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伍罡-一摔之后

 

我的孩子二十年后会干什么?...

2016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去美国旅游,首站就到了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朋友特意请我们去品尝著名的德州烤肉。



吃烤肉的地方在郊外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农家乐式的餐厅简约粗犷,标准的西部风格。直径两米的巨型烤炉令人叹为观止,熊熊燃烧的炭火映红了牛仔的脸庞,滋滋冒油的大块牛肉和粗如儿臂的香肠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身材健美的德州少女头戴白色牛仔帽,明眸皓齿,金发披佛,怀抱吉他弹唱着美国乡村民谣,声音高亢嘹亮,节奏明快爽朗。

露天的就餐区域简单地摆放着木制的桌椅,用一道石墙分隔开来,石墙顶部大约有一米高,20厘米宽,两边矮一点的位置可以坐人。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在石墙上爬高上低追逐打闹,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围坐在不远处悠闲地吃喝聊天。

正当我咔咔一块牛排、吱吱一节香肠、滋滋两口啤酒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很闷的一声响,转头一看,是其中一个男孩子不知什么原因从石墙上掉了下来,脊背朝下,重重地摔在了坚硬的石头地面上。这一下摔得够呛,孩子瞬间没了声音,其他一起玩的小伙伴也吓坏了,都愣在原地不敢动弹。

事情发生的位置离我很近,我也一下愣住了,脑中迅速出现一系列程序化的画面:

孩子失声痛哭,父母迅速围拢。

摔伤孩子的父母满脸焦急:你怎么搞的?!摔哪儿了?疼不疼?能不能站起来?

其他孩子的父母纷纷指责:告诉你们不要跑!不要跳!就是不听!看看摔着了吧?!多危险啊!都别玩了!回去老老实实坐着!

孩子们惊恐万状,拼命解释和开脱自己:不是我推的!不是我碰的!不是我拉的!不是我追的!

如果其中有爷爷奶奶,可能就会有人拍一下地面或踢一脚石墙:都是你把我孙子摔的!孩子别哭啦,我已经打过它了!

这些都是我司空见惯的熟悉场景,已经变成了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等等!别急!这是在德州,美国德克萨斯州,牛仔的故乡,不是山东德州,扒鸡的故乡。他们会不会和我设想的反应不一样?

只见孩子的爸爸迅速跑到孩子身边,单腿跪地俯下身来,一只手轻轻握住儿子的手,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眼睛,眼神中充满关切,而不是指责和焦虑。

孩子从爸爸的手中感受到了力量,从爸爸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关怀,最初的惊恐逐渐缓解,强烈的痛感显现出来,身体在轻轻地颤抖,眼泪涌了出来。爸爸的另一只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脸,但是并没有急着把孩子抱起来。

这一点爸爸做得非常专业。在颈椎可能受到损伤的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制动和固定!首先让伤者不要动,特别不能转动头和颈部,旁人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者,否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二次损伤,会导致神经永久受损,甚至造成瘫痪或死亡,需要等待急救医生到达,进行颈托固定后,再小心搬抬,送医院救治。这是急救常识。

2016年10月网上有一个视频,在超市里一位爸爸拉着孩子的两只手在前面走,孩子紧跟着爸爸走在后面,突然爸爸不小心向后跌倒,结果整个人压在小孩的身上,并砸中了他的脖子。旁边好心的女售货员扶起男子后,又横着抱起地上的小孩,将他交给爸爸,爸爸托着孩子跑出超市,送到医院时孩子因为颈椎骨折不治身亡。这就是没有急救常识的结果,断送了孩子唯一可能的生存机会。

爸爸的镇定让我这个旁观者也定下神来,我抽空看了一下刚才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发现他们就像经过事先演习一样,迅速四散开来,跑回了各自的父母身边。父母们都没有责怪自己的孩子,而是一边搂着孩子的肩膀或腰,抚摸着孩子的头轻轻低语安抚自己的孩子,一边静静地注视着那对父子。他们知道受伤的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自己的亲人,他们相信自己的朋友知道应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就像相信他们自己一样,如果有需要,那位爸爸一定会向他们求助。

剧痛慢慢地缓解,躺在地上的孩子开始尝试自己轻轻地转动头部,看来没有什么大碍。爸爸这时才长长地透过一口气,用手慢慢把儿子扶起来,找了个凳子坐下来,把儿子抱在两腿之间,轻声地安慰他,静静地等他恢复,依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责备,也没有什么照顾不周的内疚和躲过一劫的庆幸。

看到孩子渐渐恢复了,其他孩子的父母轮流走过来,在孩子的头上摸一摸,肩上拍一拍,轻声地说上两句,大意是问候一下,同时鼓励他是个很棒的小伙子。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这个意外的事件结束了,孩子们继续玩闹,父母们继续聊天,周围的其他人看来是司空见惯,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只有我这个外乡人,一手拿着变凉的烤肉,一手拿着变热的啤酒,还在琢磨刚才发生的事情。



