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台湾】这个读书会,不读书?

 

川越海峡...





你是否收到过这样的邀请:旁听读书会,大家先共赏一部电影,再做观影心得分享。

这样的做法似乎愈来愈常见。现代人总是忙碌,若指定共读一本书,没读完的朋友来了心虚,长此下去,聚会令人却步。改成看电影后,轻松多了。

那么,一起读书,是给人压力的活动吗?如果不把读一本书当功课,是否会好些?但不共读一本书,要在什么基础上交流?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看以下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新的感悟。

阅读是什么?于我而言,那是认真对待——打开书本,钻入另一时空,取得一种看世界的角度。书是什么?书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内建一套系统化的感知结构,在我们对于书的传统想象里,它以文字的形式落实下来,偶尔图大于文,譬如画册与摄影集。

其实,我们对于书本形式的想像力可以更丰富,电影是书,展览是书,演唱是书,地景也是书,当然,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本书。近年开始风行的“真人图书馆”,有如达人演讲和专业咨询的综合,读人,把此时此地的此人化为一个情感思想的系统化载体,使得焦点化甚至客制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当书的样貌如此弹性,把纸本书晾在一旁也无所谓了吧?如果取得知识和疗癒还有其他理想通道,大可不必理会纸本书和其难兄难弟电子书的存活。如果传统样貌的“书”真的死了,心灵不会因此末日,只会很可惜,可惜了一种美好。

不只可惜了温暖触感和装帧艺术,还有围绕著书本而生的一切文化,包括纸页、字体、排版、印刷工艺、藏书票和藏书章、书籤、书套、书架、摆满书的书店和图书馆、人们翻书的姿态、可爱又讨厌的书虫、晒书的日子、书本牵起的种种情缘,以及,那种只读纸本书的读书会。

在数位时代,读纸本书之必要,于我而言,是为了保留一种“读书的文化”。我们丰富的想像力,还未把读书的文化穷尽,这一点,从读书会形式的单调可见一斑。
书怎么读?你不妨走读、跳读、创读、乱读。读书会就算观影、观画、听演讲、听演唱,都可列上推荐书目,事先事后阅读都好。

读书有压力?何不来个即兴读书会,到一家风格书店,各凭感觉从架上取下一本书,买下它,浏览十五分钟,读到哪儿就哪儿,每人花五分钟分享自己刚刚读了什么,光是为何被这本书吸引就够你聊了。一本好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我一生也读不完。

读着读着唱起歌跳起舞来或跑去冲杯咖啡也很平常自在。共读那本《庖厨食光》,读书会里的每一位妈妈可是摩拳擦掌端着各自拿手的便当菜出席,参加平民食神大会的兴奋溢于言表。阅读,如果有了情境,你会不由自主沉浸其中,事后回味起来,你有无尽的感谢,感谢书本,送给我们一段无可替代的美好时光。

来源:台湾那些事儿
觉得不错,在下方给小编点个↓↓↓


    关注 川越海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