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博罗|湖镇清代祠堂,记述富商传奇故事

 

湖镇梅潭村就静静地坐落在沙河边。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子,却隐藏着精彩的故事。...







沙河,是博罗县境内两大河流之一,流经博罗县湖镇、龙华、园洲等多个乡镇,在东莞石湾汇入东江。历史中的沙河曾是一条繁忙的河流,水运络绎不绝。湖镇梅潭村就静静地坐落在沙河边。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子,却隐藏着精彩的故事……

▲衮堂徐公祠
一排徐氏祠堂,皆雕梁画栋
梅潭村历史悠久,村里生活着张、徐两个姓氏村民。其中,张氏村民在这里居住已经有800多年了。踏入梅潭村,首先看到的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张氏宗祠,后边一排四五座壮观的花岗岩青砖祠堂夺人眼球。但最壮观的,是衮堂徐公祠,建于明清年代,坐南朝北,有三进。公祠两边修有石台,都是花岗岩修筑。祠堂宽敞,第一进天井两边分别建有一座凉亭。台基、墙基、柱础、檐柱、台阶等,都用花岗岩制造。祠堂里石柱林立,细数有18根之多,或圆或方。

那么这座如此精巧细致的衮公徐公祠建筑-,究竟是何人何时建的?
▲衮堂徐公祠内精美的木雕
徐百万:广州发家后携百万银两回乡
村里60多岁的老人徐但家揭开了谜底。“这座祠堂是我们村里的‘徐百万’徐太成为纪念他的父亲衮公建造的。”

“我们生活在沙河边,以前大部分村民都不耕田,而是靠手工艺或沙河运输吃饭。”徐但家说,村子兴盛的时候有3000多人,靠水利之便,徐氏村民主要靠油坊、糖寮(榨糖)、砖窑为生。村民制作的物品,从沙河运到下游,或通过东江、珠江转运至珠三角售卖。清朝嘉庆年间,村民徐太成外出求生,在广州十三行发了财。

徐太成当初怎么在广州发家的?梅潭村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徐太成开始在广州十三行一家洋行打工,洋行老板因病危把国外的儿子叫了回来。当他儿子回来后,发现其父已经病入膏肓至难以开口说话。他正询问洋行债务的时候,洋行老板突然抬手指着徐太成说道:“徐太成……”接着就咽气了。洋行老板的儿子以为是欠了徐太成钱,给了徐太成一笔钱。后来,徐太成拿着这笔钱,自己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当他发家致富后,想到家里的父老乡亲,就想出钱替村里建造祠堂行善积德。当时,因怕路途险恶钱被抢去,他把白银放在筐底,上面放置菜脯,用船从广州运回来。村民帮忙把箩筐抬上岸时,发现筐下面全是白银,起码有百万两以上,于是有了“徐百万”的名号流传。

为七个兄弟,建青砖大宅
除了为父亲建立起富丽堂皇的祠堂,徐太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兄弟。在这一排徐氏祠堂对面,是一大片青砖古宅。“‘徐百万’有8兄弟,他排行老大,对面就是他给7兄弟每人建的青砖大宅。”徐但家说。

这片青砖大宅大部分保存比较完整,小部分被拆除了。其中一座大宅很壮观,大宅内分成多个小院子,夯土墙做墙基,青砖到顶,门框窗框都用花岗岩砌造,墙上装饰有清代的如意金钱砖雕。“这是当年徐太成建给老三的房子。”徐但家说。

虽然徐太成在广州有自己的房屋,但他还是在家乡修建了一座宅子。相比兄弟的房屋,他的房屋低调得多,进出宅院只是一个小门。房屋虽然不大,但修得很精致,墙面石头严丝合缝,地面不少地方都铺着麻石条。
▲这两座相邻的大宅是徐太成为其兄弟修建的。
千金出阁道
在徐家祠堂和对面的青砖大宅之间,还有一条两米宽的沟。村民们说,这曾经是博罗有名的“千金出阁道”的一部分。“这里曾经是一条石板路,现在已经沉了下去,成为一条水渠。”梅潭村一名村干部说,原先村民都是从这条道进出村的。

有关“千金出阁道”有这样的传说:名闻遐迩的博罗县龙华镇五村陈百万的小女儿嫁往湖镇镇梅潭村,而这条泥泞小道总让这位千金拖着一身泥巴回家,爱女心切的陈百万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历时一年铺就了这条从家门口到梅潭村的“千金出阁道”,全长10多公里,宽3米。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条“千金出阁道”其中一部分花岗岩以前被拆去建房子,另外一部分花岗岩于上世纪70年代用于修筑水利工程,没能完整保存下来,只剩下村里一小段。

“村里有传说,陈百万的女儿嫁给了徐百万的儿子,也有的说是嫁到我们隔壁的村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千金出阁道’确实从我们村经过。”一位村干部说,他们计划挖水渠,重现石板路。”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惠州日报,由博罗头条编辑整理。


    关注 博罗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