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父爱,两种人生

 

最近有两个人很火。一个是董卿,刚有《中国诗词大会》大讨论,最近,她又以制片人身份,推出并主持了一档全新的文化...



最近有两个人很火。一个是董卿,刚有《中国诗词大会》大讨论,最近,她又以制片人身份,推出并主持了一档全新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反响很好,豆瓣评分打到了9.2。



另一位是柳传志。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董事局主席,2011年11月2日卸任。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企业家、投资家、泰山会成员、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这位73岁的知名企业家,终于在去年年底,见证了自己46岁的儿子柳林的婚礼。在《朗读者》的首期节目中,柳传志作为朗读嘉宾分享了他此前在儿子婚礼上念给儿子听的亲笔信。

点击上方视频看柳传志朗读自己给儿子写的一封信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遇见”。当柳传志遇见了董卿,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特别是为人父亲的哲学。当董卿的父亲VS柳传志,一个父亲到底应该如何管教子女?

董卿和柳传志录制《朗读者》


“柳式原则”妻子儿女也绝不能违反

 “当真有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我也会采用一些比较更强劲点的方式。”在《朗读者》的节目中,柳传志对董卿如是说。日常生活中,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第一,联想有个著名规定——高管子女不得进联想,包括柳传志的一双儿女。这个规定的缘起很单纯,柳传志担心出现互相联姻、盘根错节的关系影响公司管理和发展。

柳家旧照
第二,任何人任何时候绝对不能迟到。这是柳传志在1990年给公司定下的规矩,执行到今天已经有二十几年。任何人开会只要迟到就要罚站,这时主持人就会停下,所有人安静,用这种尴尬惩罚迟到的人。他自己也被罚过三次。而这个原则即使在家里也不能变。

有时大家出去玩,比较随意,就剩下柳传志一个人较真“谁迟到了,该如何惩罚”,把气氛弄得很紧张,这时他的太太都会觉得好气又好笑,但在柳传志看来,不迟到已经是他的品牌,别人就等着抓他迟到一回。既是原则,哪里有让步之理?

第三,绝对不能说谎。去年,柳传志曾和他的儿子柳林登上《新闻联播》节目,谈论“孝”。柳林就“吐槽”——小时候有一次因为考砸了,怕挨骂,他就偷偷改了分数,结果遭到父亲的冷战。因为父亲认为,成绩可以不好,但绝对要诚实。

柳传志的儿子柳林


董卿: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当柳传志在节目中侃侃而谈时,坐在对面的董卿接话说,自己的父亲也是极严厉的。

她讲述,自己在上海出生,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7岁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有时天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从床上提了起来,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董卿说,有时候她抖小机灵,下楼以后就找个门洞躲着,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再喘着气跑回家,假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跑完了……”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
“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董卿说,那时候,爸爸在当地报社当副总编,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对方也不好意思收免费工,说那就一天给一块钱吧,打工两个月董卿拿到60块钱。
她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最有难度的就是换床单,“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的干着……”
当时董卿觉得特别委屈,爸爸还特意到宾馆看了看她。“我一见到他,哇的一下就哭了起来,说太累了,我不干了……他还很难得的摸了摸我的头,说坚持一下”。
董卿在《挑战不可能》节目前回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时,泪洒现场

同为严父,大相径庭

但同为严父,柳传志和董卿之父俨然大相径庭。

柳传志的“严厉”是抓大放小。当柳传志对董卿说,他会采取强劲方式坚持自己的原则时,他的后半句是,“但我仍然会很在意他们的感受。有的时候,比如他们的某些缺点,假定不是原则性的东西,那我只能去启发。”

柳林曾一度抽上了烟,柳传志的太太不喜欢,让当父亲的必须和儿子严肃表明态度,柳传志却不干了,原因很简单——抽烟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作为戒过烟的人,他也理解戒烟的难处,既是这样,如果他严肃勒令孩子戒烟,孩子不同意,他能怎么办?以后戒不掉,能怎么办?

要是乐观点,柳林听了爸爸的话,开始戒烟,但就是戒不掉,情况就更尴尬了——因为儿子陷入了“说到但做不到”这个原则性的问题里了。当爹的难不成还和孩子撕破脸?……最后,柳传志采取的方法是,不谈,顶多平常聊天时,多说说“你要能把烟戒了,我高看你,我觉得你了不起”这类话。后来柳林自己就真的把烟戒了。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他说他没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孩子的,就是聊天,茶余饭后说起对某些人的看法等等,大家从各个角度去谈。他甚至担心自己对孩子造成太强势的影响,曾说:

“孩子们的事情,具体问题谈得很少,基本都是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具体情况我不了解的时候,发言比较少,了解得比较清楚了,我才敢说。”

他甚至对董卿坦言,自己有点“怕”孩子。这种“怕”,其实就是在乎,在乎自己的原则和孩子的选择是不是会打架,而藏在这种“在乎”背后的,就是充分的尊重。
但董卿的父亲的“严厉”,是“控制”。 董卿曾说,自己心里上最难以接受的,是爸爸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董卿和父亲母亲的旧照
心理学上有“控制型人格”的说法,在家庭教育中,就逐渐衍生出了“控制型家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 最终,孩子不是对自己要求极高,不断通过不要命的奋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是全无主见,事事得听父母指点。但无论是哪一种,孩子都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被塑造出来的附庸。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要不是父亲这般压力,有董卿出头的这一天吗?”这是个可怕的反问,因为它用董卿成名的光环,掩盖了她儿时几尽残忍的经历,掩盖了千千万万个最终没能像董卿这般崛起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即使降落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也将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

孩子需要怎样的严厉

良性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有弹性的、平等的。这需要柳传志式的深谙“抓大放小”之道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不会干预孩子的每一个选择,也不会将父母威权凌驾于孩子的自我意识之上。他们尊重孩子是独立而自由的个体,尊重孩子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力,还给孩子享受人生起起落落的资格。

只有这种“留有余地”的严厉,才能给孩子的人生提供长足的养分。

在《朗读者》节目最后,柳传志回忆起父亲柳谷书说的一句话:“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而今,柳传志将这句话转送给儿子柳林,并加了一点补充,“要懂得融通,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做人要融通,做父母又何尝不是?我们继续怀抱对孩子未来的理想,但不理想化地对孩子指手画脚,尊重孩子,不期盼孩子每步都比别人跳得高,孩子反而能比别人走得远。
联系我们:
QQ : 545623239
电话/微信:15332176919 
N.19音乐教育



    关注 19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