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孩子和你没话说!

 

常有父母发愁地说: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总是没说两句就没话说了,想再问点什么他还嫌我烦。也有少数父母担...



今天,小编结合了一些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常见错误进行解析,并给出一些基本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误区一问的问题太宽泛,不够具体

建议问小,不问大;问具体,不问抽象

    很多父母爱问下面的问题: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你今天有没有调皮?”“你在家听话不听话?”通常孩子一脸迷茫地回答:没做什么/调皮/听话……

然后,话题就进行不下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无法理解抽象事物。所以,想与孩子对话,要避免问太宽泛的问题。不妨从具体的小细节问起:今天在学校都学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呀?”……

如此可以了解孩子做过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和人。孩子回答的过程中,还可顺便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判断孩子的好恶。

误区二:把质问当聊天

建议:问感受,不问结果

      有些父母比较严厉,或者自己比较忙,他们跟孩子说的话往往是这样的: “功课写完了没?”“这回考试考了多少分?”除此就没别的柔和些的话可说了。



父母这样问话,关注的多是孩子做事的结果。对话通常以问句的形式开始,一旦孩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就会以一番斥责终结谈话。

父母向孩子问这种话,自己觉得是对孩子的督促和管教,尤其亲子共处时间少的话,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好好“管教”孩子。但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关注是有条件的,他们只在乎我的“成功”,根本不在乎我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长此以往,不仅亲子关系会变得疏远,孩子的自我建构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这种教养条件下长大的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害怕失败,怯于尝试新鲜事物。

父母们不如换个问法:

“功课还顺利吗?我看你好像刚才有些烦呢?”“你觉得哪些课程比较有意思?”“你最喜欢弹哪一首曲子?我很想听一听呢!”

与孩子面对面眼神交流,以此来鼓励她!



误区三:总是以“你”做问题的主语,只关注孩子个人情况

建议:问问孩子身边的人,减少孩子的抵触和防御

      很多父母常常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犯错误,就会直接问: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捣蛋?有没有跟小朋友打架吧?

这种问法,要么会引起孩子反感,要么将“捣乱”“打架”等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并在孩子心里夯实了,最终把孩子推向那些负面暗示。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取迂回战术。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就问问别人家孩子,比如下面这样的对话:

家长:“你们班上今天有小朋友被批评了吗?”

孩子:“XX被批评了。”

家长:“他做了些什么事被批评了呀?”

孩子:“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和别人说话。”

家长:“哦,那老师肯定很生气吧?有惩罚他吗?”

孩子:“嗯!老师让他罚站了!”

家长:“那老师有没有这样惩罚过你呀?”

孩子:“没有。老师还表扬我了呢!”

    如此,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大体表现,学校里的老师上课的一些具体情况。当然,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问谁被表扬了,谁吃饭好,等等。这样的沟通,也能够帮父母看见孩子在群体中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评价,从而去把握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如何行为处事的。



误区四:时时不忘“教育”孩子,尤其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行为或观点时

建议:只共情,不批评,否认

    大人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总是容易显得高高在上,正确无比。

譬如:

家长: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没?

孩子:可多啦!今天XX放了一个大臭屁,我们都笑啦!我们还在操场跑步了,我跑了第一……

家长:嗯,不错呀。看起来你和其他小朋友都玩得很好啊!他们都很喜欢你吧?

孩子:是啊,不过,XX今天打我了。

家长:噢?为什么?

孩子:因为我想玩皮球的,他不许我玩。

家长:那你怎么办呢?

孩子:我就走开了。

家长:走开了?妈妈不是告诉过你,要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吗?再或者你也可以去告诉老师啊!你怎么记不住呢?下次一定要记得胆子大一些啊,听见没有?!



谈话到这里基本上就失败了。孩子往往会闭嘴,低头,不再说话了。上面的谈话,其实是家长把自己内心对“不敢争取自己权力”“太胆小”的忧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对孩子来说,皮球就是皮球,跟敢不敢表达/争取自己的需求/权利,并无任何关系。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跟孩子沟通:

孩子:因为我想玩皮球,他不许我玩。

家长:哦,那你怎么办呢?

孩子:我就走开了。

家长:那你那会儿是不是很难过?(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表达共情)

接下来,有两种可能性的回答,和父母的应对办法。

若孩子回答:也没事啦!他想先玩皮球,我就玩别的去。等他玩好了,我再玩!——这种回答表示,“挨打”事件只是一个小朋友之间正常的小冲突,且并未对孩子的情绪有任何影响。那么,父母也就不必再把关注点过多放在这件事上面,继续聊其他的就好了。

若孩子回答:是啊,我还有些生气。我就是想玩那个皮球。——这种回答表示,孩子的确对这件事心怀芥蒂。

家长仍然不能着急上火,正确做法应该是继续倾听,并稍作引导:

家长:哦,你生气啊。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比如下次你还想玩,遇到他阻止你,你打算怎么办呢?

从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办法。

当然,除了上述几大误区需要避免,亲子沟通时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以下是我的几个提醒:

1. 沟通时,要与孩子有目光交流;

2. 孩子小的话,就蹲下来,平视孩子;

3. 孩子喜欢大人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这类亲密动作,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意,让你们的心,靠得更近;

4. 无论孩子的话有多好笑、幼稚,都要保持诚恳的态度,不要随意发笑,否则,孩子会认为你在嘲笑他,而不愿意再跟你说话;

5. 与孩子说话时,不要一边看手机,一边用“哦”“嗯”之类的语气词敷衍孩子;

6. 有时候,孩子会说出一些让你吃惊、甚至反感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脸上的表情,保持淡定,先听孩子说完。让孩子在你面前畅所欲言,比立刻解决你所认为的那个“问题”更重要。等孩子说完,再客观地就事论事不迟。

分享源自网络


    关注 欧宜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