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筑学子的软件学习体会

 

设计手绘 | 考研快题 | 设计软件 | 考研理论 | 出国留学建筑 |

规划 |

园林 | 室内

|...




S How是四方手绘快题培训的一名学员,同时他也是一名软件爱好者,热衷于各类设计软件在表达方面的探索,他会经常做一些学习心得的总结。四方在寒假之后的紧张软件培训课程中也邀请到他来为学员全面和大家交流他在画图时候的工作流和各类软件协同的技巧。

前言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说我这位即将毕业的建筑学学子在整个本科阶段中软件学习的体会。

先说说我是怎么认识C学长的吧。在大五上学期考研准备过程中,一直听闻我们学院一位快题大神学长,班上好几位同学的快题启蒙老师也都是他。于是在去年暑假的快题培训中毫不犹豫的与班里的童鞋一起选了学长和他小伙伴共同成立的四方手绘快题培训机构。学习过程中有几点也是出乎大家的预料:我们学院去年考研初试和复试的快题第一名都曾在四方机构培训过;并且这次给我们授课的就是初复试的两位学霸师姐;除此之外C学长还从老八校邀请来了超强快题实力的师姐。就这样,大家在这样最强阵容师资联盟下,完成了快题的培训。在这里很期待四方2017年考研快题的好成绩,C学长给我的感觉就是执行能力超强,同时为大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是本区域里一流的。
下面开始正文
我们看看S HOW软件学习的体会是什么?


我觉得软件学习是需要态度的:态度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引自百度百科定义)所以我们才会听到:态度决定一切这样的名言。而除此之外我还认为不同区域之间,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家的学习态度的起始高度其实是不同的,因此以下我的种种体会着重突出的是我所在地域的这类问题的特点;而针对这篇文章本身来说,它更多的是面向我周围的正面临大二到大三以往纯手绘出图到今后电脑出图制图方式转变的学弟学妹们。首先,我认为这样的转变仅仅是意味着你对设成果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着你设计能力的转变 ,大家仍然是要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不能过于盲目的迷恋软件的学习。我曾有幸与班里两位神级别的同学(2014年霍普杯二等奖得主)合作完成过一次大跨度设计,与他们合作我学到很多。当时我们确定的设计主题是:用现代的建造理论营造贴近人们生活的运动场,希望创造一个回归原始并兼具现代要求的体育建筑。因为人们最早的运动概念其实就是在原始生活状态下觅食,捕猎中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再也不用这么幸苦的去解决温饱问题了,我们也正逐渐忘记了运动的起源和意义,因此这样的设计主题显得格外有意义。经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设计研讨,我们三人决定学习Pend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世博会奥地利主题馆的建造营造方式,如果学习成功的话我们的体育馆可能会贴近主题馆这样的模样:

世博会奥地利主题馆设计效果图:



想要利用好Penda这样的建造理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对Penda的建造理论进行利用和改造使之适合体育建筑的建造;二是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完成我们效果图的制作。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依旧清晰记得一次小组讨论时,我一直强调解决第二个问题的重要性,我觉得因为我们设计主题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效果图要能表达出预期的场所氛围感,假如我们做不出这样的效果图我们可能就要考虑放弃这样的设计方法而采取我所建议的其它设计方法。而两位神给我的回答是:你先不用考虑表达,只要有参考,PS总能P出想要效果的,我们还是回归问题一,这才是设计的重点。这就是我在他们身上学到的设计态度,而最终成果也证实了他们的态度。花主要时间解决完问题一的基础上,我们自行探索用Rhino+GH建模导入那时刚出的Lumion6.0渲染软件之后PS后期对天空,铺地,草地,人物配景和整体色调的后期得到了下面的效果图:
这次合作中我的认识是:在一个课程设计环节中问题一的解决是我们设计能力的反应,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主要问题;而问题二即表达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当我们不知道怎样得到我们预期的表达效果时我们就需要利用手头仅有的工具以试错法的方式一点一点完成我们想要的效果(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用什么建模:SU,Rhino or Revit ...?用什么渲染器:Vray,Maxwell,3Dmax,Keyshort , Artlantis or Lumion...?用什么排版:PS , ID ?分析图用什么画:PS , AI , PPT ?)

