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石渠宝笈”

 

9点不能到故宫里的,这几天就先别去了...



今天到故宫看了“石渠宝笈”书画特展,去前对人多做了充分准备,一早没到8点半就扎进了武英殿,整个还比较顺畅,中午快1点出来时,外面的情况就这样了……





还在继续拐弯,真的没看到队尾……



因为已经中午1点了,笔者问负责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这么长的队伍,人又是专门买了故宫票来的,今天还能看上吗?

他居然很肯定地点了点头,可以想象,后来的观众,会是怎样的走马观花。

其实,跟外面这状况相比,展厅里的人流还好,东西两个配殿的展厅,我们去时甚至还有些空。

我在想,管理部门也许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改变这种状况,把好事办好:

  • 一是的确还可稍微加快些主殿参观者的看展节奏,让那些排在长长队伍里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也能尽快进殿
  • 二是再规划出两条去东西配殿的看展排队线路,通过合理设计,让三条观展队伍轮转开
  • 三是排在队伍比较靠后、2个小时内进不了殿的,可否通过“领号”之类的办法,让大家自由一些,可以去延禧宫看编纂篇,或参观故宫其他地方,而不是一整天都耗在排队上
  • 还有就是,故宫没进行调整之前,您如果9点前不能进到大门里,买票就要慎重,可以等热度降降再来
实在是,看着雨天里那些被甩在长长队尾的人,虐心。



展厅里,看《清明上河图》也需排队,不过因为流量控制,还算快。



因为隔着玻璃,人又多,其实细节也看不清楚,对《清明上河图》两个感慨:一是比想象的小;二是画卷保护得很好,画质清晰,没看到什么残缺。下面这张是下载的微故宫图片,可以参照出画幅。

附:《清明上河图》里的文化密码



另外几件被公众关注比较多的藏品,有进武英殿即是的《伯远贴》,晋代的王洵的真迹,三希堂法帖之一。



再是西配殿的韩滉的《五牛图》,唐代真迹,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其流传及重回故宫的过程也很传奇(可自行搜索)



还有韩滉“文苑图”,印象中是中学美术课本的封面。

一个感受是,其实大部分清以前的名作藏品,都比我们读帖看册时想象的要小,在想是不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夸张了



展品大多是宋以后的,宋四家的作品都有,不过蔡襄的据说不真。







蔡襄的字没照,其实都不该照,因为规定不许拍照,大概是担心控制不住闪光灯吧,很理解。用手机拍这几张,是想贴子有点儿现场感,绝对没用闪光灯,文过饰非,惭愧。

最后这张是谁的字,能认出吗?



欢迎关注【深夜读书】


    关注 深夜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