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茵:长大,就是一点一点成为你自己

 

“怀着平常心,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尽力就好。长大的过程就是,一点一点成为你自己。”...



文/杨舒Jolin

       整理/毕丽娟 Helena  正逢毕业季,王梦茵刚刚结束了她的毕业作品展,就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布置在纽约曼哈顿的个展。她的作品很独特,观众都会上前与作品进行互动,而这些互动过程又都被王梦茵视频录下,成为最终作品的一部分。

她也会深入探讨科技所不能解决的人性方面的问题,并将这些概念体现在了作品上。她的展出作品曾被星岛日报、中新网、新浪等很多中外媒体报道。

她19岁就来美国留学,学过英语文学,当过全职平面设计师,最终还是转了专业,辞了工作,申请了热爱的现纯艺术的研究生项目,做她热爱的艺术创作。她是个特别努力的女孩,也淡然地说,“尽人事,听天命”。

她的作品很世界化,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和互动。她也热爱中华文化,喜爱文言文,说最近特别迷元曲。

我有幸参观了王梦茵的个展,并听她分享她的经历和故事。

喜欢学习,也喜欢美国的教育体制
 


她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国内的教育体制,而且父母比较早地帮她制定了出国留学的计划。她本科申请了美国中部的一所州立大学的英语文学专业。上了一学期文学后,觉得自己不怎么喜欢,学起来也没什么动力,于是选修了很多其他专业的课,其中包括艺术课,在这门课上学得很开心也很好。

她从小画画就特别有天分,但父母没有特别支持她专业学画画,毕竟学艺术在父母那辈中并不是很好的职业。于是当时换专业时她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设计,用视觉的元素解决客户的问题,有点像做工程。

父母一开始比较担心,但王梦茵对此一直很坚持,他们在国内也管不了,看到女儿的认真,他们也就改变了自己原本的态度。

本科毕业后,她很顺利地收到了纽约一家公司的offer,于是搬来纽约,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但陆续做了2年后,她选择了转行,并申请了Pratt Institute的Fine Art艺术研究生项目。王梦茵坦言,很多人都问过她原因,毕竟,作为一个非美国国籍学生,毕业不久就在纽约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全职的艺术行业工作是多么的难得和幸运。

她说,“体验过了这样的生活就够了,2年够久了。作为艺术家,我不适合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觉得是个要死人的循环,每天都在循环。就不想继续了。而且,我喜欢做学生。特别是来了美国后,很喜欢和享受这里的教育制度。感觉自由度很大,有不尽的学习资源。
作品探讨的是现代科技所不能解决的人性的局限和缺陷
谈到自己的展览和作品,她的眼睛都亮了。“我的灵感特别多,总是感觉手跟不上灵感的速度,灵感来的特别快,所以我的工作室里也是各种道具和材料。我近年来更多的作品,我称他们为“互动行为艺术”。观众不仅仅是看作品,他们和作品的互动也成为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并且每个观众和作品的互动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举个例子吧。我有个作品叫做“有机可乐organic coke”,我超市买了普通的可口可乐,贴上自己制作的绿色印有“organic coke”的新标签,上街给人试喝,看大的反应。

有些人会说“oh it really tastes like organic coke!”等,同样的可乐放上不同的标签,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我都会摄影机录下来。”



“另一个作品,叫做“Future pharmacy 未来药店”,灵感来自于医用的安慰剂,大家知道其实就是淀粉,没什么药物成分,心里作用而已。我的这个作品是在药瓶上设计包装和虚构功能,包括愤怒消除剂,懒癌药,贪心减缓剂,嫉妒消除剂等等。“

“药瓶里都只是放了jelly bean糖果。这个idea其实是有讽刺的意义,开商业文化的玩笑,也是开美国人各种每天吃各种维生素的玩笑。是针对人性中现代科学技术怎没有办法被解决的问题。”

“我大多数情况没有刻意揭露什么社会问题或开社会玩笑,但我一直认为,不论科技怎么样进步,都不能解决人性中的局限和弱点。



说到现当代艺术,相信很多人都会迷惑到底怎么样定义艺术品是不是有价值。对于此,王梦茵也给了我们她的定义:“这几年,我越来越相信,作品的价值其实是取决于创作者自己认为其作品的价值。说白了,就是自己爽最重要,就是是否在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