这种不确定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设计方法是能够找到对应的最佳的设计工具,我们为了达到更好的设计成果也就需要了解不同软件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这样相比于保持同一套设计流程的同学,也许那些敢于尝试和探索新方法的同学能学到更多,这也是学习者对自己高要求的一种态度。

针对我们建筑学的课程设计,我所了解到的设计工作流程主要有三种,分别对应以SU , Rhino(犀牛)和Revit为核心建模软件的工作流,也有两种或多种工作流的结合运用于一个设计的混合流程,旨在充分发挥每个设计阶段某种工作流的长处。工作流也就对应了不用的设计方法,假如你想要设计一个非线性的建筑,那你可能就要去着重学习犀牛及其插件。然而一个完整的学习量是十分巨大的,有一张这样的图概括了Rhino学习的历程:(源于学Rhino必须有的:【犀流蒯报】这里向KD大神表示致敬)
 


以上是一张针对国内Rhino学习者来说,包含大量学习资源指示的,需要大家花时间细看的知识构架图。如图也体现了面对大学课程体系之外的学习内容,我们整理和收集学习资源时关于新知识的学习态度:
建立陌生领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
进行必要的教育投资购买一些必要的书籍和课程;
积极在大数据时代里自我挖掘和收藏学习资料;
积极参在论坛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学习。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软件学习重要吗?

知乎上,我看到过一个比较好的回答是这样说的:软件学习其实不重要,而说这话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软件很厉害的人,一种是对软件一知半解的人。

对于上述回答我的理解是:前者是建立在对软件的掌握下,呼吁大家把更多时间放在设计和成果表达方式的运用中而不是软件的学习中;而软件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对它的学习和掌握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大家运用假期,运用周末时间给自己额外充能就能完成的任务。而作出后者回答的同学可能没有认识到纯手绘出图到电脑出图转变过程中的实质变化:表达方式和形式的转变,并且表达的方式和形式是要求能够和你的设计相结合的。具体以一个场地分析来说:(这里所指的场地分析包含了设计建成后的场所场地
上图,仅仅从它分析图的表达方式来看,它是16张小图
4 X 4 
对齐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张很有秩序感的场地分析图。每一张小图锁定了相同范围的一块区域,并且仅针对场地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小图的左下角还注明了分析内容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提取,分析内容的图底,色彩,标注,线条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它以平面的形式完成了一个场地的分析,主要强调复杂场地里各个要素的特点,简单易制,通过
PS
或者
AI
都能很快的完成。
 


上图,相比前一张显得更有看头。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类似前面一张分析图的6幅小图,每一幅小图也是以关键词提取的方式描述场地的内容,只不过它每一张小图对应了更多的关键词,有的两个,有的三个,而这些关键词彼此又是相互联系的;然后,6张小图进行了统一的透视拉伸并以相同的轴线进行竖向的叠落,最终形成一张带有轴测效果的场地分层分析图。这样的分析图除了强调各个场地要素的特点还突出了全部要素在同一轴测展开图中的竖向联系,虽然分析图没有对竖向的联系作出进一步分析,但这样的分析图内在的传达出设计者对场地的整体把握。
上图的场地分析则由4张小图组成,每张小图都使用了相同的图底,图底是一个场地的三维模型的透视截图。截图中可以看到建筑和地面的深浅颜色区分,建筑阴影的遮挡,建筑屋顶的形态和其它一些场地细节。因此单纯的从模型图底看,我们就能自行读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设计者又单独用不同格式的线条分析场地的流线,每一幅小图的正下方也标注出相关的内容。作为场地流线分析方式之一,这样的分析图需要我们提前得到场地的三维模型,并对场地细节进行一些刻画,最终加以不同线性的图示和文字标注,最终我们就能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场地的内容。
 
