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在神木倾听悠远的故事

 

红碱淖、二郎山、高家堡古镇、杨家城、石峁遗址……这些神木县知名的自然人文景观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红碱淖、二郎山、高家堡古镇、杨家城、石峁遗址……这些神木县知名的自然人文景观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角又是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畅游神木,从一段段悠远动人的故事中读出不同景致所历经的沧桑和所蕴涵的气质。

  城东南生有神松三棵,故名“神木”,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松下枕石而眠,梦游天河;王维亦曾为神松留下过美妙的诗句。正如神木县的名称里蕴涵着传奇的故事,游走在神木的人文山水间,也有听不完的神奇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或是神话人物,或是历史人物,还有些我们甚至无法考究他们的名字,但通过一代代的讲述我们依然将其铭记在心,因为这些人物和故事已经注入神木山水的血脉中,成为铭记神木久远历史的文化符号。
红碱淖——昭君的眼泪
红碱淖有一个美丽的别称“昭君泪”,据说公元前33年王昭君于远嫁匈奴的路途上,行至尔林兔草原,下马回望中原,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难以回还,顿时万般惆怅汹涌心间,竟在此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形成了这一汪沙漠之湖——红碱淖。

悠远的传说如今化为雕像,时光仿佛回到千年之前,风姿绰约、怀抱琵琶的昭君正立于红碱淖湖畔,回首间思绪万千。神木人为昭君立起雕像,不仅因为那美丽的传说,更因她曾让这方土地远离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那份宁静正如眼前的红碱淖,40余平方公里宽阔的湖面澄净清透、了无边际,在四周沙漠的映衬下,湖面犹如镶嵌于黄金上的宝石,碧玉无瑕,清透明丽。

春生万物,静谧的湖面会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这是因为红碱淖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还是全球最大的遗鸥栖息地,每年四月至八月,占全球总量90%、多达20000多只遗鸥会来这里繁衍生息。除了遗鸥,白天鹅、鸬鹚、白鹭、金雕、鱼鹰、鸳鸯等许多野生禽类都会在春秋之际来到红碱淖,成千上万只鸟类聚集于此,上下翻飞、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在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中,昭君有“落雁”之美貌,难道说这无数鸟儿真是被昭君吸引才纷纷落于湖畔?或许吧。但用科学的道理来讲,是因为红碱淖这片草原湿地的自然生态非常优良,气候温润,适合鸟类繁衍生息。

红碱淖的“淖”在蒙古族语里是水泊、湖泊的意思,单从名字就能看出蒙汉文化的交融,在红碱淖,除了浩瀚的沙漠、静美的湖泊、舞动的鸟群,还能体验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有人悠然漫步湖畔,有人于伸向湖心的栈桥凭栏凝望,有人在岸边欣赏蒙古族舞蹈、品尝美食,也有人乘着快艇在湖中飞驰,不时发出一声声尖叫,沙滩上的孩子们嬉戏打闹,尽享沙地和水上游玩项目带来的乐趣。在红碱淖,在这片昭君遗落的神湖,总能寻到一段让你沉醉其中,欢快忘忧的时光。
二郎山——二郎神的护佑
相传天神二郎神为了给神木城遮挡风沙,便打算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大山作为屏障。于是他担起两座大山飞驰上路,正巧遇到一位老大娘,二郎神为了讨个吉庆话,便问到:“您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神木城吗?”老大娘说:“唉!远着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气之下便使了神威法力,飞来神木城西边化为了二郎山。

在神话传说中,二郎神力大无穷,且和孙悟空一样拥有七十二般变化,化作一座大山对他来说恐怕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他这种牺牲自我、福泽一方的精神。二郎山矗立于神木县城以西1公里,也俗称为西山。正像传说中二郎神所期盼的那样,它的确为神木抵挡了不少风沙。为了纪念这位护佑神木城的天神,人们在山上建起了二郎庙,祈求风调雨顺。

早在1443年,也就是大约700年前,二郎山上便建起了许多道观寺庙。登上二郎山,穿过山门,沿着陡峭的三百六十多级石阶拾级而上,在1公里的山脊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二十余处殿宇,有地藏洞、总兵祠、聚云堂(三身佛洞)、浩然亭、朝仙洞、养真洞、古沸洞、观音阁、二郎山庙(三圣庙)、龙母庙、诸神殿、韦驮楼、三教殿、观音堂、祖师庙、玉皇阁、西岳殿、碧行宫(娘娘庙)、山神土地庙……二郎神是道教的神祇人物,山上建有道教道观很容易理解,可为何又陆续建起了许多佛教和儒教的寺庙呢?这恐怕也是遵循了二郎神心胸宽广、包容的特点。在一座殿宇之上,竟同时供奉着儒、释、道三教元始者的神像,这种罕见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宗教形态,也为二郎山赢得“西部宗教圣地”的美誉。