它应该是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东西。以前特别努力希望做的最受观众欢迎。结果很容易,但并不怎么好,自己不一定满意,这样的作品现在自己都懒得想,没什么回忆价值。”

她所欣赏的一位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John Dewey曾指出:Art as experience 的概念,意思就是,艺术其实是一种感觉和体验。

“我的另外一个作品,叫做“chat table聊天桌”。作品本身很简单,就是在谈话用的小桌子中间放了面镜子,这样你在和别人聊天时其实看到的是你自己。

我把这些chat table安放在了曼哈顿的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休息区。来体验的人很多,但结果是大多数不能待过1分钟,受不了自己的嘴脸。我也拍摄下了这些观众,制作纪录片。”她将艺术即体验,近一步深化到艺术即观众的概念。



对于作品有没有中国特色这个话题, 王梦茵笑了,“哈哈,我作品的特色就是,没有中国特色。”她下意识地会把作品做得更universal一些,希望大家不论什么文化和背景都能看懂,而不是带着特别多某一种文化的烙印。

她小时候在深圳长大,本身就比较少接触传统中国视觉元素,之后本科就来美国了,差不多已经10年,其实已经感觉和中国脱节了。

她说每次回家都小小震撼。唯一有明显传统视觉元素的作品,是用京剧脸谱中图形的变形画的作品,当时更多是把一个东方元素放入西方油画构图中解构它。



创业,不仅是打鸡血的斗志,还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和态度,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王梦茵在2015年夏天注册了创业公司“发泡艺术Fizzy Art”,公司旨在提供高质量的私人艺术顾问和鉴赏服务,并且举办兼具学术性与探索性的艺术项目和文化活动。根据生活中长时间的观察,她发现由于知识结构和大环境等种种因素。

普遍来说,在国内成长、受教育的同胞相对于西方人,更加难以理解现当代艺术,也无从说欣赏。绝大部分国人跟现当代艺术之间存在一个普通艺术史课程或书籍无法填补的鸿沟。



(近期作品:幸运箱)

而现当代艺术早已是全球化,国际化的了,任何国家或文化都无法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孤芳自赏自给自足。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热衷于追究精神文化的今天,这个鸿沟对于有志追求高雅艺术的国人来说,是必须要跨过的。

作为谙熟中西方艺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在美华人艺术家和艺术界从业人士,她深知自己与具有于自己相同背景的发泡艺术团队将会是提供这项服务的不二选择。

王梦茵坦言,“创建公司也是希望有个稳定的经济来源。做艺术创作很多时候不够养活自己。” 发泡艺术的产品主要是介于教室课程和艺术之旅之间的课程导览。比如“纽约下东区画廊导览”。

公司的导师都是艺术专业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士,带领大家去博物馆和画廊学习了解。和一般的导游不同,发泡艺术的服务更加灵活更加私人,时间和人数都是客制化的。

面对挫折和困难,王梦茵的回答很淡然,“这么多年,越来越认同一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

说起来可能有点悲观,但是我的真实感受。近来国内创业盛行,各种成功学的书也层出不穷。但创业公司的淘汰率很高。初期的创业者很多是打鸡血的状态。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只要真的努力了就够了,要对可能的失败的结果有接受的能力。
 
她说,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状态。任何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常会见到当事人下决心说一定要做到怎样成功,有时候也可能是出于对失败的恐惧。

她坦言自己不适合这样的状态。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结果谁都不能控制,自己的部分做好就行。但前提是自己需要努力。另外,过程开心自在最重要。



(近期作品:拥抱我或打我)
继续追寻我的中华根和文化认同感
关于目标,她希望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更上一个台阶外,能寻找到更多的个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以前刚来美国时没有意识到,但现在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也是个热爱中国文学的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更多在思考自己将来的方向。我的作品虽然没有什么中国元素,但我自己很着迷中国文化,我最近特别爱读元曲,一直都爱文言文,你相信吗?”

访问结束之前,我请王梦茵说说对努力奋斗的年轻人的寄语。

“怀着平常心,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尽力就好。长大的过程就是,一点一点成为你自己。
更多王梦茵介绍:www.ceciwangart.com
创业公司-发泡艺术介绍:www.fizzyart.org

关注罗藤
来自全球的精英故事


    关注 罗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