺术馆)能以如此高度(气度)去运作属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行为。更令人咂舌的是,它的运作方实际是一个房地产品牌项目:华发·中城荟

抱着“如此尊崇文化艺术的开发商究竟会造出怎样的房子”的心态,我顺着美学馆的后门直接上了五楼,花了半小时逛了逛他们刚刚开放的样板间——咱们以前闭着眼睛下结论的观点可能要改写了。

 

豪而不壕,低调有质感,一切以人为本。降噪体系、全屋净水软水体系、防霾防尘体系及温控体系…全屋精装,所有配置均系国际大牌。对一个死磕所有细节的天蝎座而言,就连壁纸都好看得让人迈不动腿。



我们常说匠人之心不可多得,是因为浮躁和浮夸慢慢成了主流。文化艺术如此,平地盖楼亦是如此。特地执笔此文,是想对华发·中城荟说声谢谢,谢谢你们再次把我对武汉的胃口吊了起来。

年轻的朋友们,等着我在荟美学馆办个展吧。




    关注 矩阵互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