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做玉人都要讲究“玉德”?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近8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近8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特色的一支奇葩。玉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文明进步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它,就是和田玉。和田玉,自古便被视为天地精气的结晶,是公认的“宝玉”、“真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渊源深远,它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和田玉因其别具特色的自然属性,使人们对她有着特别的喜爱与推崇,自古便被人格化,赋予了美好的品格,即玉德。可以说,玉德即是我国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玉文化影响深远,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玉德的观念形成于西周,玉德学说形成于东周,经春秋、战国、两汉传播至清代。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论及玉德的人以时代早晚排序可数管仲为最早,其次是孔丘,再其次是荀况,其后即西汉刘向和东汉许慎等五人。至于各学派论玉的尚有庄子、孟子等先哲。以玉德的条目多少而举例,则有十一德、九德、七德、六德、五德共五说。其十一德是由孔子提出的,其后依次是管子、荀子以及刘向和许慎。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
玉德之一德

《礼记聘义》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所说的“君子比德于玉”的十一种品性即是玉柔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自身清廉,不伤人肥己,好比君子的义;不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好比君子的礼;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清脆激昂,很远都能听见,然而声音又能嘎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瑕疵与美好同时显现,好比君子的忠;坚实而有纹理,好比君子的智慧;有不寻常的治理之才,让人佩服,好比君子的信;通晓自然法则,顺应天道变化,好比君子的德;气势冲天,贯穿长虹,好比君子的气概;能够吞并高山大河,震撼大地,好比君子的气度;道法自然,天下最可珍贵的就是道。简言之,孔子赋予玉的“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田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

玉德之二德

春秋齐国管子的《管子·水地》记载: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即春秋时齐国国相管仲认为玉有九德——仁、义、智、行、洁、勇、精、容、辞。

玉德之三德

战国赵国荀子的《荀子·法行》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玉德之四德

西汉刘向的《说苑·杂言》记载: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玉德之五德

一种说法在刘向的《五经通义》中记载: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另一种说法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意思是说,所谓的玉,就是漂亮的石头,有五种高贵的美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这五德,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



我们看到,无论是十一德说还是五德说,即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田玉为依据,并始终以和田玉为尊,为正宗。和田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是玉德的真正载体。

孔子是儒家学术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儒教文化为主体演绎发展而形成的。孔子所提倡的玉有十一德之说影响最为深远,这是对玉的内涵的一次升华,适应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需要,最终落实在了“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君子必佩玉”等传统观念上,玉德成为约束封建社会君子行为的规范。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许慎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孔子的十一德,提出玉有五德,这是历史上玉德的最后诠释,玉德的内涵自此规范而固定下来,成为和田玉文化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

玉德,即寓德于玉,以玉比德,将玉和德结为一体,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是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千百年来,基于和田玉玉质之美,人们将其神圣化、人性化、品德化,最终成为完美人格的象征、高贵身份的标志、政治往来的礼物、怡情养性的玩物、凝聚财富的工具,从远古走入现代,神秘而奢华,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于一身,使深厚的玉文化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影响深远。

欢迎原创作者赐稿,稿酬从优:

1911236409@qq.com

 



微信扫一扫    关注玉运天成


    关注 玉运天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