二郎山海拔1082米,山形陡峭,松柏林立,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来这里爬爬山、活动活动筋骨,一路欣赏照壁、碑石上众多极富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石刻楹联、题字,再拜一拜二郎神等众多神祇仙圣,整个身心都会变得宁静而充实。
高家堡古镇——陈镒的边关
明朝时期,神木地区属于边陲要塞,为了巩固边防,明正统四年,也就是1439年,陕西巡抚陈镒选择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高家庄构筑堡城。陈镒不但建起城墙,确保一方安宁,在他三次镇守陕西任职期间,还解决了陕西的饥荒等问题,因此深受百姓爱戴,陈镒与老百姓相敬相爱的故事至今仍在神木广为流传。

相传明朝时老百姓对巡抚陈镒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去朝廷时,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当他回来时,欢迎的人群则数百里而不绝。陈镒得民心,也得军心,在他前后镇守陕西的十余年里,建功立业无人可及。如今,行走在历经近600年战火和风雨侵蚀的高家堡古镇,依旧青石铺就的小巷,依旧鳞次栉比的古老北方民居,依旧庙堂烟熏缭绕,戏楼唱念声声,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万人空巷迎接父母官的盛况,还能从斑驳残破的城墙中读出将军固守城阙,挡贼杀敌的英勇气概。

经历代修睿增建,如今的高家堡古镇东西长400余米,南北300余米,东南西三座城门各建有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城内为十字形街井布局,城中央建有中兴楼,以此楼为中心,商铺、戏楼、庙宇、四合院依“井”字形分列四周街巷,其建筑飞檐踞兽,廊腰漫回,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遗韵至今不逊。

高家堡古镇不是历史的定格,而是流动的溪流,这里点点滴滴记录着从古至今历史的变迁。除了明清古建筑和商铺,“国营饭店”“人民医院”“东风照相馆”等招牌带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回味曾经热情似火的年代。漫步高家堡古镇,犹如穿梭在时光隧道,无论一片斑驳的青砖,或是一碗地道的当地小吃,都能勾起人们对于千百年前的无限遐想。
杨家城——杨家三代将士的坚守
唐天宝年间麟州城建城,到宋代时,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三代杨家名将在此誓死守边,北拒契丹,立下了赫赫战功。世人怀着对捍边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为杨家城。后世虽杨家城历代改徙,战火连年,并最终被弃置。但杨家将的故事历经千年,至今仍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忠烈正气铸就于神木杨家城,这座城池位于神木县城东北约20公里。宋代时,杨家城为一方要塞,它“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是抗击契丹、西夏的边防重镇。

今天的杨家城遗址总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主要由东城、瓮城、紫锦城、西关四部分组成,这里保存有残存的夯筑土城墙约2800米,墙体周长约4公里,城垣轮廊清晰,其中西关的面积最大,遗存有大量唐宋时期的砖、瓦、脊兽等建筑材料和防御用的雷石。

来到杨家城,一定要到城东北角的崖畔找到两口深井,这两口井为石中开凿,深不可测。当年杨家城屡遭围困却总是能挺过来,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井水常年源源不断,将士们不必为水源犯愁。相传,在杨家城东南原有三棵松树,粗可二三人合抱,人称“神松”,今神木一名即由此而来。如果没找到神松的痕迹,便绕着一棵杨业手植柏树转上几圈作为追忆。这总是应该的,连杨业的对手契丹人都敬重他的风骨和气节,为他修了庙宇,我们又怎能不常到这片英雄的土地,缅怀杨家豪杰们的英勇忠烈。
石峁遗址——点亮文明前夜的人们
公元前2300年,在神木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山峁,人们兴建起一座庞大的城池,从现存的内、外城遗址和房址、墓葬等遗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杰作。虽然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已无法得知工匠们以及这座城里百姓的名字,但从诸多遗址中我们还是能读出他们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他们是点亮文明前夜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况,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不断挖掘探寻。

这座由4300年前人们所建的城池,便是今天闻名中外的石峁遗址。这座总面积425万平方米的遗址是已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面积最大的城址,虽然没有任何文字史料记载,但从发掘出的遗迹来看,人们还是能揭开当时的气候、文化、社会等方面信息。

最直观的便是城墙及房屋的设计方案。石峁遗址包含内城和外城,内城中心为“皇城台”,是一个垂直高差达70米的高台,周边筑有石墙,台上有宫殿建筑基址和池苑遗址。与中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夯土城墙不同,石峁遗址的内外城均为石砌而成。另外,还发现内外瓮城以及夯土墩台、门塾、马面等城防设施。这些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史前石城的建筑与功能有重要价值。

你以为4300年前的人们只会建筑城郭吗?来到石峁遗址,亲眼见证后你一定会为当时人们的艺术造诣惊叹。玉铲、玉璜等精美的玉器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紫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在外城东门址内还有近200块壁画残块,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用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在技法上和汉代及以后的壁画相似。

难怪石峁遗址会在2012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2013年入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4300年前的人们竟曾创造出如此惊人的成就,那儿肯定还藏着更多有关他们的故事,等着你前去发掘探秘!
本文为《西北旅游》杂志2017·3期杂志,转载请注明来源


微信号:shanxi-you

由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

与西北旅游传媒

联合出品
联系电话:029-85265092

邮箱:1041399663@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游陕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