上图的场地分析以一张黑白场地图为图底,在图底四周用很多图片和直线直接标注场地现状,细看一标注图,它们没有统一的裁剪方式和大小设定,也没有统一的排布规律,以就近原则直接放在场地旁边,图片下方又作简短文字说明。而整体来看这张场地分析,我们很容易直接在对应的场地中得出场地上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分布又是以图片标注形式直接反映给我们观看者,相比前面的场地分析,读这样一张分析图读起来显得很轻松。假如你的分析图是要给游客来看的,那这样的分析方式一定是首选。
如上的分析图,它具有一定的概念性,假如把它视为一张场地分析图,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张数据结合场地特征的分析图。内圈的环形树状图以不同色彩指代不同场地数据,可以是动植物种类,绿化程度等等,同一色系的深浅颜色变化又突出这些变化的不同趋势。外圈的扇形图片则可能是对应数据的场地特征照片,对照反应数据的变化。当一张场地分析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凸显了设计者对场地基础信息的调研和整合能力,会为他设计想法的深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如上是一张十分具有观赏性的场地分析图。这样的场地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人们对这种场地的理解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空间形态的认知上,可能它就需要我们从更加抽象的方面去理解它。比如场地的肌理,场地的时代建筑,场地的符号语言,场地的边界节点,场地的历史演变等等。这就是我在上面分析图中看到的内容,可能这样的分析图不剖析什么问题,旨在提示我们认识这块场地的途径和方式。这种形式的分析图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除了我在这里能提到的分析图分析形式。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分析方式和表达形式等待着大家去发现。
比如这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比如这样的分析图:
以及与之类似更加写实的分析图:
或者说之前所提到的分析形式的升级版:(每个小图写实风处理之后竖向统一轴线叠落,并且以一个场地界面的照片为统一的背景,强调周围的优美环境,文字标注也透视化处理)

所以你会发现,分析图的表达似乎也是一门学问。它不简简单单被认为是只要我们学了相关的软件我们就能画出这样的图,而实际上软件只是基础,重要的还是我们设计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设计能力不仅包括建筑设计的设计能力还包括设计想法的表达能力,而我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我们一起看看意大利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中国国家馆的一些设计分析图:
如上分析图,我们看到设计的主要手法是提取场地南北部对比差异明显的天际线边界图形为设计元素。北部是典型大都市的城市天际线,南部是风景优美的自然天际线。结合此次博展会主题 “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这样的元素提取就显得很有意义:人类在地球上的文明发展历程,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基础之上的。城市天际线无疑成为人类自然改造的综合成果与自然天际线即对立又相互过渡。在这样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张分析图:
如上分析图表达的是中国馆的建筑形态生成图:以南北天际线为原型放样(三维建模中的一种主要形体生成命令)出整个建筑的屋顶形态。所以中国馆屋顶的起伏控制是有设计根据的,在这里虽然显得比较感性,但也体现出了设计者设计理念与建筑形态的结合。

所以这个方案的分析图与设计的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当有相类似的历史环境,文化演变突出的设计场地时,我们难道不可以考虑以米兰中国馆为案例采取同样的设计手法去尝试展开设计呢?

既然提到了建筑形体的生成分析,学弟学妹们就不得不去了解一下“BIG分析图”。所谓“BIG分析图”就是BIG事务所方案设计里他们独有的,后来被大家广泛的学习的建筑形态形成的分析方式。下面这些都是BIG制作的分析图: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整齐的小透视图幅,图幅有严格的前后顺序,每一幅图都解释出建筑应对场地压力而作出的形体变化和调整,具有很强的逻辑推导过程,这种逻辑也是建立在场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看出BIG对建筑的设计往往是从体块模型出发,之后再细化内部功能的;而有的设计手法则是先确定平面功能组织再考虑外部的形体。

