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选集

 

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天,这么多鸟,真好看,真的超级好看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

都说有魅力的人都是有着一颗高尚且孤独的灵魂,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光芒,这样的光芒不仅照耀了他们而且也温暖了我们。

下面这首歌就是这样一位女生弹奏的哦,是位咱们学校钢琴过了十级的妹子弹奏的哟,那那那~就点开吧

内容简介         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国各书店同步上市和读者见面。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三字经》必将再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也必将成为一部可以传世的“新国学经典”。



作者介绍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八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本集导视〕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的识字课本,为什么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为什么它一经面世就广为流传?这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了什么的深意呢?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呢?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呢?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有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

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一个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

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炼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最主要的我们知道叫“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经》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称《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是什么,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这六字个,从表面意思看,“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

一派,孔子的说法。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派,荀子的说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他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儒家思想家“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对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是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有这样的意见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公孙丑上》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

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害羞,觉得一种很自省的一种心;辞让之心,应该彼此谦让,彼此谦退;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我们可以举出好多的例子来说明孟子的这个观点。

◎性善论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年轻时代敬重的那些老诗人老作家,如今绝大部分连同他们的作品一起销声匿迹了。

还有那些获得全国文学大奖的诗人作家,许多作品获奖后随即就速朽了。

这种现象真是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深刻的思想性、高远的前瞻性和完美的艺术性,才能经得住时代和时间的淘洗,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成为传世经典。

——张小放
——本期编辑——
责编:吴丹
校对:吴丹
编审:汪令昕
文字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付晓晨、网络
音乐来源:王昕楠
投稿:2476939667@qq.com



    关注 华华在线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