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家拳发劲

 

内家拳发劲亦可称为发力。自明代产生内家拳以来,如何发劲,如何发好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内家拳修习者。...



内家拳发劲亦可称为发力。自明代产生内家拳以来,如何发劲,如何发好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内家拳修习者。近年来,关于内家拳发劲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论调。去异求同都是围绕着如何发劲、如何发好劲这个主题,目的是为了让众多内家拳修习者少走弯路和错路。

作为内家拳的代表,形意、太极、八卦都对发劲有自己的理解和描述。形意拳谱中有“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中是“眼到,手到,腰腿到”,这些描述都提到了发劲所需要调动的身体部位,这些部位包括脚、腿、腰、手。但这不是全部,在发劲过程中调动部位越多,发出的劲就越脆、越透。

发劲都有一个过程,就是以腰为轴,上至脊、肩、肘、手,下至胯、膝、足。内家拳的基本姿势大体相同,大致都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舒掌、扭腰送胯、裹臀提肛等。其中“以腰为轴”是内家拳发劲的核心。人的腰在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发劲时腰往后一挺、左右一送,则由曲变直,由短变长,俗称“塌腰”。劲力则分为上下两股,两股劲力各自延伸。

向上之力,沿脊柱上行,过脊背至大椎,催动背部上拔,这个就是拔背。俗语云:“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能含胸就能拔背,能拔背就能含胸。劲力再由大椎经肩、肘、腕,作用于手。这个过程包含了沉肩坠肘、坐腕舒掌,其中沉肩坠肘最为关键。形意拳诀云:“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向下之力,过命门下行至胯,催动胯部向前向下送出,此时力分两边,一阴一阳、一开一合、一松一紧,使胯部产生一个回锉劲,这就是“扭腰送胯”。腰、胯、臀为一个整体,由于胯和臀连在一起,所以在腰力下行催动胯部后,臀部肌肉先向外向下舒展,然后再轻向前内收敛,这动作称为“裹”,也就是裹臀。同时尾骨内敛、肛门微收,感觉臀部肌肉将骨盆包裹起来,又似乎有一种用臀部稳稳托起小腹的感觉。形意拳称呼其“提肛裹胯”、“谷道内提”;太极拳称之为“裹臀吊裆”;八卦拳则说是“紧裆收胯”。裹臀提肛有助于腰马合一,能令全身连为一体,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同时又能聚炼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但又不伤肝。

由于臀胯的移动是一个向前向下的过程,腰产生的劲力能下延至膝,催动膝盖,胯动而膝动,膝动而足动。整个过程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领劲,最后足尖抓地。这个抓不是用脚趾抠。而是应该如同壁虎一般,整个脚如同一个吸盘吸住地面。此时,整个身形挺拔如苍山劲松,静则不动如山,动则侵略如火。

太极拳经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说法,扭腰送胯、含胸拔背、裹臀提肛这几项要领即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如同钟表里的零件,齿轮之间互相咬合,环环相扣,一动则俱动、一停则俱停。

内家拳的修习者都知道形意拳、心意拳把练拳境界分为明劲、暗劲、化劲三个层次,太极拳也有此类说法。太极拳对练拳境界一般分为招熟、懂劲、神明。这两种划分方法是互相对应的。历来描述明、暗、化三劲的文章犹如过江之鲫,有的通俗易懂,有的艰深晦涩。其实明暗化三劲非常简单,归纳起来一句话:明劲梢节发劲,暗劲中节发劲,化劲根节发劲。

常人活动筋骨时候,甩手踢足,这手足就是捎节,这个劲就是梢节劲。拳掌指足皆是如此,只是习武之人把这个劲练规范了。如果说练武之人是一颗参天大树,明劲就是这棵树的根基。无论到了何种境界,抬手发劲的时候都要用到明劲。所以,明劲是根基之劲,明劲练的越好身体的力量就越大。反之,明劲练的不好,身体很难有力量。具体到动作,就是以腰为中心,扭腰送胯带动四肢,大开大合、出手如鞭、劲透四梢。这个就是明劲,所谓明劲者拳之刚劲也,也就是懂招。

暗劲中节发劲,也有人说是暗劲肘底打人。中节和肘底都是一个统称,其大体是指把练出来的明劲含住、蓄住,藏在身上。也就是“拳中之柔劲”。通过呼吸和手足身体的动作将散乱人体内外的气力,藏裹于身体,收回于丹田。与自身丹田元气相交,从无到有、从虚到实,渐渐蓄力。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练习之时全身劲气包裹于体内,藏而不露。和明劲的区别在于,明劲手足停则劲停,暗劲手足停而劲未停。此时拳劲隐蕴、暗含,是纯以意行气,劲力少发但劲意要充分。动作要达到周身圆活自如,意气连绵。周身之力要有“灵巧”之意,与外力一接,立有反应,也就是太极拳所说听劲而入懂劲的阶段。

所谓化劲,也就是跟节劲。这个根节也就是指武者的身体,也就是说劲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说身体成为劲的一部分。举手抬足劲力自然而生,不再需要刻意的蓄力发力,为变化随心之意。此时练拳,不需要再练外形上的规矩,纯以意练,是暗劲练法的一种深化。意到而力生,拳拳服膺,收发随心。全身各处都练得能蓄能发,梢节、中节、根节,全身无处不发力,浑身处处千斤力。是所谓易髓之功夫,苟有道心还需参悟道家门法,专务炼神还虚,外物、外力随身感应,无需眼耳即可知之,身体发肤感知细微。从而达到蚊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境界。此亦即太极拳所说由懂劲而至神明的阶段。

内家拳的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层度逐级而上,由一步之劲(秦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进而成为一尺之劲,再进而成为一寸之劲、一分之劲,最终周身气劲浑然一体。

修习者当由修习明劲开始,练到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犹有内功一法的奠基有成。再求暗化之劲即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直接练习暗劲也非不可,但是修习者功力的增长并非直线,而其关卡甚多,容易丧失继续修习的信心。

所以自古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习拳架、练习明劲,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


    关注 内家新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