而你觉得用哪一种方式切入设计更合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BIG在上海设计的一个建筑方案及其分析图:
上图的人字大厦是BIG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一个酒店方案,后面因为种种非客观原因没有被实施。我们看看BIG是如何根据场地条件得到这个建筑形体的吧:
从上图可以看出,建筑坐落在景观视野开阔的场地,建筑被选址在两条主要通行流线的交汇处,为了满足主次要通行的要求,建筑底部作出相应的反应:底部分成两个主体分别对应主要通行流线的两个方向而作为建筑的底部支撑和入口;针对次要通行流线,建筑采取架空的方式留出一条视觉廊道,架空部分可能就是活动丰富的广场。总的来说,该场地的限制条件不多,设计比较灵活。针对场地分析而生成的建筑形体BIG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我们来看下面一张分析图:
 
上面这张分析图主要是说明建筑内部的功能划分,即做完形体之后,BIG又往里面细分功能。而BIG的功能划分也是有一定逻辑根据的:它发挥“人文”理念,使建筑拟人化,不仅形态上模仿汉子“人”的符号,功能上按照功能空间的优先级别引出“头脑”到“身体”的空能排布顺序并合理的布置于建筑。除此之外BIG还特别交代了这种形体建筑的电梯解决方案。整个分析过程,感觉很有逻辑但也十分感性。感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一张分析图:
做完形体和功能,BIG又研究中国文化中的五行,并且把五行分别抽象成为一种符号语言,之后根据这些符号语言构建建筑外表皮,从而完成了整个设计。得到下面的模型效果:
读完这些分析图,你是否会觉得整个过程让人感觉很愉快,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也许你已经迫不及待准备尝试一次这样的设计了。但这个方案的来源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这个“人”字方案原本是BIG在国外的一个设计方案,原设计方案要比这个小很多倍,而且这是竞标失败的一个方案,不过BIG还是保留了这样一个设计,把这个模型纳入BIG建立的模型生态库。(BIG从来不丢弃任何一次设计模型,而是把积累的模型收藏起来建立模型生态库,他们认为建筑是一个进化发展过程,每个模型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指导下次方案设计的潜力)也因此直到一个中国商人看见了这个模型,商人告诉BIG这个模型很像中国汉字里的“人”,BIG很吃惊专门查了字典,果然是这样,于是就把这个方案的设计理念带到了中国,当时这个方案在中国展示时还受到一些领导的称赞,不过后来因为一些非客观原因没有被实施。

对于这样的设计手法我不作评价,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一定不是最佳的设计方式。尽管这样,我自己在高层设计的时候也运用了这样的手法:
上面是我做的一个全球高层建筑高度分析(图底来源于某国外建筑网站),前20个建筑是已建成或正在建的未来最高高层建筑。排在第一的是沙特阿拉伯的 Kingdom Tower“国王塔”。我们的伟大建筑师马岩松曾设计过上图中标号22的高层,当时马岩松告诉甲方在有限资金下他可以为甲方设计800米高的高层,甲方很高兴,但甲方却不知道马岩松是通过设计两个400米的双子楼并且顶部相连接而整体长度达到800米而不是单纯的建筑高度800米。甲方对此不满意,但实际这里面包含了马岩松对现代高层相互攀比高度和权威的批判,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呼吁现代高层设计要回归和谐,不要一味追求高度,追求权威而忽略了建筑该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图中标号21的高层就是我的概念设计,下面是相关的分析图:
上面的建筑形体的推敲逻辑似乎有点牵强,其实这样的逻辑是我在快要完成设计之后才模拟假想得出的。也就是说其实我在设计的一开始就选定了莫比乌斯的建筑形体,至于后面马岩松设计理念的结合,莫比乌斯空间的推敲都是后面一步步思考得出的。为了自圆自说,我后面学习BIG专门提出针对这样建筑形体的结构体系设想,电梯解决方案,和表皮生成概念如下图:


最后我把这个设计的标题定为:超高层建筑概念设计。因为整个设计十分感性,对于建筑功能的考虑很欠缺,整幅图纸我仅仅画了一个标准层平面图。这次失败尝试之后我其实还没有放弃,后面又有机会设计了这样方案,方案的形成也较为理性了:


不知不觉就和大家说了这么多的案例,下面给大家分享这么一则小故事:

去到一家发展中的设计事务所你会发现三种书桌。第一种上面放满了软件学习的教程;第二种上面放满了建筑法令法规的书籍;第三种上面则放满了国际上各种知名的建筑期刊。你认为这些书桌都是什么样的人在使用呢?显然第一种书桌属于实习生,属于刚踏进事务所的人,他们主要负责画图,为了与其他同事协同工作,他们需要掌握主流的画图软件。第二种书桌则属于正在考资格证的合格建筑师,他们负责项目的可操作性,手下有一批实习生为他服务,听他指挥。第三种书桌则属于事务所的总负责人,他主要负责主流的建筑审美,指导设计方向,当然他的手下则是一批建筑师为他服务。

而今天的我们扮演了在这三张书桌之间来回切换的角色。想要把更多时间留给第三种书桌在几年前是有难度的,而近几年微信公众号的增加,自媒体的发展,有很多软件大神免费为我们分享软件学习的窍门和技巧,大大减轻了我们软件学习的难度和软件学习的时间,解放出我们更多的自由时间。面对这些快餐式学习资源的出现,我不得不担心同学们会自然而然的去套用某种模式化的图纸表达技巧而忽略了表达与设计之间的联系。

讲到这里就快要结束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一直强调大家要增强成果表达的设计能力:与建筑设计的主题要所有结合,想好你画每一张分析图的目的,并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最终借助软件来最大化的传达你的设计想法。可我没有提出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毕竟我区域范围内的大学里没有针对分析图制作的课程,而我认为这样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它能提升我们软件学习态度的起始高度。文章的最后我推荐一个TED视频给大家看看,主讲人是一名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靠才华来吃饭的设计师:罗子雄。他不是建筑设计师,但他对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我再次回顾这个演讲时发现他所提供的学习方法潜意识里影响了我的学习方式,指导我更好的进行设计。

最后,希望我的经验能引起你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视屏长度18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下面是来源于知乎用户  [/b]【8天能画成啥样?】年前班8天阶段性风采回顾

【四方讲坛】中国西南院校建筑考研指南

【四方讲坛】中国西南院校规划考研指南

【免费公益课程】如何准备考研复试?

【建筑教程】建筑快题常考规范整理

【建筑教程】建筑快题基础知识讲解


【建筑教程】建筑快题如何做造型?


【建筑教程】建筑快题元素归类

【建筑教程】建筑快题入门知识讲解

【重大建筑专场】重庆大学建筑快题八大题型讲解

【建筑教程】重庆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指南

【西南交大专场】建筑学、规划、园林考研备考指南

【建筑教程】中国西南院校建筑快题风格解读


【规划教程】规划快题基础知识讲解


【规划教程】规划快题常考规范整理


【园林教程】园林快题基础知识讲解


【考研英语】考研英语各题型答题及复习方法

【四方讲坛】如何画建筑铅笔快题?

四方设计手绘表现作品

【四方手绘】建筑设计高分快题

【四方手绘】城市规划高分快题

【四方手绘】景观设计高分快题

【四方手绘】环艺室内高分快题

【四方手绘】工业设计高分快题

考研经验分享(点击可浏览):

重庆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第一波


重庆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第二波

重庆大学规划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第一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分享第二波


西南交大城市规划考研经验分享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四川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四川大学城乡规划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四川大学风景园林考研经验分享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昆明理工大规划考研第一名复习经验分享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即时更新考研咨询与当今最前沿设计方式

国内一流手绘与考研快题培训基地—四方手绘基地

微信平台:sifangshouhui
[/b]

咨询热线:18782928289、13720140235

四方官网:www.sifangsh.com


    关注 四方手绘考研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