这段发生在身边的插曲,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并不简单。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特别是户外的活动,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他们社交的方式,还是他们挑战自我的方式。有一定挑战和竞争的游戏,难免会有意外发生,绝对安全的游戏,对孩子来说就是乏味无聊的游戏。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保证孩子在游戏时绝对安全,而是在相对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

这几位父母处理这个意外事件的方式很到位。

首先让受伤的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时刻在关注我的,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随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我身边,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我做了什么。

其次是让其他的孩子感到父母是绝对值得信任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是不是我闯的祸,当我感到紧张和害怕的时候,我都可以得到他们的安慰和帮助。爸爸妈妈的怀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这里是我的根据地(secure base),在这里我可以躲避风雨、治疗伤病、补充粮饷。

同时还给所有的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们是在玩游戏,这是你们的天性,也是你们的权力,是应该被理解和被尊重的。虽然出了点意外,但这不是你们的错,你们不需要为此承担超出你们年龄和能力的责任。作为父母,虽然我们很在乎你们的安全,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要求你们,放弃游戏带来的探索的乐趣、社交的乐趣、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成就感。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所以我们理解你们。

如果我是那个爸爸,让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冷静思考后再去行动,估计也能基本做到他的水准,但是我不相信那位爸爸和其他孩子的父母都像我一样每天努力地学习儿童心理的知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他们的习惯。

我讲《成长与陪伴》的课程好几年了,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被隔代抚养的问题困扰,也会有一些爷爷奶奶辈的朋友对这个课程不太感冒:我们没学过什么课程,不是也把子女带的挺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把孙子孙女带好?



其实这不是爷爷奶奶们有问题,要怪只能怪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经历的过程,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比如地铁,美国波士顿地铁1897年建成通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第一次乘坐的时候,感觉好像进了鬼屋一样,昏黄的灯光投射在没有粉刷的粗糙水泥墙面上,老旧的列车转弯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站台上没有油漆的木制座椅恐怕比我的年纪还老,让我对美国的印象大打折扣。这和我们国内大城市地铁宽敞明亮的站台、高度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光洁崭新的车辆简直没法比。

从硬件上来说,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有些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跨越的,比如育儿理念。

三十年前,我们的父母养育孩子的目标,是想办法让孩子吃饱穿暖,能够没灾没病地健康长大,别闯祸,少惹麻烦,多读点书,有个稳定的工作,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孩子每个成长阶段有什么心理需求,有什么天赋和特长,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三十年前,我们作为孩子的目标是努力读书,战胜学校里那几百个同学,考上大学,将来能够坐在办公室里用脑袋工作,不用日晒雨淋地用体力讨生活。如果有机会,能够走出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到其他的大城市去开开眼界,就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美国?那是做梦也梦不到的地方。

今天,我们作为父母养育孩子的目标,已经远远不是温饱和身体健康这么简单,而是要想办法让孩子每个阶段都能按照科学的规律成长,将来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能够到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能够进入世界上最好的机构工作,或者能够自己去创造改变世界的东西。因为这个目标清晰可见,实现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今天,我们孩子的目标,是在这个时空日益缩小的地球村里,和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在一个平台上全方位地一较高下。他们较量的不仅是身体、智力、眼界、电脑和外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人格,也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个东西和孩子六岁以前的成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目标变了,对手变了,养育孩子的方式自然就要与时俱进。

我的父母当年做梦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能坐在美国德州的天空下,吃着烤肉,喝着啤酒,琢磨着别人孩子摔了以后会怎样。



今天的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我的孩子二十年后会干什么。但是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她未来的竞争对手也包括这几个在石墙上玩耍的美国孩子。

今天我和他们的父母虽然在同一片天空下喝酒吃肉,但是我们的底子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父母的父母,都是用差不多同样的理念和方式养育孩子,而我父母养我的方式和我养孩子的方式有天壤之别。

美国人的育儿理念并非绝对完美,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时间,一些错误的育儿理念也曾风靡一时,很多家庭和孩子也付出过代价。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医生、心理学家的努力,育儿理念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越来越遵循科学的规律,这些科学的理念又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父母,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今天的习惯。

当发生孩子摔下来这样的事情时,那些家长的反应都是一致的,因为过去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处理的,将来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处理,这是他们比我们先进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从育儿理念上来说,我们的父母确实不如他们的父母,但只要我们努力地赶上他们,我们的孩子将来就不会输给他们的孩子。

我们这一代人三生有幸,赶上了天翻地覆般变化的三十年,享受了许多父母从未敢奢望的东西,所以注定要付出比父母更多的心血,特别是在养孩子这件事上。

老天爷很公平,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暮色四合,凉风习习,在这个美妙的德州之夜,既享受了美味的烤肉和冰爽的啤酒,又有人现场教学,演示育儿理念,不亦快哉!
老伍
2017年2月9日
于深圳塘朗山下
作者:伍罡
编辑:杨蔓
.
.
ps:
《成长与陪伴》深度成长班  新班时间预告如下: 
心理咨询预约:
18129910616
0755-82554655
爱果工作微信号:
szaiguo(爱果小号)


    关注 种爱果儿童成长关爱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